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商誉减值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芳 《时代经贸》2008,6(8):17-18
本文对<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中的商誉减值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对资产减值基本理论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就商誉减值理论、商誉减值会计处理的国际比较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王芳 《时代经贸》2008,6(5):17-18
本文对《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中的商誉减值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对资产减值基本理论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就商誉减值理论、商誉减值会计处理的国际比较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敖德萨 《经济师》2005,(11):197-198
文章对我国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征求意见稿)的相关内容,从资产减值迹象、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资产减值损失的确定、资产组的认定及商誉减值的测试进行分析、论述,并提出执行时的建议意见。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会计制度发生了数次巨大的变革,在资产减值会计处理方面,也在不断的改进。财政部于2006年2月25日颁布了39项圣业会计准则,其中第8号就是资产减值准则。新准则主要规范了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与计量、资产组的认定及其减值处理、商誉的减值测试与处理和有关资产减值的披露等内容。  相似文献   

5.
一、资产减值的认定 (一)期末必须进行减值测试的资产。因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对于这两类资产,无论是否存在减值迹象,都应当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  相似文献   

6.
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是为了避免资产的虚增导致企业利润的虚增,同时为了保证企业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和可比性,新《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一资产减值》,与以前的规定相比,改变之处较大,新准则明确规范了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与计量、资产组的认定及减值的处理、商誉的减值测试与处理以及有关资产减值的披露等具体问题。本文仅就资产减值变化及实施设想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7.
一、新旧准则资产减值的差异 1.改变了资产减值测试的频率。原准则要求企业对各项资产应当定期或至少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新准则规定企业只有存在资产可能发生减值迹象的情况下,才需要对资产进行减值测试。但是对于因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以及尚未达到可使用状态的无形资产,无论是否存在减值迹象,每年都应当进行减值测试。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经营环境中,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越来越大.资产价值一成不变的地位早已丧失,企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商誉等长期资产的风险越来越大,长期资产减值已成为备受争议的问题之一.新会计准则重新规范了有关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计量和转回等问题.本文通过研究我国长期资产减值准则运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在我国难以正确运用的原因,提出使长期资产减值得到合理应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一、我国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制度规定及应用现状 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企业需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生物性生物资产、商誉等长期资产计提减值准备。这些长期资产在有些企业总资产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其计提减值准备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我国目前有关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规定还不够具体和完善,同时,报表审计时也可能发生无法有“确凿证据表明企业不恰当地运用了谨慎性原则”的情况,使审计处于尴尬境地。因此,研究新旧会计准则长期资产减值的相关规定及其带来的影响,并借鉴国际惯例,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资产减值准备准则,对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韩瑞红 《经济师》2008,(9):177-178
新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与现行准则相比,新准则在适用范围、确认标准、计量方法、减值转回及信息披露等方面作了较大的改进和完善。文章从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出发,分析了目前资产减值准备金提取的现状,结合财政部出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准则,首先分析了资产减值会计的原因及其确认标准;进而探讨了固定资产和商誉减值等资产的确认、计量及实务操作,从中引出资产组的操作,计算确认减值损失;最后对资产减值的披露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企业资产减值核算涉及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首先明确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范范围,在此基础上,分别对有关减值测算时的可收回金额、资产升值、总部资产减值损失的会计处理及商誉减值等进行了阐述和分析,进而提出作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顾伟敏  祝焰 《当代经济》2006,(15):99-100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38号具体准则,其中第8号会计准则<资产减值>(下文简称为新准则)单独对长期资产减值问题作了规定,与以往分散在各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相关条款中的规定相比,在许多方面都做出了重大改进.本文通过解读最新资产减值准则,分析长期资产减值测试时间、减值确认、减值计量、商誉减值及减值披露方面相关规范的最新变化,并将其与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1998年发布,2004年修订)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44号<长期资产减值和处置的会计处理>、第142号<商誉和其他无形资产>(2001年发布)展开比较.  相似文献   

