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RichardMcGregor 《海外经济评论》2005,(10):14-15
“进口的放缓超出了我们的预料。如果眼下随之出现的实际增长速度保持下去,2005年的贸易顺差将不会是600亿美元,而是1400亿美元。” 相似文献
2.
由于去年非典造成的低基数,今年二季度我国GDP增长率将达到11.4%,创近年来新高。但别除非典对去年二季度第三产业的严重影响,调整基数后测算,今年二季度GDP实际增长为9.2%,已经低于去年第四季度和今年第一季度。二季度是今年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宏观调控逐渐奏效的背景下,货币供应量和贷款增速略微下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住回落,工业和消费增长迅速,物价涨幅继续有所上升,外贸、财政形势良好。考虑到政策的滞后性和调控的前瞻性,宏观调控宜保持一段政策消化期,对重点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调整应注意选择出台时机,努力扩大农村居民消费,加快垄断行业改革,提高瓶颈行业的效率。 相似文献
3.
4.
本文对于从通货紧缩向通货膨胀反转时期的中国经济的争论、走向及选择进行了分析。根据有关过热的标准判断,中国经济目前尚未“过热”,只是“预热”,2004年也不太可能过热,但通货紧缩向通货膨胀的反转已不可逆转。与此同时,治理通货膨胀将面临失业、利益分化等许多成本,因此,需要谨慎观察并考虑宏观调控的成本。 相似文献
5.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2004,(2):A001-A004
1月份,我国经济强劲增长,大多数宏观经济指标延续了去年四季度的走势,但未来趋势却因不确定因素较多而难以把握。不确定因素首先来自于市场内在力量和宏观调控力量的对抗,以贷款收缩为基本特征的调控政策带有明显的紧缩性质,而市场内在的增长动力却很 相似文献
6.
7.
在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的网站首页,到出了一个问题:“您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到目前为止,投票结果显示,认为“过热”和“局部过热”的访问者超过了70%,认为“正常”的不到30%。 相似文献
8.
9.
10.
年上半年,出乎人们意料,经受非典冲击的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了高速增长,GDP增长了8.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了31.1%,是1994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个时期;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2.9%,为1996年以来的最高值;进出口同比增长39%,比上年同期加快26.7个百分点。这些数据使人们看到中国经济旺盛的生命力。舆论普遍认为,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开始。但同时,一种认为中国经济开始出现过热的声音也悄然升起,中国经济是否真正过热?如何看待这次过热之争?本刊结合经济学者和权威部门提供的信息将有关问题进行综述,希望有助于读者认识当前经济… 相似文献
11.
当前必须全面、准确、积极地理解和贯彻中央关于宏观调控的决策,坚持“果断有力,适时适度,区别对待,注重实效”的基本原则,在着力解决部分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建设,支持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发展,既要调控“热”,也要调控“冷”,统筹兼顾,标本兼治。要积极、稳妥地将各项调控措施落实到位,推动产业经济平稳、健康、协调发展,努力实现国民经济“软着陆”。 相似文献
12.
已进入新一轮周期上升通道的中国经济,在今年上半年保持了快速增长:一季度经济增长9.8%,二季度由于去年同期基数较低,增速可能会超过10%。与此同时,在中央宏观调控措施的作用下,经济运行中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得到抑制,中国经济出现六大转机, 相似文献
13.
巴曙松 《中国产业经济动态》2004,(15):15-16
6月的各项宏观经济数据表明,去年年底以来,特别是今年3—4月份的调控政策效果明显。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上半年增长31%,较之一季度回落16.8个百分点。1-2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3%;3月,同比增长43.5%;4月,同比增长34.7%;5月,同比增长仅为18.3%,剔除价格因素为10%左右。在短短3个月内,投资降速如此之快,是近十年没有的。 相似文献
14.
紧缩。进一步紧缩!
毫无疑问,明年中国的宏观调控将是“杀气腾腾”,只要目前趋热的宏观经济稍有动弹,便会被“五花大绑”押往刑场:土地、信贷、财政、节能、行政以及产业政策等“大棒”都将轮流侍候。 相似文献
15.
今年初,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适当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坚决遏制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是今年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党中央、国务院按照“果断有力、适时适度、区别对待、注重实效”的原则,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紧紧把握信贷和土地两个“闸门”,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16.
17.
宏观经济调控始见成效,中国经济初现“软着陆”迹象。调控效应进一步显现,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仍处在关键时刻,加强宏观调控的决心不能动摇。继续执行“果断有力、适时适度、区别对待、注重实效”的原则。下更大的功夫促进结构调整,推进各项改革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