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现代企业中关联交易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关联交易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如果监管不到位,不当的关联交易则会产生风险,给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和监管当局中的风险监管带来巨大的挑战.文章从关联企业及关联交易的界定出发,分析了不当关联交易给银行带来的风险,最后主要从银行角度出发,提出了防范关联企业关联交易风险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银行对关联企业信贷风险的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晖  徐向东 《经济论坛》2009,(18):89-91
关联交易多样化增加了银行的信贷审批难度和风险,因此,需认识关联交易、防范关联交易带来的信贷风险,以确保银行信贷资产安全。  相似文献   

3.
霍冰 《经济师》2008,(10):91-92
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企业资金积累较快,集团及关联企业越来越多,跨行业、跨地区经营现象也越来越普遍,信贷实践中,不少集团关联客户采用关联交易虚增资产和利润、抽逃注册资金、过度融资、集团内部互相担保等活动,致使银行信贷资金安全受到威胁。文章通过对集团关联客户信贷业务中存在的法律风险的分析,进而对其风险提出防范与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4.
文章首先分析了集团企业关联交易对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进而结合实际提出了防范集团企业关联交易风险的信贷对策。  相似文献   

5.
郜静 《经济师》2006,(11):292-292
文章通过对关联企业交易定价的会计披露和税务风险规避的论述,指导企业如何进行关联交易的定价政策会计信息披露和税务风险规避。  相似文献   

6.
银行间网络关联和经济波动是形成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来源。本文从经济波动影响内生于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视角出发,将SCCA模型与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相结合,量化系统性风险中银行间网络关联和经济波动的影响,并分析不同风险来源受不同类型银行的影响程度。本文以14家上市银行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发现银行间网络关联发挥风险承担和风险溢出的功能,且网络关联风险与内部脆弱性风险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而经济波动主要发挥“增效器”的作用。同时,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是大型国有银行风险和中小型银行风险的组合,系统性风险中的内部脆弱性风险和经济波动影响主要来源于中小型银行,网络关联风险主要来源于大型国有银行。因此,本文建议针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不同来源使用不同监管工具,并注重监管工具之间的配合,还需要结合具体风险来源,针对不同类型的银行制定差异化监管要求。  相似文献   

7.
肖华茵 《当代财经》2006,(12):117-119
如何正确认识企业集团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及其危害,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是当前审计理论和实务中亟待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从企业集团关联交易审计风险分析入手,阐述了加强企业集团关联交易审计的重要性,以及在企业集团审计中关联交易审计风险的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关联方交易是一种特殊的交易形式,已为社会广泛关注。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是目前证券市场发展中一种特殊而又亟待规范的现象。从经济学角度看,它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合理的关联交易可以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不合理的关联交易又具有不公平性,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很多企业利用关联交易转移利润、规避税负,对上市公司造成了严重危害。通过分析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在关联交易方面存在的问题,揭示不规范的关联交易所带来的危害,进一步提出加大关联交易审计力度等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城市商业银行通过民营化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关联交易等内部人控制的问题,增加了银行运营的风险。事实上,要保证民营资本进入银行后不变异,关键在于银行如何离开政府之手,真正地“民营化”。  相似文献   

10.
关联交易管理是我国上市公司面临的普遍问题,本文从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概念出发,阐述了在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管理中普遍存在的多种问题,继而提出加强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管理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崔文强  杨守杰 《新经济》2014,(11):67-68
在当前的企业交易中,关联交易大量出现,从企业的发展角度来看,大量使用关联交易也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的一种有效手段。在企业的关联交易中,关于交易的识别和披露问题一直是关联交易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我国企业的关联交易识别和披露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以这些问题为基础,分析这些问题对于企业发展的不利影响,并且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林平 《发展研究》2012,(1):100-101
民营银行股东关联贷款可能产生风险,如何优化民营银行股东关联贷款,特别是通过法律规制的完善进一步减少风险已成为理论与实务部门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在现有立法中,《商业银行与内部人和股东关联交易管理办法》针对银行与股东的关联交易做了详细规定,但仍不足以有效防御民营银行股东的关联贷款风险。在分析不足的基础上,该文提出了完善我国民营银行股东关联贷款法律规制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VaR(风险价值)模型,对X发电并购控股公司资产的关联交易中,相关资产可能带来的利润风险进行了蒙特卡洛模拟量化,供投资者、银行和政府等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4.
集团客户相对于单个客户,在给银行带来较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风险,本文从集团(关联)企业信贷风险表现,并借鉴国外对集团(关联)企业信贷风险控制经验,来阐述如何加强集团(关联)企业信贷风险控制。  相似文献   

