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互相参股:中外资银行合作的最佳模式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艳杰 《新金融》2007,(12):39-43
按照合作的内容,把中外银行的合作分为7种模式:人员培训合作模式、技术合作模式、客户资源共享合作模式、管理合作模式、产品及业务合作模式、单方入股合作模式和互相参股合作模式。在这7种模式中,人员培训和技术交流等前5种合作模式是比较初级的合作方式;单方入股模式是目前较为普遍的合作方式,但存在不对等和不对称性问题由于不对等是目前外资银行单方入股中资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所以互相参股是维护中国金融主权的必然选择之一,也是中资银行“走出去”融入国际金融主流市场的最捷径的方式之一。从而得出相互参股是平等互利共赢的最佳合作方式。另外,本文对中外资银行相互参股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分析,并提出如果把其作为外资银行进一步进入中国市场的条件是可能的,但要想实现中外资银行互相参股,首先必须在中资银行高层达成共识,其次更需获得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2.
冼博德一直不敢低估中资银行的竞争力。渣打银行不仅热忱服务本地客户,与本土银行也有良好的业务关系,虽然一方面双方存在竞争,但另一方面,渣打也是它们的客户,与之有深入的合作。  相似文献   

3.
中资银行急于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动因 中资银行急于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动因,主要有以下三个: 一是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是监管部门大力提倡的。2003年8月25日,银监会主席“在华外资银行负责人会”上说:“将鼓励外资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或股权投资者参股中资银行”。2004年9月8日,“2004年国际投资论坛”上,刘明康称:“银监会欢迎合格的境外战略投资者按照自愿与商业原则,与中资银行开展各种股权形式的合作。”  相似文献   

4.
外资对中资银行的产权渗透与我国银行业的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海外战略投资者参股中资银行是一种双方都有内生需求的股权交易.但外资对中资银行的产权渗透是一把"双刃剑",中资银行要想借外资入股之机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加强内部改革以取得实效,否则又会面临新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本文讨论了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主要定价模型,分析比较了适合外资参股的市盈率(P/E)、市净率(P/B)和现金流折现(DCF)等模型及其扩展。研究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定价问题对进一步深化我国商业银行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加快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具有积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2006年底,我国内地将全面开放人民币银行卡业务,各发卡行应充分利用好这有限的时间,以应对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目前,花旗、汇丰、渣打等外资银行已向央行递交了信用卡业务申请,一些外资银行通过参股合资的间接方式,已进入我国的信用卡市场。香港上海汇丰银行与上海银行合作推出印有汇丰标识的申卡国际信用卡由花旗银行提供管理和技术支持的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信用卡中心已正式挂牌成立;  相似文献   

7.
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的动机,既出于短期内的利润回收,还在于为大规模、长期进入中国金融市场作准备。基于外资银行参股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必须做好充分准备,预防风险。  相似文献   

8.
外资股权进入与中资银行绩效的联动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选取被外资参股的16家银行作为研究样本,运用stata10.0软件利用这16家银行来自bankscope数据库的2005-2007年面板数据对外资银行股权进入与中资银行效率的联动效应进行检验,得出的结论是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股权比例对反映被参股中资银行盈利能力的三个指标平均资产回报率(ROAA)和平均股东权益回报率(ROAE)、净利息边际(NIM)的影响不大,外资银行股权进入的作用仍然非常有限,不如人们所预期的那样可能显著促进中国银行业效率的提高.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外资机构抛售中资银行H股所带来的影响,并探索中国银行业开放的多元化路径.  相似文献   

9.
赖斌 《国际融资》2007,76(2):22-24
记者:1858年渣打在上海成立第一家分行,目前有11家分行、6家支行、3家代表处和1800多名员工,参股渤海银行19.99%股权,并在2006年最后一个月,成为中国首批注册的外资法人银行.请问渣打为什么最终选择成为法人银行?成为法人银行后,发展模式和以前有何区别?和其他非法人外资银行比较,渣打银行有什么优势?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东亚、汇丰、渣打以及花旗等几家外资银行先后完成本地法人银行注册的手续,正式开始与中资银行展开以网点设置为标志的银行服务品质与客户的竞争。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以市场占有率衡量,中资银行仍占绝对主导地位,但在银行产品设计、研发方面,外资银行显然已经占据优势,并更具实力和潜力。中国国内商业银行在向国际一流银行迈进的过程中,在经营管理机制、主要财务指标、核心竞争力以及品牌美誉度四方面还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11.
国际战略投资者对中资银行风险管理变革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四清 《中国金融》2004,(23):48-49
中国银行业进入了深层次制度改革阶段,中国政府与监管当局积极鼓励国际战略投资者参股中资银行,使引进战略投资者成为中资银行改革重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汇丰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收购上海银行、交通银行的部分股权,恒生银行投资收购兴业银行的部分股权,其他地区性银行也引进了一些国际战略投资者。  相似文献   