13.
2006年2月,我国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的核算和披露进行了较大修正。新会计准则明确了对减值迹象的判断,详细规定了可收回金额的计量方法,明确了资产组的认定及减值的处理,增加了商誉减值测试与处理的规定,对减值损失的转回处理做了重新规定。这些变化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对利润的计算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4.
长期资产减值会计准则最新变化及其国际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38号具体准则,其中第8号会计准则《资产减值》(下文简称为新准则)单独对长期资产减值问题作了规定,与以往分散在各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相关条款中的规定相比,在许多方面都做出了重大改进。本文通过解读最新资产减值准则,分析长期资产减值测试时间、减值确认、减值计量、商誉减值及减值披露方面相关规范的  相似文献   

15.
自创商誉的几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邓小洋 《财经研究》2003,29(1):76-80
究竟是否应该确认自创商誉,这主要取决于是否满足资产的确认条件。我们认为,商誉(无论是自创还是外购)都是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一种无形经济资源,且基本符合确认的条件,因此,主张应对自创商誉也加以确认与计量,但考虑到自创商誉的特殊性,可将自创商誉作为永久性资产(不摊销)进行披露但进行减值评估。  相似文献   

16.
本文跟踪了并购事件层次商誉从形成到首次减值的过程,并将商誉减值时间和减值风险分为合理减值和延迟减值两部分,通过使用生存分析模型的半参数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合理减值时间和风险无法衡量的问题,实证检验了并购特征中的管理层过度自信程度与商誉减值及时性的关系。研究发现,相比于非过度自信的管理层,并购时过度自信的管理层会高估并购溢价,对后续期间的商誉减值风险认知不足,进而延长商誉减值延迟时间、降低商誉减值及时性。本文的研究结果对商誉减值及时性领域做出了有益补充,为有关部门完善商誉减值相关准则和制定商誉减值风险管控政策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海外业务的扩张,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准则已逐渐趋同.然而我国对商誉的研究起步较晚,在商誉减值的计量、披露上有诸多不足.基于此,本文提出可通过补充企业商誉减值会计准则、增强第三方监管力度、完善企业商誉计量模式等建议来解决.  相似文献   

18.
对外购正商誉后续会计处理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体现国际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外购正商誉后续处理的三种观点,试图对外购正商誉后续处理方法做出总结、评论和完善。笔者首先总结了现有的外购商誉后续处理方法,包括:①立即注销合并商誉(或部分);②将购买商誉资本化为一项资产,在以后一定时期按期摊销;③把外购正商誉作为永久性资产进行报告(不摊销)但必须进行减值评估。其次评论了这三种方法的合理与不合理之处,从总体上说,第三种方法优于前两种方法,但在实务中也存在单独测试正商誉减值程度的难度和在商誉增值的情况下会计信息反映不充分的问题。所以笔者在最后一部分针对第三种方法所存在的问题又提出了相关改进建议,旨在使第三种方法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9.
文章使用2013—2015年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数据,基于管理层权力视角对商誉减值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商誉减值损失与管理层所有者权力显著负相关,与组织权力显著正相关。进一步研究结果显示,自信程度越高且个人能力权力越强的管理者更倾向于小额计提商誉减值损失。  相似文献   

20.
随着并购重组行政环节的简化,以及相关政策的鼓励,新的并购重组热潮涌现。在并购过程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对赌协议成为公司偏好的防范风险工具。近年来,我国对赌协议业绩完成率不断下降,因此产生的商誉减值风险也不断升高。以中南文化并购极光网络为例,分析商誉减值风险成因、对赌协议的设计对商誉减值风险的影响,并提出风险防控的建议措施。研究发现,商誉减值风险主要来自收益法产生的高溢价和被并购方的经营风险,对赌协议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商誉减值风险,但设计的缺陷也可能达不到降低商誉减值风险的目的。针对于此,可以通过设置弹性的业绩指标区间、引入多元化的业绩评价标准、建立三级业绩预警机制来完善商誉减值风险防控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