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企业契约理论的不完备性为基础,在了解企业所有权安排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后,讨论了企业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七种模式,重点探讨了经营者的剩余索取权分配,并提出了我国企业在剩余索取权分配方面的一个理论框架,以期能加强企业在剩余索取权分配方面的认识,提高公司治理效率,完善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无论用剩余索取权还是用剩余控制权抑或用这两种剩余权利的统一体来定义企业所有权,由于其对企业自然属性的忽视以及考察企业所有权的方法存在的问题,导致其无法规避理论上的悖论性结果。文章提出,为跨出这种理论上的悖论境地,必须寻找新的途径对企业所有权进行重新界定。在企业理论中,如果涉及到企业所有权,就简单地直接使用法律上的企业所有权概念;而研究那些"实际存在"的权利的时候,就使用产权这一概念,因为产权本来就表示一组权利。  相似文献   

3.
现代企业契约理论对企业所有权分配的研究令人关注,并引起越来越多的争论。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将剩余控制权进行了分割,提出企业所有权是剩余索取权与终极剩余控制权的融合体,并对所有权最优安排进行了讨论,认为股东拥有企业所有权是现实与理论逻辑的统一,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目标理论基础并不可靠,实际操作更不现实。  相似文献   

4.
一、企业利益相关者财权及财务治理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利益相关者(要素所有者)之间签订的一组契约的联结。企业所有权的核心问题是各利益相关者之间权利与义务的界定,即企业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安排问题。企业所有权的有效安排是企业高效运行的基础和根本保证。从企业所有权安排的本质看,无论是企业的剩余索取权还是控制权,其核心都表现在企业的财务权利上。  相似文献   

5.
经营者人力资本与企业所有权安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冬梅 《商业研究》2006,24(17):72-74
经营者人力资本的特性影响企业所有权安排,将企业所有权安排给经营者是企业本质的要求,最优的企业所有权安排具体化为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对称性安排,所以经营者享有剩余索取权优化了企业所有权安排,体现了经营者人力资本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张卿 《商业研究》2001,(6):135-137
我国国有企业制度的改革导致了多种经营形式相继涌现,其中,托管制是在暂不改变产权归属关系的前提下,人们对国有中小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具体分离形式的一种路径摸索.从目前各地试点情况来看,虽然托管制比承包、购并、破产等形式具有较低改革成本和风险等方面的相对优化.但是,它却面临着政策不托底和不配套、托管契约不完全等问题,需要人们从国家宏观机制和企业微观机制两个层面加以改进、完善.  相似文献   

7.
企业契约的利益相关者模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企业是利益相关者参与的一系列契约的联结.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经理人员、债权人、供应商、消费者、工人以及社会公众等,他们将自己所拥有的资源投入到企业,同时也就拥有了不同的企业所有权.企业所有权包括索取权(包括固定索取权、变动索取权和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包括固定控制权和剩余控制权),而企业所有权安排则是在制度环境、供求关系、资源投入量、资源的信号显示机制、资源可抵押性、资产专用性、风险选择和组织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下,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与协调的结果.这些因素的不断变化之特征,决定企业所有权安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具有状态依存特征.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对风险的承担事实上只是获得企业所有权的条件之一,而不是所有权功能本身,企业所有权的主要功能在于为交易效率最低的活动定价.不同产业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差别使得产业间人力资本的交易效率也有所不同,这是产业间股权差别的基础.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条件下,自然状态的不确定性越大,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分配的比例越大.  相似文献   

9.
陈圣飞 《商业时代》2012,(31):79-81
企业的制度结构具体表现为所有权结构及雇佣结构。剩余控制权的配置决定企业的所有权结构,权威的分布则决定企业的雇佣结构。借助经济组织理论,本文对企业制度结构的形成逻辑进行了经济学解释,以此为基础,认为股东导向的公司治理模式是同时实现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利益最大化的基本选择。  相似文献   

10.
韩亮 《中国工商》2004,(8):110-111
商标所有权关乎企业和品牌的生死存亡.兴衰成败,商标所有权历来都是企业争夺的宝贵资源。既然商标如此之重要,为何在知名企业中的商标争端事件时有发生?企业该如何构筑自己的商标防火墙?  相似文献   

