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柳  余风 《中关村》2004,(12):87-88
“七十”这是一个奇在中关村,这样一个名校汇聚的地方,第七十家大学诞生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七十”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数字。然而对于这所学校的创办者,对于所有为这所学校的诞生而努力的人们来说,这个数字所代表的却是一个奇迹。十年了,中国没有批准过民办的大学,然而却为这个“奇迹”所感动,破例为它敞开了大门。形形色色的大学却也难掩它的光芒,因为它的出现意味着一个空白的消失。当无数的不可能变成了今日的现实时,我们只能说“奇迹”诞生了。蒙代尔国际企业家大学,这个全国第一家企业家大学的成立,为中国的教育又注入…  相似文献   

2.
《中关村》2009,(2):30-33
中国经济起飞30年 《中关村》: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发30年。许多年以来,我们都在谈北京是“世界革命中心”和“政治中心”,可是如今谈论更多的是北京已经成为“经济中心”,这个观念改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相似文献   

3.
筑梦时刻     
张颐武 《中关村》2008,(8):96-97
最近,有关奥运会的纪录片《筑梦2008》已经在全国放映,这部电影以“鸟巢”的建设为主线,通过五组故事的展开讲述了中国人对于奥运会的期待和梦想。电影从申办奥运成功的2001年7月13日开始,记下了这几年中的一些故事。我确实为这部电影所触动,这里被触动的不是这部电影的技巧和编导驾驭这个题材的能力,而是这里所表现的中国的成长和这里所展现的“中国梦”和“世界观”。  相似文献   

4.
徐小平 《中关村》2013,(7):83-83
票房已破3亿的《中国合伙人》讲述的是三个人的创业梦、中国梦。它是根据新东方的原型改编的,这毫无疑问。成东青就是俞敏洪,王阳就是王强.孟晓骏就是陈可辛。我当初写这个剧本也是因为“它是我一生最大的兴趣、激情和理想”。  相似文献   

5.
李磊  CFP 《中关村》2006,(12):103-105
提起“海岩”这个名字,人们立刻就会想起这几年由他的小说改编而成的一系列电视连续剧,从《便衣警察》到《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从《永不瞑目》到《玉观音》,几乎部部家喻户晓、万人空巷,也捧红了徐静蕾、陆毅、袁立、孙俪等一众耳熟能详的大明星。在公众眼中,海岩是当之无愧的中国“首席畅销书作家”,然而海岩还有一重鲜为人知的身份——管理着多家酒店的职业经理人。海岩的白天和黑夜是完全分割开来的,白天,他是锦江集团副总裁、昆仑饭店董事长;晚上,他是含情脉脉的畅销书作家、言情剧编剧。他游走于商界与文坛,怡然自得而乐此不彼。黑白海…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声音     
卫汉青 《中关村》2005,(12):9-9
本期“封面故事”《姚洪波:传遍世界的声音》,记述了广州惠威音响团队打造民族品牌扬声世界的事迹,读来振奋。惠威其实正是中国的缩影。回想一个世纪以前,拖着辫子的中国被讥为“东亚病夫”,发出的声音多是饥号和呻吟。经过百年来的奋斗,尤其是近30年改革开放后的持续努力,中国的“和平崛起”已经成为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这颗星球上最雄伟的交响曲。但是,这支“交响曲”还太短,声音还不够大。欧洲列强工业革命“交响曲”比我们早唱了200多年。更不用说我们是13亿人口的大国,自称是龙的传人,原本发出的声音就该更高亢!本期“中关村论坛”,报道…  相似文献   

