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立了物流业增长路径模型,分析了物流劳动力投入、物流物质资本投入、物流人力资本投入、物流技术进步水平、物流制度变迁状况对物流业增长的作用,得到了物流业增长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2.
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本文基于1997-2011年的统计数据运用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变化形式对湖北省的人才资本与经济增长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出湖北省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依靠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源的投入来实现的,尤其是靠物质资本的大量投入.  相似文献   

3.
贺兴东  刘凯  邵伟如 《物流技术》2011,(11):104-106
建立了物流业增长路径模型,分析了物流劳动力投入、物流物质资本投入、物流人力资本投入、物流技术进步水平、物流制度变迁状况对物流业增长的作用,得到了物流业增长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采用卢卡斯人力资本外部性模型分析法,选取中原经济区1985~2010年统计数据,研究中原经济区人力资本投入、物质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回归分析表明,人力资本对中原经济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是很高,物质资本是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最后从中原经济区实际出发,提出了加大教育投资等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以黑龙江省农村的经验数据为样本,利用修改后的C-D生产函数,借助Eviews软件,通过建立协整检验模型,对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在农村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村物质资本投入是农村经济增长主力量,农村人力资本存量可以显著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因此,要在进一步投入物质资本的基础上,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水平,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6.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可能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增长是资本、劳动、技术、体制诸生产要素共振耦合的结果。经济增长方式的本质就是生产要素的分配和使用方式。由于经济发展有其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因此应该因地制宜,拾级而上。 一、增加教育投入,发展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人格化的知识和技术,是劳动力素质的凝固和积淀,亦是支撑经济增长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主体因素。据美国经济学家乔吉逊估计,在美国的全部资本中,人力资本  相似文献   

7.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中的重点,经济的增长越来越依赖于城市的发展.现代经济增长,不再是单一物质资本或金融资本的投入,而是人力资本的投入.  相似文献   

8.
徐善楼  卞超  谢嗣胜 《价值工程》2010,29(17):122-123
50年代末的舒尔茨就提出在人的素质上增加的投资,会引起收益递增,从而带来经济增长,即有别于物质资本的人力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增规律。本文通过构建模型,区分江苏省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以及人力资本的不同层次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差异,得出江苏省从业人口中,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不是很明显,指出其未来发展要注重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以期实现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战略。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采用卢卡斯人力资本外部性模型分析法,选取中原经济区1985~2010年统计数据,研究中原经济区人力资本投入、物质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回归分析表明,人力资本对中原经济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是很高,物质资本是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最后从中原经济区实际出发,提出了加大教育投资等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经济欠发达阶段,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物质资本的投入,呈现出物质资本依托型的增长模式.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的生产能力的形成机制与物质资本无甚区别,应当将人力也视为一种资本,即人力资本,保持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人力资本的积累与增长.文章考虑到人力资本所具备的资本特征,运用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借助其资本循环公式,分析了人力资本的运行过程,即人力资本的循环同样经过"购买"、"生产"、"售卖"三阶段和三种循环形式,并且达到三种形式的统一.文章认为人力资本的运行不是一次性的终结,而是一个不断反复、周而复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索罗模型及扩展的索罗模型基础上利用全国28个省区1996-2007年的面板数据进行人力资本、经济增长和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在各省人力资本存量和物质资本存量估算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发现:从全国层面看,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是显著的,但人力资本弹性与物质资本和劳动力弹性相比,相对较小,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限;从省区层面,人力资本对很多省份的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显著,人力资本并不是各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及其收敛机制(1978~2009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引入空间统计和空间计量经济分析技术,分析了中国省域经济增长及其分解要素的收敛性。研究表明:物质资本增长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泉。在考虑空间依赖性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具有较为显著的全域性收敛。在经济增长的源泉中,由于物质资本积累与效率改善控制经济增长收敛方向的差异,使得区域经济增长趋同,人力资本存量与技术进步使得经济增长趋异。要保持中国未来持续的高速经济增长,必须将资本投入型增长转变为依靠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的增长。  相似文献   

13.
李朝敏 《物流技术》2013,32(2):74-77
测算1978-2009年中国物流业物质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水平,构建物流业经济增长模型,以验证人力资本对中国物流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实证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在物流业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力资本水平是物流业经济增长的格朗杰(Granger)原因;但相对于物流业物质资本而言,人力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水平的平均增长率及其对物流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都较低,物流业经济增长还处于以物质资本要素驱动为主的粗放型增长阶段。因此,必须采取措施提高物流业人力资本水平,发挥人力资本对我国物流业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正> 21世纪人类将从工业社会跨入信息社会,人类社会将由过多地依赖物质资本投入而获得经济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人力资本投入来推动经济增长。因此,人力资本将是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在全球经济、竞争经济、知识经济的世纪,人力资本的积累、开发和优先发展的空间更为广阔,它在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消费、投资、进口、出口、人力资本、制度变迁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消费和投资,消费的贡献要大于物质资本投入的贡献,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很明显,出口的拉动作用有限,进口未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阻力,制度变迁的作用有限。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从目前大部分的学术成果来看,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理论和实证主要集中在物质资本的投入和形成以及无形的制度创新方面;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方面,现有的成果也主要集中在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方面。本文从区域经济增长和人力资本积聚的角度出发,以浙江省和陕西省的实际数据为例,通过计量经济模型对人力资本积聚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数据分析和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Lucas模型的基础上,从内生稳态最优增长这一新视角研究企业自主创新问题,构建了改进后的基于内生稳态最优增长分析框架的研发部门和人力资本开发部门的生产函数。通过定义Hamilton函数和严格的数学证明,得到稳态最优增长率的表达式,由该表达式说明其宏观政策含义,阐明企业都可以通过自主创新实现内生稳态最优增长。并且,应该根据其知识(技术)存量,沿着稳态最优增长路径实施自主创新战略。  相似文献   

18.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为考察老龄社会中人力资本的经济效应,首先构建包含老龄化因素的内生增长理论模型,考察人力资本最优投资规模;其次采用我国2010—2018年面板数据,使用GMM等估计方法进一步检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检验结果表明,受老龄化因素制约,我国人力资本经济产出弹性低于物质资本经济产出弹性,即人口老龄化对人力资本经济效应和投资收益期产生抑制作用。为发挥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老龄化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各地政府应结合自身经济要素禀赋和发展基础调整两类资本投资结构,以减轻老龄化造成的经济冲击。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内生增长理论,对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在对福建省1978到2010年的国民经济统计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后,得出以下结论:政府生产性投资与经济增长正相关,科学技术投资和人力资本的增长效应远大于资本投资,且长期中具有可持续性。物质资本投入已逐渐趋于饱和,投资的效益和质量逐步下降。  相似文献   

20.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经济发展离不开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经济的持续增长需要科学技术的进步,科技进步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投入.本文依据京津冀地区2006年至2015年的科技投入的相关数据和经济总量GDP的数据,分析科技投入的现状.利用灰色关联度模型重点探讨了科研经费投入、科技人员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关联程度的强弱,研究得出对经济增长的关联强度依次是企业的科技人员投入、企业的科技经费投入、科技人员投入及科技经费投入,并提出加大企业的科技投入力度和非企业单位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最大度的发挥京津冀协同化的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