15.
企业集团关联交易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关于企业集团关联交易行为引发的一系列的问题得到了实务界和理论界的高度关注,但对企业集团关联交易的具体分析人们却很少研究,本文从交易成本理论出发,通过对集团关联交易的行为分析的目的分析,旨在对关联交易做出比较全面的剖析,并为监管者提出意义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关于企业集团关联交易行为引发的一系列的问题得到了实务界和理论界的高度关注,但对企业集团关联交易的具体分析人们却很少研究,本文从交易成本理论出发,通过对集团关联交易的行为分析的目的分析,旨在对关联交易做出比较全面的剖析,并为监管者提出意义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浅谈关联交易的信息披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茂英 《经济师》2009,(9):285-286
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发布《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准则,与旧准则相比,扩大了关联关系的范围,强化了信息披露的要求,增强了关联方披露的透明度;与国际准则相比较,无论是制定准则的基本观点还是主要内容,新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都趋于一致,同时也保持了我国经济独有的特点。但是,新准则在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一些原则性的规定过于茏统,影响了企业关联交易信息的充分披露;不同的企业对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的理解可能存在较大差异性。因此在关联方交易披露中掌握的尺度各有不同,致使在披露程度和质量上存在一定差距。文章以关联交易信息披露为研究对象,指出了目前企业关联交易产生的原因及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从而明确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并分析企业关联交易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而提出改进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王峥  叶莉 《技术经济》2019,38(12):1-7
本文从关联交易对公司绩效影响的角度出发,以2016—2018三年时间为研究区间,以我国深沪两市中的全部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选择范围,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具体探究关联交易对公司绩效的影响。首先通过模型对样本总体进行回归分析,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与企业绩效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之后又加入虚拟变量并将样本分离为跨国公司基准组与非跨国公司对照组,就关联交易的正向影响强度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关联交易对跨国公司绩效的正向影响强度比非跨国公司大;在此基础上为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进行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异质机构、企业性质与关联交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7-2009年3618家A股上市公司数据,本文从关联交易密度和关联交易频率两个维度对机构持股、企业性质和关联交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机构持股对企业关联交易的抑制作用并不显著,这种不显著性主要归因于证券投资基金;不同性质的机构对企业关联交易的抑制作用不同,其中证券投资基金对企业关联交易基本不存在抑制作用,而险资和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则相反;企业性质对异质机构和关联交易间的关系有显著的调节作用,民营上市公司中机构投资者的抑制作用要强于国有上市公司。  相似文献   

20.
企业杠杆操纵行为会增加企业财务风险和系统性金融风险。从信息互补视角的实证分析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能显著降低其杠杆操纵程度,且数字化转型对弱银企关联型企业杠杆操纵的抑制作用更显著。机制检验表明,数字化转型提高了弱银企关联型企业公开信息透明度,缓解了融资约束,抑制了企业杠杆操纵行为。进一步分析发现,媒体关注度、研发投入和银企关联强度在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其杠杆操纵的影响中发挥了调节作用。经济后果分析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调整了弱银企关联型企业杠杆结构,促进企业“脱虚向实”,且优化了银行信贷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了银行对抵押品的依赖。上述结论不仅从信息互补视角厘清了企业数字化转型抑制企业杠杆操纵的路径,更为深化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银行金融科技发展并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