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公平分配实现的微观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在理论上提出初次分配是实现公平分配的基础,强调企业内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是在初次分配领域实现公平分配的微观基础上进行,并详细论述了实现企业内公平分配的产权基础,从而为中国解决收入差距过大、实现公平分配提供实践指南。  相似文献   

2.
当前收入分配不公平的根源在于不合理的企业产权制度。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导致我国有效需求不足,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稳定发展。企业产权对居民收入分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改革不合理的产权制度、调节各阶层收入差距是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关键它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水平、刺激国内消费需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企业产权制度是企业制度的核心部分。一个界定明晰、安排合理的产权制度能提升企业的绩效和核心竞争力:产权安排不合理不利于企业潜力发挥和形成规模效益进而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首先论述了现阶段广东民营企业在产权制度上存在的缺陷。接着运用博弈论方法分析这些缺陷对企业绩效产生的影响,继而提出广东民营企业现代产权制度构建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国民收入总体水平有所提升,但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却在不断增大。如何妥善解决国民收入分配失衡问题已成为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本文从自由主义正义观的视角出发,提出我国现阶段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不仅要关注再分配环节,更要维护好初次分配环节的公平与效率。只有确保"起始公平"和"程序公平",才更容易实现"结果公平"的分配目标,才能逐步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进而扭转目前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分配公平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关系到改革的成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立。收入分配公平与否、或者说居民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分配不公平现象,直接导致了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加大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居民收入所占比重、实现居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公平,是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核心竞争力的产权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核心竞争力,有些学者认为是企业拥有的核心技术和人才优势;笔者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一种产权安排,它是由企业法人拥有的排他性的人格化资本产权。为了培育这种产权安排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应构建学习型组织、培育企业文化,以及运用资本市场或产权市场购并其他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相似文献   

7.
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向企业倾斜,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逐步下降,且资本所得要高于劳动所得;再分配向政府倾斜,经过调节后只有政府部门收入的比重是上升的,政府实际收入的规模较大,而居民收入比重呈逐步下降趋势.我国宏观税负呈现上升趋势,并且由于大量制度外收入的存在使大口径宏观税负上升较快.我国政府职能偏好于资源配置,财政支出具有典型的“重视经济服务和一般公共服务,忽视社会发展和人力资本投资”的特征.一方面,要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尤其应优化财政收支预决算,强化财税政策对国民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促进国民收入的合理分配;另一方面,应转变政府职能,合理使用政府收入,优化支出结构,将财政政策着力点偏向分配公平,促进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8.
国民收入再分配有助于缩小居民在初次分配后形成的收入差距,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与合理。利用相关数据分析2000年以来个人收入税、社会保障支出与收入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发现,收入税虽然对于不同收入等级具有明显的累进性,但对收入差距的调节效果较弱,社会保障对再分配的力度远大于收入税,但其调节效果也十分有限。通过分析这些问题形成的系列原因,可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劳资关系对收入初次分配的影响分析——以辽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收入具有两种分配形式,一是初次分配,一是再分配。前者是指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当中,按照各种要素主体对产出直接做出贡献的大小给予的货币报酬;后者则是在同民收入初次分配基础上,对初次分配后的同民收入进行的分配。初次分配是国民收入在国家、企业与个人之间的分配,或者说是国民收入在政府、资本与劳动三者之间的分配。  相似文献   

10.
福利经济学主要研究如何进行资源配置以提高效率;如何进行收入分配以实现公平.资源的最优配置意味着"效率",国民收入分配的均等化意味着"公平",所以,公平与效率是福利经济学所追求的基本目标.税收对于资源配置与国民收入合理分配这两方面的调节作用直接影响到效率与公平的实现,进而影响到国民的福利.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收入的初次分配差距呈逐渐扩大的趋势,导致劳资关系紧张,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实现收入初次分配公平,必须坚持初次分取效率与公平的内在统一,依靠市场的基础作用与政府的调节作用,保障公民参与初次分取的基本权利等原则,实行联合产权制度,保证劳动者初次分取外部环境的相对公平。  相似文献   

12.
人力资本产权与收入分配制度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了人力资本产权与收入分配的关系,指出:以往收入分配理论都忽视了人力资本产权关系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及其产权将处于产权结构中的主导和基础地位,收入分配制度随之将发生深刻变化,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必须充分考虑人力资本产权地位,建立以人力资本产权为基础的收入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13.
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新经济时代企业普遍关注的焦点。本文阐述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征,并就如何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了具有一定前瞻性和深远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收入均等化”理论是福利经济学家庇古等人提出的一种增进社会福利的分配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社会的福利不仅取决于国民收入总量,而且还取决于收入分配的状况。应当在不影响国民收入增长的基础上,通过收入均等化来实现社会公平,增加社会福利。在我国目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情况下,“收入均等化”对于实践“三个代表”,公平收入分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国企业在培育和发展核心竞争力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水平还很低,严重制约了我国企业总体竞争力的提高。没有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作为支撑,我国企业将难以形成持久的竞争优势。因此,我国企业必须意识到培育、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工作,提高企业的实力。  相似文献   

16.
为顾客创造价值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所在,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来源.核心竞争力理论下的竞争财务管理理论着力于创造企业的顾客价值,培育与提升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如何挖掘和提升顾客价值,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财务管理体系,对企业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通过对内外部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合而形成的企业独有的、支撑企业生存发展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根本保证,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这一核心能力的竞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当前贫富差距急剧扩大,根本原因在于初次分配领域存在一系列不公正现象。财政政策作为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手段,应起到很好的校正作用并使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得以规范,以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财政政策在调节收入差距中失利主要是由税收政策调节收入差距不利、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制度的不规范等原因造成的,政府应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进行有效地调控。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现代产权学和受托责任观角度揭示会计信息本质,阐述会计信息产权的产生、交易及制度变迁对企业价值产出及分配的影响,由于企业产权结构的不对称分布,造成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对会计信息产权的争夺,会计信息产权制度变迁为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分配企业现实及预期价值提供博弈动力,使会计信息产权制度存在一个持续博弈的变迁过程。通过产权博弈过程内部化和外部管制的双重制度规范,使会计信息产权分配不仅能有效解决会计信息质量问题,而且能解决企业价值分配问题,促使会计信息引导资源的有效配置。  相似文献   

20.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改革走过了30年的历程。在收入分配理论上,由单一强调按劳分配发展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由在保证效率优先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到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由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发展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在收入分配改革实践上,由计划体制下高度集中统一的工资分配,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自主分配;由建立在计划体制基础上的“工效挂钩”、“计税工资”到立足于市场经济的“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准予扣除”;职工由单一的工资收入到多种形式的收入,包括财产性收入;分配的指导思想由“国家得大头、企业得中头、个人得小头”到“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可以认为,经过30年改革形成的收入分配理论和改革实践,越来越接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