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审计过程简单讲就是收集、鉴定、整理和分析审计证据的过程,因而审计证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目前在我国各种审计教科书和审计理论中,关于审计证据的相关部分仍然较为薄弱,尤其是审计证据的审核认定不够细致明确,可操作性较差。因而如何加强这部分的理论就需要我们进行认真的探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为《若干规定》)于2001年12月21日公布,并于2002年4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三大诉讼法中第一部系统、完整地就证据问题作出的一部司法解释,因而其对民事诉讼有重要作用,对于行政诉讼和刑事诉讼也有…  相似文献   

2.
刑事非法证据是指刑事侦查机关和人员不按照刑事诉讼法律规定的程序、方法和手段获取的证据。这种非法证据的获取不仅违背了刑事诉讼法律的原则,干扰了正常诉讼活动的进行,而且可以导致冤假错案,是实现司法公正,程序公正的毒瘤。因此,排除非法证据已经成为各国刑事诉讼的通行法则,有利于防治刑讯逼供等非法取证现象的发生。本文对刑事非法证据的排除问题提出一些肤浅的认识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谭致和 《湖南审计》2002,(12):28-29
审计证据,是指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获取的用以说明审计事项真相,形成审计结论基础的证明材料,它包括书面证据、实物证据、电子数据、口头证据(即证词)、鉴定结论和勘验笔录等。日常审计取证时一般只注重书面证据,很少注意做询问笔录。书面证据作为直接证据对说明审计事项确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书证作为静态证据很难说明审计事项的形成过程,不能形成完整的证据链。这就要求我们取得当事人的口头陈述即证词作为证据来证明审计事项。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注册会计师将越来越多地参与经济纠纷案件或经济犯罪案件的审计。对经济纠纷案件或经济犯罪案件的审计称为司法审计。对CPA而言,了解司法审计证据与会计报表审计证据的差异,将有助于CPA开展司法审计工作。  相似文献   

5.
谈审计证据的充分性与适当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计证据是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中,为了形成审计意见所获取的证据。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发布的《国际审计准则——审计证据》将审计证据分为会计报表所依据的原始凭证与会计记录、其他来源的佐证信息两大类。事实上,审计人员在搜集审计证据时也是按照这两大类目标来进行的,审计证据的充分、适当性也体现着对这两类目标进行的判断。(一)充分性是指审计证据的数量能够支持审计人员的审计意见,是审计人员为形成审计意见所需审计证据的最低数量要求。从数量上说,考虑到审计证据取得的经济性,审计证据并不是越多越好,审计人员通常把需要…  相似文献   

6.
资瑛 《中国审计》2005,(18):66-68
近年来,随着审计工作的大力推进,审计部门向司法部门移交了大批的违法违规案件,然而由于审计机关与司法机关的社会职能和属性存在根本性的差异,使得审计证据与诉讼证据在认定手段、认定标准等方面还存在许多差异,审计证据还不能被司法机关作为有效证据直接采信,造成了审计移送处理涉嫌犯罪案件判决迟缓、判决率低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审计成果的扩大。下面笔者结合审计证据与诉讼证据的各自特点进行分析比较,希冀对强化审计证据,提高审计证据的司法采信度有所帮助。诉讼证据(本文仅指刑事诉讼证据)是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等依照法定的…  相似文献   

7.
审计的过程就是不断收集审计证据的过程。首先详述了常用的审计技术及其获取的审计证据类型,然后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合适性、可靠性问题及其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最后,对信息化环境下的电子审计证据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为审计人员在审计项目中合理应用这些审计技术、设计合理的审计证据收集程序、减少审计风险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审计证据的证明力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健 《企业经济》2003,(2):17-18
《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5号———审计证据》第5条指出: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应当在取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后,形成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由于审计证据的性质和成本因素,审计人员不可能完全保证根据审计证据所得出的最后审计意见是绝对正确的,但是审计人员应该对审计意见的正确性作出合理的保证。所以,审计人员应当综合考虑在执行审计程序中所获得的所有审计证据,并判断这些证据是否有足够的证明力以作出恰当的审计意见。一、审计证据证明力的总体认识审计证据的证明力是指审计证据能够证明被审事项的能力,它是审计证据…  相似文献   