12.
王丽美 《金卡工程》2010,14(2):245-246
中国加入2003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面对金融服务业全面开放带来的压力,中国银行业的改革进入了快车道,尤其是2003年起,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纷纷完成股份制改造,除农行外纷纷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参股。许多中小商业银行也先后引进外资入股.本文从外资参股中国目内银行的动因、现状等出发,分析了外资入股中资对中资银行改革的重要意义,同时重点针对外资入股中资银行引起的关于国家金融安全的问题,考查了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中对外资八股中资银行的相关限制性规定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收益成本比较模型分析一般性跨国公司进入东道国的模式,验证跨国公司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发展模式趋于独资化的倾向,得出作为金融业跨国公司的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阶段与趋势,进而阐述外资与中资银行合作的必然性,最后提出中资银行面对外资银行应分阶段选择合作与竞争策略.  相似文献   

14.
外资参股中资银行行为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外资参股国内商业银行的特点分析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一年多以来,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步伐骤然加快。2001年12月,汇丰银行、香港上海商业银行分别参股上海银行8%和3%;2002年9月,加拿大丰业银行参股西安商业银行12.4%;10月,美资基金新桥资本集团入股深发展,并可能取得第一大股东地位。随着外资参股中资银行数量的增多,其特点也日益明朗。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外资参与方战略参股的目的明显增强,外资参股主体的实力也明显提高。如花旗银行是全球最大的商业银行;汇丰银行的母公司汇丰控股是全球第五大和英国最大银行,其自身也为香港最大银行;加…  相似文献   

15.
1996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陆续引进外资参股,其主要目的在于最大程度地发挥引进外资的效应,取长补短,改进经营管理,增强竞争力。本文结合中资银行引进外资参股的进展情况,对引进外资产生的效应以及如何发挥效应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2007年4月2日,渣打、汇丰、花旗和东亚四家外资银行在中国正式以法人银行的身份亮相。这意味着中、外资银行的竞争将全面升级。就在此前的5月28日,中国银行在北京、上海两地正式推出私人银行业务,成为首家推出顶级高端个人服务的中资银行。[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正一直以来,国内银行界把引进外资金融机构参股中资银行作为改善公司治理机制,提高经营效益的途径。截至2012年底,35家中资银行共引进41家外资机构参股,参股总额超过了360亿美元。引进外资参股是否真的能对提高我国银行治理水平发挥作用?如果能,又该怎样将外资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拿来为我所用?兴业银行从一家地方性银行起步,逐步发展为一家公众上市银行。2003年12月17日,兴业银行同时与恒生银行、国际金融公司(IFC)和新加坡政府直接投资公司(GIC)三家境外机构签订了战略投资协议,创下当时国内商业银行一次性引入外资股东家数最多、入股比例最高(外资参股比例达24.98%)、PB值定价最高的引资纪录。本文  相似文献   

18.
《现代商业银行》2005,(7):60-60
就在2004年,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还曾多次表示,银监会鼓励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适度限制的政策信号的释放也许来自于监管部门对外资银行参与中国金融市场转轨进程的一种隐忧。  相似文献   

19.
外资入股中资银行的负面影响及监管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银行业市场的进一步开放,越来越多的外资金融机构将入股中资银行。外资金融机构入股中资银行虽然展示出“双赢”的前景,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国监管当局和国内银行业高度关注。本文针对外资参股中资银行可能引发的问题,提出加强和完善监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2007年3月20日,银监会批准花旗、汇丰、渣打、东亚四家外资银行成立在华法人银行,允许其全面经营人民币业务.从此,中国银行业正式全面开放,外资银行开始享受与中资银行同等的国民待遇.从现状来看,由于"信任认知",境内居民对外资银行从"接触"到"接受",将会经历一个较长的"观望期",短期内市场格局将不会大变.然而,这并不是说中资银行可以高枕无忧,外资银行尤其是其母行在产品、管理、服务、资源等方面强大的优势无疑是对中资银行长远发展的巨大冲击与挑战.中资银行完善自身不足、提升综合竞争力的任务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