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红超 《金融博览》2013,(11):38-38
“建立个人境外投资长效机制”直是个人投资者追求的“中国梦”。2007年8月.“港股直通车”计划吊足了投资者的胃口,但随即搁浅令投资者的梦想破灭。2011年1月.针对个人投资者,温州市公布了《温州市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方案》.但公布不到半个月即被叫停。近期.国务院提出稳步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  相似文献   

2.
曹中铭 《证券导刊》2014,(37):63-63
今年堪称资本市场的“改革年”,IPO制度改革、退市制度改革以及资产重组制度改革纷纷鱼贯而出。虽然步入“改革年”,但制度改革显然不是投资者关注的焦点。纵观此轮新股热,有几个方面值得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3.
中资银行急于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动因 中资银行急于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动因,主要有以下三个: 一是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是监管部门大力提倡的。2003年8月25日,银监会主席“在华外资银行负责人会”上说:“将鼓励外资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或股权投资者参股中资银行”。2004年9月8日,“2004年国际投资论坛”上,刘明康称:“银监会欢迎合格的境外战略投资者按照自愿与商业原则,与中资银行开展各种股权形式的合作。”  相似文献   

4.
尚冰 《科学投资》2005,(1):12-15
反观2004年由“郎顾之争”引起的经济学家大分野,以及近年来经济学界的一系列论战,表明随着改革日益深入,我们面临的困难越来越大,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就连号称“指导者”的经济学家都常常找不着北,更遑论寻常百姓?所以,投资者一定要小心观察,谨慎从事。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银行业改革推进和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很多商业银行都通过出让部分股权的方式,纷纷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自1996年亚洲开发银行入股光大银行,首开国内银行吸收国际资本先河以来,已有多家中资商业银行通过股权方式引进了境外战略投资者,包括深发展、兴业银行、上海银行、南京商业银行、西安商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民生银行等先后成功“引资”。2005年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三家国有商业银行成功引进战略投资者掀起引资高潮。  相似文献   

6.
新的一年除了资金面紧张,继续给银行理财、货币基金带来利好消息,资本市场改革也将带来众多投资新渠道和投资新品种。伴随着今年1月IPO重启,“打新”又开始活跃起来。今年新增的投资品种除了更具国际范儿的香港基金,更有中国版的“纳斯达克”新三板,所有这些对投资者的投资经验、专业水平和风险承受要求都提出了挑战。新渠道、新产品有的适合普通投资者,有的适合具有投资专业经验的投资者。我们须得了解游戏规则,判断什么投资才是合适自己的。  相似文献   

7.
2011年对投资者而言并不是个好年份。在股市中沉浮十年的投资者在兜兜转转之后又回到了原点,“基民”则在一年的青黄不接中彻底变成了“饥民”,楼市的调控也让“炒房”的热度迅即降到冰点。  相似文献   

8.
《中国金融家》2014,(1):71-73
2013年,中国资本市场波澜起伏。经历了“史上最严监管年”,市场各方进一步归位尽责;“注册制改革、优先股试点、投资者保护”等顶层设计开启了资本市场改革创新的新征程。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前行。本刊盘点2013年资本市场十件大事,审视改革路上的坎坷与羁绊,呵护每一位投资者的利益,与读者共同关注资本市场向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方向前行。  相似文献   

9.
李晓华  王向宁 《银行家》2004,(11):56-58
金融监管当局对于中小银行引进境外投资者的风向,正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国内金融改革的逐步深化而变得越来越明朗。 2002年,李若谷在“2002年世界华人论坛”上表示,央行鼓励境外投资者作为战略投资者进入中小银行。同年,人民银行监管课题报告《进一步发挥现有中  相似文献   

10.
2011,机构投资者为什么失误 2011年,机构投资者的判断几乎全军覆没。 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2011年是超预期的痛苦一年。之所以出现超预期的下跌,肯定是因为“预期”本身出现了问题,笔者认为,2011年机构投资者集体失策的关键原因有三点:  相似文献   

11.
贾瑛瑛 《中国金融》2007,(11):69-71
200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为中国农业银行确定了“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改革方向,并要求农业银行在农村金融中发挥骨干和支柱作用。而作为商业银行,农行采取何种方式面向“三农”,如何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获得经济利益、创造吸引投资者的市场价值,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2010年11月开始的新股发行改革中,完善报价申购和配售约束机制成为重中之重,诸如“进一步完善报价申购和配售约束机制”、“扩大询价对象范围,充实网下机构投资者”、“增强定价信息透明度”、“完善回拨机制和中止发行机制”等提法成为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3.
翟义刚 《上海保险》2011,(1):20-21,42
“庞氏骗局”得名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意大利裔商人查尔斯·庞兹。他从1920年开始从事投资欺诈,不断吸纳新投资者的钱,并将其付给前期投资者。前期投资者获得了巨大的投资回报,就宣称他是投资天才,于是更多新投资者携带现金纷至沓来。自庞兹以后,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各种各样的“庞氏骗局”在世界各地层出不穷。美国纳斯达克前主席麦道夫600亿美元欺诈案,成为世界金融界瞩目的焦点。  相似文献   

14.
2007年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的异常火爆,使其成为各行稳定存款、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业务。然而,投资者对收益的过高预期,银行出于竞争压力用高预期收益率吸引投资者的做法,为双方矛盾的激化埋下了隐患。如今,随着不少理财产品的陆续到期,部分理财产品出现“零收益”甚至“负收益”,成为部分投资者的“伤心地”,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议论。  相似文献   

15.
郗永春 《中国金融》2005,(13):66-66
随时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入,银行业的股份制改造也已经或正在引入独立董事制度。比之一般企业“独董”,银行“独董”的“任务”除为中小投资者代言外,还肩负“保护”存款人利益的双重目标,其如何能够“不辱使命”也渐渐成为银行公司治理的难点之一。  相似文献   

16.
声音     
“在改革发展、监管执法的全流程,要想投资者之所想,虑投资者之所忧,解投资者之所难,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财富管理需求,不断增强投资者获得感。”  相似文献   

17.
从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看国有银行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行家》2005,(11):30-35
在国有商业银行纷纷将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列上日程并已付诸实施的时候,国有银行引 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必要性就成为了一个备具争议性的话题。人们在问,引入战略投资者为何成为了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必经之路?为何此次银行业改革着重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而不向民间资本开 放?我们是否在贱卖银行?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引入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实现国有银行改革的目标?中 国银行业将为此面临什么样的新风险?“以开放促改革”的经验是否也同样适用于国有银行的改革? 种种疑问,需要讨论,需要得到解答。为此。本刊将“从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看国有银行改革”作为 本期名家论坛的主题,希望专家们的见解能够解开这种种疑问。  相似文献   

18.
国有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和上市地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念鲁 《中国金融》2005,(22):33-34
随着中行、建行和工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接近尾声,中国银行业也进入全新格局。然而,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进程中,既能引进境外投资者,成功进行IPO,实现国家利益和商业银行利益最大化,又能使境外战略投资者获取好处,实现“双赢”,实在是一件难事。就此以及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地选择问题,笔者希望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十二年前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证券市场宏观管理的通知》的时候,我国资本市场还只是一块规模很小的改革“试验田”。十二年后,“试验田”获得了大丰收。一千余家上市公司累计从境内外资本市场筹集资金超过1万亿元,参与国内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帐户超过了7000万户。十多年的实践  相似文献   

20.
经济制度的改革让全球范围内的许多地区以“新兴市场”的姿态在全球投资者陆续浮现。但“新”却未必“兴”。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投资者们在试水未知领域之前,或许都应该好好地想一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