7.
一文 《中关村》2006,(3):82-84
就在3G之争尚未水落石出之际,另一个关于手机的“杀手级”应用又出现在了人们面前——手机电视。试想一下,当我们在机场等飞机或是在车站等车,在漫长的旅途中百无聊赖、在下班的路上将要错过一场球赛转播的时候,掏出手机,连上网络就可以欣赏到节目或者阅读当天的新闻……这样的情形将是多么让人期待!当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手机遇到最具人气的娱乐工具——电视,一个关于技术和利润的大幕也缓缓拉起。于是,手机制造商、电视台、运营商、ISP以及系统集成商都加入到这个看上去“钱”景光明的行业中,在IPTV、网络电话这些惹火的科技应用中,扮演着“黑马”的角色,受到人们的热捧。一场关于“手机电视”的发展路线图正逐渐清晰,随着技术和标准的成熟,它也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8.
陈凯歌传奇     
张颐武 《中关村》2006,(3):103-105
陈凯歌毫无疑问是当代中国最为重要的导演之一,他和张艺谋所构成的影像世界也是有关中国想象的重要元素,他们在中国电影中的特殊位置经过了时代潮水的冲刷而并无根本性的改变。他们当然是“第五代”的代表,也是中国电影全球化的象征性人物。他在中国电影这二十年的剧烈变化中扮演的角色值得我们详尽地进行分析。在今天《无极》几乎无所不在的宣传中,在有关“馒头血案”的喧嚣中,我们回首陈凯歌的道路确实别有一番感慨。陈凯歌从《黄土地》到《无极》的道路,其实也是中国电影二十年来历程的投影。《黄土地》:第一部“走向世界”的中国电影陈…  相似文献   

9.
又见王志东     
李政  曾颖 《中关村》2004,(4):56-57
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来撰写这篇文章呢?当《中关村》2003年8月号的封面文章《点击王志东》所阐明的观点在2004年2月18日得到证实,我们的心情一如王志东的心情。在《点击王志东》里,我们期待并且预言天分极高的王志东会再度崛起;我们认为王志东所经历的困难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一种逻辑前提;我们还认为,王志东的坚忍与温情会还给他再一个春天。而2004年2月18日,这个春天的日子里,点击科技与富达国际合作,融资1300万美元,打破中国软件企业融资的记录。与此同时,王志东也部署好他的团队,点击科技“方阵”会再一次掀起IT界的风云?结果与过程都值得关注。但我们感到惊讶的是王志东的大气与从容,他自如地驾驭着会场的气氛,而这自如恰恰会“制造”软件业的“紧张”。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完成这篇回访的文章呢?是陈述,还是夹叙夹议?我们不知道,也毋须知道,当情感之波“冲刷”理性的堤岸时,我们便会得到河流的感觉与视觉。现在,我们不妨再次走近王志东,去感受他放松而从容的笑声——既有大笑,也有微笑,但绝对没有冷笑。  相似文献   

10.
张颐武 《中关村》2006,(4):100-102
从《乔家大院》看“晋商”热近年来,有关晋商的话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从几年前的电视专题片《晋商》的流行到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乔家大院》,从有关票号兴衰原因的讨论到热门的乔家、王家、常家大院的游览,晋商始终是萦绕我们大家内心世界的一个有趣的情结。人们发现“晋商”其实不是一个历史的记忆和遗存的话题,而恰恰是我们自己的切身相关、难以摆脱的话题。无疑,《乔家大院》的热播是我们今天关注晋商的一个重要的契机。电视剧《乔家大院》的热播给了“晋商”热增加了新的热度。这当然说明当今中国的高速的经济成长迫切地需要一种来…  相似文献   

11.
传奇金庸     
近来,42集电视连续剧《射雕英雄传》在各地热播,成为非典时期广大人们津津乐道的少数热门话题之一,也引起了广泛而激烈的争论;不过参与者都心知肚明,这一切,根本上都是因为“金庸”这个名字。一代“武林盟主”金庸无疑是古往今来  相似文献   

12.
编读往来     
《中关村》2005,(9):149-149
中关材很“新”以前也接触过《中关村》这本杂志,但也仅仅是随便浏览,没有仔细的翻阅。当时的第—感觉就是这本杂志应该是很受欢迎的,“中关村”这个名字本身就很有吸引力,它代表着科技、经济和教育的最前沿,这些都是现代生活的焦点,会引起每一位关注现代社会读者的注意。最近比较仔细地研究了《中关村》,以04 年的一期为例,它给我的最深的印象就是“新”。时政版块的“封面故事”对“胡晖现象”  相似文献   

