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岚 《发展研究》1999,(12):47-49
斯坦福大学教授钱颖一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是一套制度安排,用以支配若干在企业中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团体一投资者(股东和贷款人),经理人员一职工之间的关系,并从这种联盟中实现经济利益。公司治理结构包括:如何配置和行使控制权;如何监督和评价董事会、经理人员和职工;如何设计和实施激励机制。一般而言,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利用这些制度安排的互补性质,并选择一种结构来减低代理人成本。”这段论述对于研究我国股份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国股份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特征 当前我国股份公司治理结构的特征,主…  相似文献   

2.
曾少华 《当代经济》2003,(10):65-66
一、公司治理结构 现代企业的根本特征就是在产权结构上实现了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随之出现了委托--代理关系.当代理人(经理、董事会)追求自己的利益时,可能会造成对委托人利益的损害,这就是所谓委托代理问题的产生.为此,委托人必须设立一套有效的制衡机制来规范和约束代理人的行为,减少代理人问题,降低代理成本,提高经营效率.企业治理结构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产生的一套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公司制度下,由于资金提供者与资金使用者以及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必然会产生管理者与股东、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即代理问题。在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国有资本投资主体的不确定性和企业的内源性融资,造成了严重的代理关系扭曲。许多学者认为,解决代理问题的手段是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但从国内外公司治理的实践中可以看出,公司治理结构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会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建立健全有效的市场机制来解决。解决代理问题的市场机制包括资本市场、经理市场、产品市场等。一、资本市场机制(一)…  相似文献   

4.
张双才 《经济论坛》2000,(24):19-20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进一步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企业董事由股东选举产生,经理由查事会聘任,股东与经理之间(通过董事会)会形成委托代理关系。按照委托代理理论,在委托人(股东)与代理人(经理)都有行为能力的前提下,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效用目标不一致、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等原因,可能出现代理人员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即委托代理问题。解决委托代理问题,减少委托代理成本,应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对管理者进行激励应贯彻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  相似文献   

5.
一、公司治理与企业内生风险的关系 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中就如何处理委托代理关系最重要的实现形式。委托人(所有者)和代理人(经理人)之间既需要合作又存在冲突的现实情况,为“没有显著控制权的所有权和没有显著所有权的控制”命题成为公司治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寻找到逻辑支撑。传统委托代理关系的分析框架中,委托人作为“强势群体”;而代理人作为“弱势群体”,却拥有“没有显著所有权的控制”,多数学者认为: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效应函数)经常不一致,在委托人看来,代理人做出的决策不是最优的,除非委托人能有效地约束代理人,因此需要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形成一种制衡机制,协调彼此的责、权、利关系。基于这种认识,委托代理理论主要从解决信息不对称、搭便车和信号显示等方面解释了代理成本的节省和分担问题,从而从理论上为委托代理关系投资进行了成本收益分析。  相似文献   

6.
马寅杰 《经济论坛》2006,(23):83-84
由于现代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产生了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Micheal Jensen and Willam·H.Meekling于1976年在论文《企业理论:管理行为、代理成本和其所有权结构》中将委托—代理关系定义为一种契约关系,一个人或更多的人(委托人)聘用另一个人或更多的人(代理人)代表他们来履行某些业务,包括把某些决策权托给代理人。作为委托人的股东和作为代理人的经理人员目标函数并不一致,前者追求股票收益最大化,后者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即他们的人力资本(知识、才能、社会地位)增值和提供人力资本进行管理活动所取得的收入最大化…  相似文献   

7.
经理股票期权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企业需要经理股票期权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企业股东与经理之间就存在着“委托-代理”的合同关系,这种“合同”不仅是指聘书所代表的“显性”的合同关系,而且也是指股东与经理之间在一些无法观察到的问题上的“隐性”的合同关系。这些难以观察的变量包括经理人员的努力程度、对公司资产的关联程度以及对股东利益(短期的和长期的)的某种关心和追求方式以及信息的利用等。这些“隐性变量”构成了代理成本的主要部分。委托-代理理论告诉我们,降低代理成本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把经理的个  相似文献   

8.
代理理论与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丁红燕 《经济师》2000,(3):20-21,25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出现了代理问题。委托人与代理人的自利性 ,导致了代理冲突的发生。而公司治理结构的关键在于明确地确定股东、董事会和经理人员三者之间的权利、责任和利益 ,形成相互制衡的关系。一个理想的公司治理结构最大限度地使公司财富最大化 ,用较小的代理成本带来较大的代理收益。这对于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有指导作用 ,并且对国企的脱困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市场投资主体机构化,机构投资者成为公司治理的主导力量,而代表机构投资者监督公司经理的是其代理人——投资经理。资本市场正演变为一个由投资经理和公司经理这两类代理人主导的市场,而机构投资者对公司经理的监控实际上是一种"代理人监督代理人"。投资经理和公司经理之间的合谋会改变控制权私人收益在公司治理各方中的分配,由此,评价机构投资者代理监督的优劣,应考虑其制度的成本和收益。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的互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香兰 《经济论坛》2005,(10):71-73
一、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失真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广义的公司治理机制包括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机制。内部治理机制是指由股东、董事会和经理人三方面形成的管理与控制体系,实质上是一个关于企业所有权(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安排的契约,包括:如何配置和行使控制权;如何监督和评价董事会、经理人和职工;如何设计和实施激励机制。外部治理机制包括:  相似文献   

