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投资依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扩大投资规模、提高投资效益,投资环境的改善首当其冲。针对资源型地区,在对现有投资环境评价方法进行适应性分析的基础上,全面梳理相关影响因素,创建了较为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全因素法"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期望对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2.
3.
随着资源问题的日益严峻,资源型区域选择新的主导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文章以内蒙古的产业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主导产业选择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22个产业的9个指标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综合评分位于前列的农畜产品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新能源等产业应该作为内蒙古新的主导产业;最后从三个方面对资源型地区新的主导产业选择和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资源型区域在资源枯竭和资源型产品市场不景气的背景下,转型发展迫在眉睫,科技创新是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选择。随着金融体系的发展,可以实现并不断优化金融的科技创新功能,本文在对资源型区域金融的科技创新功能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优化金融体系及完善配套措施的对策,推动资源型区域科技创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资源型区域在资源型经济形成过程中,形成了复杂而特殊的城乡关系。统筹这类区域的城乡发展问题,不仅表现在关注城乡空间结构的多重性,而且在内涵上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统筹城乡社会资源、经济资源,也包括着扭转城乡之间人力资源、生态资源与产业资源之间的极大背离的涵义。  相似文献   

6.
付桂存 《特区经济》2011,(4):236-237
资源的开发利用在现代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颇受重视,它不仅带动了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也为经济繁荣做了贡献。资源型经济对矿产资源和能源消耗日益增加,资源过渡消耗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要想解决这个矛盾,只有促进金融发展,既能使资金流向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又能为经济提供足够的发展资金。本文阐述了资源型地区如何有效利用资源及如何制定有效的金融结构策略才会使地区经济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7.
M·陶泊  刘勇 《科学决策》2002,(10):11-15
全球化正日益考验着区域经济调整和保持其竞争优势的能力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各地区的反应有很大的不同.但无论如何,全球化带来的技术的迅速变化、市场的扩大以及对知识需求的不断增强,为地区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新的机会当然,要想抓住这个机遇,就需要企业的进一步投资、产品结构的调整、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技术的进步以及投资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西部开发的外资政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快西部开发已经成为中国决策者的强烈共识,将直接影响中国的发展前景,也为世界各国投资者,包括港澳台投资者提供了一个极其明确的信号.  相似文献   

9.
王淑芬 《辽宁经济》2004,(9):106-106
一是经济发展水平和总量上的差距。以1998年为例,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仅占全国的14%,不足中部地区的1/2和东部地区的1/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159元,分别比东部和中部地区低7374元和1240元。  相似文献   

10.
11.
文章结合实践,分析研究了目前我国资源型区域经济转型的相关思路,指出资源型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不断表现出对于资源部门技术和制度变迁路径的依赖,这已经成为了目前实现经济转型的主要阻碍。在我国经济的转轨过程中,各个区域之间的经济独立性更加的明显,区域经济主体地位也更加的突出,客观上要求我国必须进行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区域经济转型。对于资源型区域经济的转型来讲,创新能力是走可持续发展和实现区域经济转型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12.
据国家发改委统计,我国现有资源型城市118座。其中处于成长期的约占20%,而其余的80%都面临着城市转型的问题。国内外大量资源型城市发展的事实证明,选择不同的经济发展战略,其结局截然不同:一类是“矿竭城衰”,一类是“矿竭城不衰”。大多数“矿竭城不衰”城市,是在城市经济有了一定规模和发展后,大力发展非资源型产业,加快经济结构转型,所以对资源型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模式进行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山西省太原市为一个个案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王希琼 《改革与战略》2011,27(9):110-112
20世纪末,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掀起了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篇章。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是人力资源。文章结合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从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指导思想、体制机制创新、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人力资源架构以及人力资源宏观与微观管理等方面对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区域优势产业理论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优势产业理论是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初在我国兴起的一种区域经济理论的新思路。学者们的研究涉及到了区域优势产业的内涵、分类与发展阶段、评价指标体系及培育发展措施等,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因此应进一步实现其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的突破。  相似文献   

15.
16.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逐步形成了以"四大地区板块"布局战略为核心的区域发展政策体系,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局面有所改善,但是也带来中西部地区土地资源浪费、资源环境过度开发、产能过剩等问题。本文认为中国东部沿海二线城市和长江沿线城市仍有较大的开发空间,其城市化潜力和人口承载力优势远未发挥出来,应通过规划、土地、人口等政策调整,重新构建沿海、沿江"T字型"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密集带,提高沿海、沿江城市的人口和经济密度。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现代化的不断发展,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已经成了迫在眉睫的任务,城镇化也是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关键性载体,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以黑龙江省这一典型的资源型区域为研究对象,对城镇化率、资本、劳动力和经济增长的经验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城镇化程度与经济增长有着正相关的关系,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对策,以进一步提升城镇化的程度,进而促进资源型区域经济的繁荣和进步。  相似文献   

18.
文章对资源型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特征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吉林省敦化市和磐石市等的具体案例,提出了此类型地区在自主创新进程中,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经济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捷径。因此,应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引进三大类型产业,培育六大优势产业,完善四大优势产业链条,有选择地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制定完善的政策体系,加强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载体和投资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区域经济尤其是县域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由于浙江城市化发展相对滞后,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不强,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资源和生产要素利用分散,企业布局分散、基础设施投资分散,地区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差距有所扩大等问题。从长远看.浙扛区域经济的发展,应以城市化为导向.走按城市圈组织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