13.
编读往来     
《中关村》2006,(9):123-123
打破科技报道传统界限“科技改变生活”“、科技日新月异”已经成为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广告名牌,树起“新科技”的大旗。《中关村》要领导的无疑是科技创新的队伍,着眼点在“新”,也就有了一个无止境的开创环境。但是翻开一本本精美的杂志,我们看到了工厂,看到了中关村,看到了科技人物,看到了创业史,就是没有看到真正属于新科技的东西。名叫《中关村》的杂志,已经被冠上一个标志,这个专有名词“中关村”把杂志就定义在中关村周边辐射的范围内,读者更加留意与之相关的报道,久而久之也就把《中关村》杂志想成了中关村这个地方的专有,就如北京…  相似文献   

14.
“神舟五号”的一飞冲天、杨利伟自信的微笑和“我看见了我们美丽的家”的警句,给了世界一个新的中国的形象,也给了中国一个新的象征。当中国人杨利伟在太空观察地球的时刻到来时,中国和世界都感到了一个“新新中国”历史脉动的节奏。在杨利伟和他的同事们身上凝结了中国新的姿态和形象。全世界都会感到中国的“太空人”带来的历史转变。也许我们离这个时刻太近太近,还难于穷尽它的意义,但历史新的一页的价值已经完全凸现了出来。中国人在太空的初次漫游,的确说明了一个经历了百年的屈辱、痛苦的民  相似文献   

15.
杨育谋 《中关村》2007,(4):46-49
大国崛起:一个令人振奋的话题“崛起”,这个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被屡屡当作救国兴邦口号的词汇,近日又引发了一股不小的争论思潮。话题的核心是“大国崛起”,热议此话题的不仅有中外学者,更有街头百姓。话题的起因,是中央二台热播的一部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  相似文献   

16.
江冰 《中关村》2005,(1):108-109
80后文学命名获得的第一个意义是促成了中国大陆文学界的一次青年行动,一次在极短的时间里打出共同旗帜的集体行动。不必讳言,美国《时代》周刊对80后的命名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后“80后”不但成为圈内圈外的焦点,而且成为一个正式取代其他称呼被广泛使用的命名。可以肯定地说,80后不是年龄段的概念,同样也不是商业化的概念。美国《时代》周刊写道:“《时代》周刊2004年2月2日封面人物春树所在的这个国家,年轻叛逆者的数目正如此迅速地扩张,就象美国当年‘垮掉的一代’一样,他们也已经有了自己的名称:另类。这个词曾经是贬义的,意指品格…  相似文献   

17.
赵为民 《中关村》2004,(7):110-110
《刀子和刀子》。这部首印3万册的青春小说,四大名刊主编隆重推荐,被认为“是残酷的诗”,甚而队为“这是我近年看到的最好的青春小说”;“一部典型的中国式《麦田里守望者》”。但也有人激烈地批评它,觉得它太尖锐了,也太袒露了,把青春的迷惘和放纵宣泄无遗。  相似文献   

18.
电影在整合营销上尝到的甜头,也让中国电视大胆试水,但是电视营销如何才能寻找到新的出路,这是很多电视人需要面对的问题从几年前的《英雄》、《十面埋伏》到2005年的《无极》,各种营销手法恰到好处的运用,为中国电影界累累硕果锦上添花。电影在整合营销上尝到的甜头,让中国电  相似文献   

19.
石长峰  CFP 《中关村》2006,(12):62-65
平静的2006,不平静的网络世界,如果说,网络是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那么06年的这面镜子里,又映照出了些什么呢?馒头事件《无极》刚刚公映,便遭“恶搞”。新年刚过,一个名为《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网络视频短片在网络上迅速火爆,该片以《无极》为蓝本,极尽搞笑之能事,从流传伊始,便受到网友的热捧。但它在取悦网民的同时也激怒了《无极》导演陈凯歌,认为“人不可能无耻到这个地步”的他准备对胡戈提起诉讼。至此,“馒头争夺战”愈演愈烈“,馒头”成为2006年新年伊始的流行语。陈凯歌在这场“口水战”中明显处于劣势,诉讼之说也不了了之,而胡…  相似文献   

20.
编读往来     
《中关村》2004,(5):119-119
我看《中关村》《中关村》,顾名思义,是一部用来记载中关村科技园区这个“王国”的“国书”,既是“国书”,大气和深刻这两个无论是从空间还是从时间角度来考量的标准,就可当作它的标签。因而,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中关村》都应该是敢于大取大舍的,是具有创新和引领性的,这是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