9.
根据间接证据的概念以及对审计程序的分析,可以认为: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所获取的证据大多数为间接证据而非直接证据。认识间接证据的证明作用,对于更有效地评价证据、完成审计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审计执法作为行政执法的一部分,其基本要求是合法性。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关于依法行政的第一要求就是合法行政,要求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时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为保证审计执法结果的合法性,审计证据体系建设至关重要,健全的审计证据体系可以充分保证审计结果的事实清楚、结论正确。从审计实践上讲,笔者认为,审计证据体系应包括审计证据体系构成及作为证据基本要素的审计证据两个方面的建设,本文仅就如何从规范审计证据链,提高审计证据证明力两方面论述如何建立审计证据体系。  相似文献   

11.
审计证据是审计机关作出审计决定的支柱。没有客观、真实、可靠、合法的审计证据做支持,就不可能作出受法律保护的审计结论。审计证据是规避审计风险的基础。 本文结合《审计证据准则》发布三年来的审计工作实践,对审计证据的收集、认定等问题提出意见,供审计同仁参考。 一、如何收集数据量较大且相同的证据 我认为审计证据的客观性,体现在所列违纪事实的取证应当是原始凭证。即账页、会计凭证、原始票据  相似文献   

12.
陈竹 《财会月刊》2007,(11):70-71
审计证据是审计的灵魂,是实施审计的有效保证。本文主要阐述新制度环境对审计证据的影响,以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引起对审计证据重要性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审计发现、审计结论都要以充分、相关、可靠的审计证据为基础。本文在分类介绍审计证据的获取途径及其证明作用的同时,着重阐述如何评价各类审计证据的充分性、相关性、可靠性,以指导审计师实现审计目标、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14.
“说服性”和“结论性”是对证据证明力的度量。说服性是指能够影响他人,使其相信或按照期望行动;结论性则是指决定性的、无可置疑的行动。说服性审计证据能够尽可能趋近真理,但注册会计师根据说服性审计证据获得的审计认知与客观事实可能存在差异。结论性审计证据反映了客观事实的实际情况,说服性审计证据的证明力要弱于结论性审计证据的证明力。通过综合整个审计业务的所有证据,注册会计师可以确定被审业务是否能够出具审计报告。  相似文献   

15.
审计证据,顾名思义,就是证明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真相的凭据,要实现审计目标,必须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注重选择审计证据对作好审计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认为,在选择审计证据时,应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相似文献   

16.
新审计证据准则中的认定概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超豪 《财会月刊》2007,(11):57-58
2006年颁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01号——审计证据》(以下简称“新审计证据准则”)与旧审计证据准则相比作了较大幅度的修订。其中,对认定概念的进一步说明是新审计证据准则最大的变化,本文试图对这一变化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艾雪  戴蓬军 《会计之友》2009,(15):75-77
审计证据的数量体现的是审计证据的充分性特征。在抽样审计中,样本规模决定了审计证据数量的多少。在审计证据数量的影响因素中,审计证据的数量与重要性水平成反向变动关系;与审计风险成反向变动关系;与抽样风险成反向变动关系,但不受非抽样风险的影响。预计总体误差与审计证据数量成同向变动关系。总体变异性不影响控制测试的样本规模,即不影响审计证据的数量,但在细节测试中,总体变异性与审计证据数量成同向变动关系。  相似文献   

18.
刑事非法证据是指刑事侦查机关和人员不按照刑事诉讼法律规定的程序、方法和手段获取的证据.这种非法证据的获取不仅违背了刑事诉讼法律的原则,干扰了正常诉讼活动的进行,而且可以导致冤假错案,是实现司法公正,程序公正的毒瘤.因此,排除非法证据已经成为各国刑事诉讼的通行法则,有利于防治刑讯逼供等非法取证现象的发生.本文对刑事非法证据的排除问题提出一些肤浅的认识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田晓明 《财会通讯》2004,(10):45-46
审计证据的基本属性 1、合法性。审计证据的合法性关系其是否可采用的问题,只有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或有合法来源的证据才具有证明能力,否则将丧失证据资格。一是形式要合法,审计证据存在的形式与审计证据的形式要相符,法律要求证据必须履行相应法律手续的,审计证据应当满足这些要求。如不动产的权证应是有关部门颁发的产权证书;法律、法规规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订立的合同,就不能采用  相似文献   

20.
电子审计证据(以下简称电子证据)是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为形成审计意见所获取的保存电子记录的计算机文件证据,这些证据以电子、光学、磁等介质为载体,表现为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形式,有两个不同于书面证据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