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我在有关会议上发表了很多观点,包括如何从五个方面打破体制机制的障碍等.今天,我主要谈谈如何把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国际创新枢纽.加快打造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高地,率先建成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创新枢纽,可以为实现我国科技高水平的自强自立和建设科技强国提供重大战略支撑.粤港澳大湾区...  相似文献   

2.
袁芳 《宁波经济》2023,(10):16-17
<正>国务院日前印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推进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建设,积极主动与香港园区协同发展、优势互补,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极点,努力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相似文献   

3.
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是国家发展大计,而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提供了先行先试的经验借鉴。本文全面分析了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最新人才政策,并凝练出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人才高地建设的主要经验,基于该启示,文中提出应从积聚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聚合力”、构筑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大舞台”、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试验田”、营造全球一流科技人才的“向往地”、形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强磁场”五个方面发力,全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  相似文献   

4.
光明科学城位于深圳市光明区,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是粤港澳大湾区和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战略节点。根据规划和发展定位,光明科学城将打造成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区、原始创新和未来产业策源地、世界级大型开放创新网络枢纽、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前沿阵地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战略支撑。在今年的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坚持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加快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其中一个重要布局就是建设世界一流的光明科学城,加大土地整备力度,加快重点项目和配套设施建设。对标最高标准、最高水平,加快推进材料基因组等大科学装置建设,前瞻布局重大创新平台和创新孵化器。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这一战略定位,分析了大湾区创新驱动发展的方位和优劣势,提出要优先打造广州与深圳双核战略合作,实现深度一体化,以省内双核一体推动广深澳共融,推动广深澳港四核协同驱动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6.
广州和深圳同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中心城市和区域发展核心引擎,广深联动发展对于广东全省经济社会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广深各具优劣势也面临不少机遇和挑战.目前,广深两地缺乏持续沟通合作机制,产业结构同质化造成激烈竞争,基建重复建设导致资源浪费,政策制度衔接不畅制约联动发展.探索广深联动新路径要建立广深间的常态化联动机制,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间的交流合作;加强广深两地的规则衔接,进一步助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开放;深化分工协作和产业链资源共享,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共同体;促进教育医疗资源优势互补,共建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医疗高地;加强环境保护合作,共创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之城的范本;实现民生领域的共建共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7.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战略定位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具有内在一致性。粤港澳大湾区具有良好的区域比较优势,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重点发挥其在构筑超大规模市场、自主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引领带动作用。为此,粤港澳大湾区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优化产业布局、提高科技自立自强水平、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8.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自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以来,其发展就备受瞩目,将其打造成为世界第四大湾区已成为普遍希冀。合理、良性的产业发展,是推动湾区经济增长的关键。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国际三大一流湾区产业结构及优化路径,归纳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与成熟湾区的差距及可借鉴经验,提出大湾区产业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王雪  安然 《特区经济》2023,(12):61-65
深圳和香港是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开拓者与引领者。香港是国际贸易中心、国际海事中心与国际航运中心,深圳在港口航运和海洋科技方面具备较大潜力。通过分析深港海洋经济合作的基础和条件、问题和机会,本研究提出通过加强港口航运合作、加强海洋科教合作以及邮轮游艇合作,打造海洋优势产业。  相似文献   

10.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需进一步深化中山与港澳的合作。本文通过探讨中山与港澳合作的优势与劣势,分析其所面临的新的机遇与挑战,建议通过打造高端产业、科技合作、青年创业三大合作平台,建设人才保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两个支撑点,推进金融、土地、审批、认证四项制度创新,深化中山与港澳合作,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相似文献   

11.
在国家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设的背景下,汕头经济特区提出打造大汕头湾区城市格局,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战略。本文从汕头当前面临的一系列机遇和挑战着眼,提出从创新、开放、生态等方面入手,打造全方位、立体式的"大汕头湾区城市格局"。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12月11日向2021年大湾区科学论坛致贺信中指出:"粤港澳大湾区要围绕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定位,努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建设科技创新高地,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是两项相辅相成的目标.实现这两项目标,要用大系统的思维去规划和实施,在大湾区构建和形成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产业...  相似文献   

13.
呼若青 《科技和产业》2022,22(8):153-156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步入新发展阶段,东莞迎来新的发展战略机遇。在坚持“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定位的基础上,做好创新型人才引进和建设工作已成为东莞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如何推动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将东莞打造成创新创业人才高地、技能人才之都、人才生态最优城市,是东莞面临的重要难题。文中探究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东莞市创新型人才引进政策的现实情况,分析当前创新型人才引进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为东莞改进人才引进工作、优化人才服务和打造优质人才环境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王红 《特区经济》2024,(2):28-32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21世纪我国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布局,其重要内容就是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一体化。从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一体化的动力来看,既来源于建立统一要素市场、科技创新联动、人力资本自由流动、地理空间界限淡化等内生性动力,也离不开完善交通与信息基础设施、国家政策红利等外在驱动力。当前,健全大湾区要素市场一体化,搭建区域创新创业空间平台,建立聚合、兼容、开放市场信息共享机制,完善便捷、可达的立体交通网络体系以及制定区域均衡发展战略是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一体化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5.
推动和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是我国对外开放战略发展的重要一环。本文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出发,通过与世界其他三大湾区的发展情况进行对比以及对东京湾区发展路径的分析,为我国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提供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16.
毛艳华 《南方经济》2018,37(12):129-139
湾区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和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但粤港澳区域是"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和三种法律体系"的跨境合作,这与国际典型湾区和国内主要城市群存在本质上的差别。因此,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是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的核心问题。笔者在对现有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的基础和障碍,认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异质性制度下的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实现要素跨境顺畅流通、区内营商规则对接、区域合作机制创新。作为一种成功的异质性跨境合作模式,欧盟基于要素便利流动、市场体制接轨、多层治理合作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与启示。因此,粤港澳大湾区要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改善营商环境,加强湾区市场体制对接,消除要素跨境流通障碍,强化湾区跨境政策协调,形成湾区协调发展新格局,加快建设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究了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意义,并对粤港澳大湾区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信息资源开放共享的对策,为地区科技成果交流与转化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国家提出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是肇庆市面临的史无前例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粤港澳大湾区聚集了最完善的产业链体系、最密集的精英人才资源,拥有尖端的高新技术,前途不可估量。在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加强肇庆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的交通联系,要以国际发展眼光,高标准,严要求谋划市内交通建设,构筑"十横八纵"城市交通网,由交通引领肇庆新一轮发展热潮,为粤港澳大湾区向大西南拓展发挥桥头堡作用。  相似文献   

19.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与发展,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区域发展的瓶颈因素。目前,大湾区科学合理的经济合作机制建设趋势正日益显现,而促进粤港澳科技人才共享机制的形成已成为粤港澳地区合作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和对比研究,从阻碍粤港澳科技人才共享的各项成因分析出发,结合粤港澳地区的发展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建议,以推进大湾区早日实现人才共享,并在此基础上催化相关要素的自由流通,促进大湾区人才创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  相似文献   

20.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国家赋予的新使命,对深港协同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深港两地在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资源的布局与平台搭建方面,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同时仍面临科研要素流动受限,人才引进培育和服务有欠,税收制度存在差异、合作法制适用问题等瓶颈,应以发展空间与布局、要素配置与流通、载体平台建设与服务、国际化人才团队集聚、重大项目策源与攻关、产学研深度合作牵引、政策引导与市场效应以及实施路径八个方面为着力点,实现高品质融合、高效率配置、高水平导出,打造区域合作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