11.
(接上期) 11.对林地承包经营权人流转林权有何规定? 在不改变林地用途的前提下,林地承包经营权人可依法对拥有的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进行转包、出租、转让、入股、抵押或作为出资、合作条件。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林地承包经营权人可依法采取多种方式流转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流转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流转后不得改变林地用途。  相似文献   

12.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诗旭 《财贸研究》2005,16(4):123-124
一、企业内部原因 1.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根据契约理论中的委托代理理论,企业是一个在其框架中由相互合作的大量生产要素所有者达成的书面或非书面的契约.契约的一方当事人为资产的所有者,即委托人;契约的另一方为资产的使用者,即代理人(受托人).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条件下,委托人将资产的使用权以契约形式转让给代理人(受托人),契约(代理)关系即宣告成立,在企业内部,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便表现为委托代理关系.股东作为委托人拥有剩余索取权,其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利益,因此要求代理人在经营过程中实现资本的保值和增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代理成本理论的角度指出所有权兼经营权的企业形式和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企业形式都是有效率的,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关键在于提高其决策控制效率.  相似文献   

14.
陈体标 《商业时代》2007,(12):55-56
企业是对市场的替代,是一种合约对另一种合约的代替。企业的外部边界的界定是以交换剩余、分工的好处和交易成本、组织成本的关系为判断依据。企业的“内部结构”在企业的所有权安排上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按照企业理论的观点 ,企业所有权的基本框架是将剩余控制权安排给经营者 ,将剩余索取权安排给所有者和经营者分享。但经营者滥用控制权 ,致使回报激励扭曲现象难以避免。通过对控制权回报激励相关理论的阐述 ,探讨中国国有企业控制权回报激励扭曲的原因 ,提出了解决回报激励扭曲之问题途径  相似文献   

16.
陈宝仪 《商业科技》2014,(16):61-62
本文分析企业家园文化与心理所有权的相关性,提炼实际工作中的一些经验,提出“家园文化”重在建家,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心理所有权,会使员工对企业产生“心理所有”的体验,切实有一种家园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从而激发对企业的积极态度和行为。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企业财权配置就是把企业财权在不同产权主体之间加以分配,以发挥企业财权的激励与约束作用,它是企业所有权配置的核心内容,是企业治理结构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合理地配置企业财权,对于提高企业财务决策效率,促进企业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总体上看,公司的财权在本质上是一种契约关系,这种契约关系的存在不仅构成公司控制权的基础,也反映了股东和债权人对公司两种不同的治理方式。从一个新的视角阐释了公司财权与公司治理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了非对称信息条件下股权契约和债权契约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重要影响,反映了所有权的控制和债务的潜在压力能够迫使经营者约束自己的行为,恪尽职守,减少疏忽与浪费,以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8.
《商》2015,(49)
债务契约中代理问题的缓解,主要是以会计稳健性和抵押作为其替代机制。在银企所有权属性的影响下,会计稳健性与贷款抵押的替代关系会相对削弱。企业向银行到款的比重的增加,同样也会减弱会计稳健性和贷款抵押的替代效应。提高财务报表的稳健性,以此来降低银行对于贷款抵押的标准和要求,可将其作为企业向银行贷款的策略。文章围绕会计稳健性、贷款抵押与银企所有权模式进行研究,探讨银企替代关系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承包制不能明确产权码? 一、“两权分离”质疑我国企业改革是按照所有权和经营权可以适当分离的逻辑思路展开的。在不改变国家所有制性质的前提下,赋予企业充分的经营权——对国有资产实际占有、支配和使用的权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国有资产归企业“所有”,只是在最终的法律归宿上企业没有“所有权”。不言而喻,若这种分离能有组织保证并付诸运行,那对强化企业利益倾向、增强企业活力无疑具有积极作用。现行的租赁制和承包制就是两权分离的实践形式。  相似文献   

20.
孙静 《商业会计》2007,(7):49-50
随着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成为了一种委托/代理关系,由此而产生了代理成本。由于管理层股票期权不仅将经营者的利益和公司业绩联系起来,而且将管理层的报酬与企业的长期发展联系起来,可以较全面地实现企业激励机制的目标,减少代理成本,因而成为实现企业激励机制目的之理想手段。[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