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央或地方政府通过发行公债、举借外债,来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基本建设资金、扩大内需,最终达到调控经济的目的.发达国家比较注重地方政府举债这种融资手段,尤其在城市公共服务中广泛采用借款做为筹资手段,地方政府借款占全部地方政府收入来源多在10%以上.  相似文献   

2.
借、用、还外债的科学管理问题田景朝借用国际债务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生活中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谓国际债务(外债),就是一个国家政府及中央银行从国外借款所负的债务的全部。举借外债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引进和利用外资的重要组成形式。目前我国已进入外债偿还...  相似文献   

3.
宗赫 《东北之窗》2010,(20):26-27
外债压顶 “到期还不了本息,直接从做担保的政府财政账户上扣款,地方政府预算通过了也没用,这就是外债与内债的区别。”河南省政府一位官员说。他所指外债是以政府信誉为担保向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举借的主权外债。  相似文献   

4.
菲律宾中央银行日前发布的一份统计报告说,菲律宾1999年底的外债总额达到了522.1亿美元,比去年9月底增加了10.38亿美元。 报告说,这几个月内外债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是汇率波动,特别是日元升值,二是政府又举借了一些中长期外债。去年9月至12月,汇率波动因素使菲律宾外债增加了8亿美元,中长期借款增加了6.5亿美元。报告显示,在菲律宾目前的外债总额中,89%为偿还期在9年以上的中长期债务,其余为短期债务。 近两年菲律宾外债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大量举债来从事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1998…  相似文献   

5.
1933年棉麦借款在显现其政治外交功能之外,与正处于危境中的华资纱厂有着密切的关联。华资纱厂应是举借这笔实物借款的主要促动者,但在财政压力之下,国民政府并没有让华资纱厂在变现销售、经费支持方面受惠。在经济危机背景下,此次借款并非是具有实际效用的外债形式。无论是将现货转化为财政资金,还是在贷款资金运用上,国民政府与华资纱厂之间均存在着诸多的理念上和运作上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惊闻重庆市发生金融风潮,200余家公司以高息揽存,筹集巨额资金后,出现巨额亏损,给居民造成巨额损失,地方政府以巨额财政资金进行补偿,才予平息。实际上此类地方性金融风潮已经频频发生,如湛江基金案,郑州集资炒股票案,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外债案等,都与地方政府行为有关;或者由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业以高利息为诱惑,招揽当地居民存款;或者政府支持设立各种名目的基金;或者政府为本地企业提供担保举借外债,或者通过在香港的“窗口公司”举借外债。  相似文献   

7.
一、我国外债的概况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由于资本主义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我国约有外债14.27亿美元,主要债权国是苏联。这些外债直至1965年才全部还清。1979年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后,借款规模不断增大,借款窗口不断增多。1979~1985年,我国对外借款合计达203亿美元,借款方式包括国际金融机构贷款、政府贷款、出口信贷、商业银行贷款、发行国际债券、租赁、补偿贸易、合资企业等。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外债的80%都是政府外债,而政府外债是利用外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包括政府借款和以政府为主体在国外发行外币债券两部分组成。政府借款包括向外国政府借款、国际金融机构借款、国外商业银行借款以及出口信贷等形式;以政府为主体发行外币债券包括政府委托国外金融机构发行和直接发行两种类型。近年来,我国在大量引进外资的同时,国内资金的使用效率却很低,国内银行出现了大量的存贷差,所以有人觉得政府利用外债融资已经没有多大必要,关键是把国内资金用好。我们认为,这一观点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9.
惊闻重庆市发生金融风潮,200余家公司以高息揽存,筹集巨额资金后,出现巨额损失,给居民造成巨额亏损,地方政府以巨额财政资金进行补偿,才予平息。实际上此类地方性金融风潮我国已经频频发生,如湛江基金案,郑州集资炒股票案,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外债案等,都与地方政府行为有关:或者由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业以高利息为诱惑,招揽当地居民存款;或者政府支持设立各种名目的基金;或者政府为本地企业提供担保举借外债,或者通过在香港的"窗口公司"举借外债。在经济繁荣时期,投资预期收益高,有些居民嫌存款利息低,贪图融资者许诺的高利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非常  相似文献   

