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构建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均方差法确定指标权重并运用综合评价法对1999-2006四川省耕地利用集约度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耕地利用集约度晕波动上升趋势,且年均耕地利用集约度提高了24.80%;区域差异明显;自然因素、经济发展、人口变化和科技进步是耕地集约利用的驱动力.认为促进耕地集约利用应通过运用宣传教育、规划引导、农业结构优化、土地整治、科技投入等手段.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影响耕地集约利用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确定了耕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指标及权重,对湖北省1998年~2005年的耕地集约水平进行计算。研究表明,湖北省近年耕地利用集约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各市县的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较均衡,区域差异不明显,仅有十堰和神农架林区因退耕还林面积较大,且耕地种植条件较差,集约水平较低;并分析湖北省耕地利用集约度下降的原因,给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分析近20年来阿勒泰市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变化规律以及与粮食生产的关系,为县域耕地集约利用和粮食安全提供决策依据。依据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定义,建立耕地利用集约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综合指数法计算各年耕地利用集约度。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来阿勒泰市耕地利用集约度呈阶段性上升趋势,耕地利用投入要素比重不断变化,耕地利用强度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粮食单产和粮食总产呈上升趋势。研究结论为近20年来阿勒泰市耕地面积增加,耕地生产要素投入持续增加,提高土地利用程度和集约利用度。  相似文献   

4.
以山东省134个县(市、区)为评价单元,从投入强度、利用程度、产出效果和可持续状况4个层面构建了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均方差权数决策法计算指标权重,采用综合指数法计算2008年县(市、区)耕地利用的集约度。结果显示,山东省耕地利用集约度空间差异显著,表现为鲁中南地区低于鲁西区和鲁北滨海区;通过结构差异的分析,认清耕地集约利用短板,采取不同的对策促进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升级。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耕地集约利用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研究目的:分析近10年来安徽省耕地集约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方法:综合指数评价法、聚类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研究结果:(1)全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时序变化性明显。从“十五”期间和“九五”期间相比来看,除滁州、六安、黄山三个地市以外,全省其他14个地市的耕地利用集约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2)全省耕地利用集约度空间差异显著,总体上呈北高南低的特点。(3)社会经济因素、耕作制度因素和自然因素是影响安徽省耕地集约利用的主要驱动因子。研究结论:应用综合评价法进行耕地利用集约度评价以及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驱动力分析,评价结果与现实情况基本吻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以粮食大省——河南省为样区,基于循环经济理念构建包含投入强度、重复利用、综合效益、持续状态等4个准则层的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变异系数法、协调度评价模型等方法对1994~2012年河南省耕地利用集约度进行时间序列评价,采用聚类分析法分析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空间差异特征,为河南省粮食安全和耕地集约节约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1994~2012年间,河南省耕地利用集约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但2003年下降。(2)耕地投入强度、重复利用、综合效益、持续状态呈增长态势。但耕地持续状态增长较为波动。(3)河南省耕地利用协调度比较协调,总体处于平稳波动状态,1994~2002年耕地利用协调度呈波动上升趋势,2002~2012年呈波动下降趋势。(4)1994~2012年河南省各地级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呈上升趋势,并且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河南省西部地区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7.
从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可持续利用四个层次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珠三角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评价分析.得出结论:珠三角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总体水平不高,区域空间差异较大,珠三角核心区域集约度较高,外围集约度较低,并就提高珠三角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农户视角下湖北省耕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目的:基于农户视角分析耕地资源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探讨促进耕地集约利用的途径与措施,为提高中国耕地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提供新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双对数函数模型分析法。研究结果:农民户均劳动力人数、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农业比较收入对耕地集约利用具有明显的正向驱动作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对耕地集约利用具有较明显的负向影响;而耕地的产权保障和农业补贴政策对耕地集约利用的影响不显著。研究结论:耕地利用集约度实质上是农户不同耕种行为的表现结果,提高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关键是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激励农户的耕种行为;增加农户农业收入、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稳定或适度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等是促进农户集约利用耕地资源的重要经济手段;深化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和调整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是提高耕地利用集约度的重要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通过分析1993-2014年山东省耕地利用集约度总体和各投入要素集约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而探讨耕地利用集约度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程度,并提出相应政策措施,以提高山东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保障区域粮食安全。研究方法:能值分析、GIS空间分析、主成分分析。研究结果:(1)1993-2014年,山东省耕地利用集约度总体呈增长态势,而劳动集约度不断下降;资本集约度中,属于省工性投入的农业机械集约度呈现出显著的线性增长特征,属于增产性投入的化肥、农药和农膜集约度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2)全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差异明显,总体上呈"东西高,南北低"的特点。(3)耕地利用集约度在一定程度上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两者存在着不协调现象。研究结论:1993-2014年,山东省耕地利用集约度不断上升的同时也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不同区域应依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采取相应措施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10.
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对解决当前城市化进程中紧张的人地矛盾具有重要意义。以兰州市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实证研究,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对土地集约趋势的定性分析并结合土地集约度的定量计算对兰州市8个区县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中自主开发了土地集约度评价软件,以代替传统的手工计算指标值的方式,运用加权求和的方法计算得到集约度值,采用数轴法和聚类分析法对集约度值进行分类,确定各评价单元的土地集约利用等级。研究结果表明:兰州市各区县集约利用度差异较大,基本上分为4个等级,其中I级的有城关区,Ⅱ级的有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Ⅲ级的有红古区、榆中县,Ⅳ级的有皋兰县、永登县。城关区集约利用程度最高,市辖区比市辖县集约利用程度高,集约利用水平呈现出从市区到县逐渐降低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