10.
自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以来,举借外债发展很快,从1985年开始,外债规模曾经连续四年以年均递增36%的速度迅速增长。但是,从外债结构看,目前我国外债余额中近70%是商业贷款,大大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商业贷款容易筹措,限制少,但风险大,相对成本高。因此,如何提高外债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增强外债的再生能力,已成为一个亟待解  相似文献   

11.
政府外债是以政府信誉为基础,向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举借的债务。政府外债在我省利用外资规模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近年来,我省利用政府外债,极大地缓解了部分项目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的局面,引进大批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为促进我省经济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浦口条件”:近代中国铁路借款模式的变与不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浦口条件”是西方人对清季津浦铁路借款筑路模式的称谓。它不同于以芦汉铁路借款为蓝本的“以路作抵”模式 ,而是以地方税捐为借款担保 ,中方可以获得对铁路修筑和管理更多的控制权。这一模式不仅被清政府所认同 ,而且以之为收回利权的工具。但是无论是国内商办铁路公司和社会舆论还是外国银行均对此有着不同程度的抵制 ,民初随着商办公司的收归国有的完成 ,铁路外债又恢复到了以路作抵模式。“浦口条件”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 ,虽较以前的借款模式有所改善 ,但对于削弱列强对华铁路控制而言并不是一种具有实质意义的借款模式 ,而且它的存在是短暂的 ,没有改变清末民初“以路作抵”的基本定式。  相似文献   

13.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以及接踵而至的1974—1975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以后,菲律宾的经济便一蹶不振,为了勉强支撑局面,不断举借外债,致使债台高筑,偿债负担日重,最后,其经济状况的一切弊端,终以清偿危机的产生而暴露无遗。 1983年10月14日,菲律宾政府宣布把即将到期的五亿美元外债推迟90天偿还。  相似文献   

14.
南朝鲜的外向型经济最主要的特点有三:一是政府对经济发展强有力的干预与控制,二是依靠大型企业财团,三是大量举借外债,这些特点。许多国际经济研究学者都曾不同程度地指出过,而且只要对南朝鲜经济稍作研究亦不难发现。但引起笔者深思的却是,这三点一般而言。  相似文献   

15.
一、存在的问题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约有外债14亿美元,主要是对苏联借款,直到1965年才还清。自1979年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以来,借用国外贷款取得很大的进展,为弥补建设资金不足,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等,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但是,借用国外贷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近几年对外借款增长速度过猛。抛开“一五”计划时期的对苏借款不谈,我国是从1979年开始  相似文献   

16.
善后借款是中国外债史上一次大借款,初意是对付辛亥革命继而转为处理辛亥革命所产生和引起的事情,最后实际取作发动镇压二次革命的经费。此项借款的磋商,时经一年两个月才最后定案。在此期间,借方的决策者始终是袁世凯,执行者相继为唐绍仪、熊希龄和周学熙;贷方是国际银团,但其成员构成有变动,初为英、法、德、美四国财团,继增加日俄两国扩大成为六国银团,最后以美国财团的退出而变为五国银团。袁世凯以“善后”之名求取外债,作为图谋巩固、强化其权位在财政方面的一着。国际银团秉承有关国家的政策,对应于“善后”而用“重新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外汇管制逐步放松,国外资本进出中国的规模与自由度不断增大。近年来,外商投资企业直接外债迅猛增长。国内企业由于各种原因,利用多种形式举借外债,使得游离于国家外债监管之外,不被国家外债统计监测系统反映的“隐性外债”也应运而生。如果任其发展,必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现根据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浅议企业逃避外债统计管理的形式、危害及建议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18.
最近在CCTV8播出的电视连续剧《民主之澜》,第一集说的是盛宣怀给朝廷出馊主意,将民办的川汉铁路路权收归国有,以抵外债,激起民变,促成了辛亥革命。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阶段研究国民政府1927-1949年经济建设外债的债务规模、债权国以及经济建设外债用途的变化和特点.经济建设外债规模并没有因抗战的爆发而骤减.经济建设外债债权国趋向集中,从战前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转向战时反法西斯主要同盟国再到战后以美国为主.因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特殊地位,战时经济建设外债借款和还款方式相比战前...  相似文献   

20.
<正> 西部利用外资方式的比较1、传统利用外资方式的比较在众多的利用外资方式中,举借外债和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是我国吸引外资的两大传统手段。过去西部也主要是利用这两种方式吸引外资,但是由于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差、企业信用偏低,利用外资又处于区位劣势及人缘、地缘劣势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