11.
合谋:公有经济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一个特殊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委托代理理论(the PrincipalAgent theory)是过去30年中企业组织理论最重要的发展。该理论把公司制企业里的股东和经理人员的关系解释为委托代理关系。根据此理论,股份公司里股东是委托人,他们把公司的经营决策权授予经理人员(即代理人)。这种委托关系是按照以下方式进行的:1.股东直接通过董事会对经理人员的行为进行激励与监督,使  相似文献   

12.
论激励制度中的声誉和控制权分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洁 《生产力研究》2004,(8):157-159
企业为减少委托代理成本 ,就必须对受托人给予适当的激励。对于企业经营者而言 ,仅仅货币激励是不够的 ,必须给予诸如声誉、控制权等隐性激励。声誉激励作为一种非显性的激励手段 ,实质上是经理人员将自己的职业生涯与远期最大化收益有机结合之机制。控制权激励手段也是企业为降低代理成本的措施之一 ,其核心内容就是解决控制权在不同当事人之间的如何合理有效分配。  相似文献   

13.
一、我国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现状公司治理结构是一套制度安排,用来支配若干在企业中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团体,包括投资者、经理、工人之间的关系,并从这种制度中实现各自的经济利益。公司治理结构应包括:如何配置和行使控制权;如何监督和评价董事会、经理人员和职工;如何设计和实施激励机制。(钱颖一,2000)。从全球范围来说,主要由三种治理模式:英美模式、日德模式和东南亚家族治理模式。家族治理模式指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主要由家族成员控制,公司与家族合一,公司的主要控制权在家族成员中配置。我国家族企业的组织形式有: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  相似文献   

14.
王荭  王澍 《经济师》2002,(9):87-88
依据OECD对公司治理的定义 ,公司治理主要指公司董事会的结构与功能、董事长与经理的权利与义务以及相应的聘选、激励与监督方面的制度安排等内容 ,而公司治理结构的目的在于明确公司的不同参与者如董事会、经理、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为了确保委托人的权益不被侵害和滥用 ,两者的契约关系需要制度上的相应安排 ,这就是公司治理结构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探讨了如何在存在代理冲突的公司环境中 ,以何种形式来监督管理者实现公司治理目标的业绩问题。  相似文献   

15.
张军 《当代经济》2002,(11):21-22
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推进,国有企业经理人员的经营自主权逐渐得到加强,经理人员由其工作性质以及经理人员与权力主体相互依赖关系的特殊性,使其在企业所有权中获得了更多的企业控制权,成为企业经营实践中的“权力主宰”,如何完善经理人员的激励机制问题始终是公司治理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从国有企业经理行为的特殊性来看,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激励模式,解决政府与经理人员之间以及经理人员与企业之间的双重激励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目前世界各国公司股权结构的普遍特征已是高度集中或相对集中。股权集中下呈现的股东异质性特征导致了小股东和控制股东间、全体股东与管理层间的双重委托代理问题的存在。文章借用拉丰激励理论中的2×2模型,分析了在双重委托代理情形下,作为委托人的控股股东和小股东资产的数量特征和侵占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全体股东与管理者之间,如果所有委托人有充分的资产保障代理人收益的实现,二者之间的最优契约依然可以实施;然而在小股东与控制股东之间,用于小股东资产在数量上的局限,导致代理人不能收到足够多的控制权收益以补偿他所付出的控制权成本,因而将以侵占方式行使内部控制权攫取大量的超额控制权收益,导致小股东遭受损失。  相似文献   

17.
公司治理结构与激励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是减少委托风险、降低代理成本、提高企业绩效的焦点问题。本文从考察公司治理结构下委托代理关系产生的“代理问题”着手,研究公司治理结构下解决“代理问题”的激励制度安排,提出隐性激励和显性激励的配合使用是解决公司治理结构中“代理问题”的关键所在。通过对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下两种激励制度的比较分析,探讨我国在试行年薪制与经理股票期权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提出了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下激励机制的设计思路。一、公司治理结构下的委托代理关系按照现代公司理论,出资者(如股东…  相似文献   

18.
公司治理作为企业运行的基本制度,应以创新和价值创造为导向。现有公司治理与技术创新关系的文献以经验研究居多,理论模型较少。本文构建了多任务情况下的"股东—经理模型"和企业层面的动态最优创新投资模型。前者表明经理在基本工作和创新工作上努力的边际成本均与占据工作职位的代理收益有关,也与两种工作的完成概率有关,经理关注创新活动的最佳条件是经理本身即是股东。后者显示企业最优的创新决策和公司治理质量对当期利润与未来利润均存在影响,创新决策需与公司治理质量相匹配,在当前利润和未来利润之间平衡。并且公司治理是有成本的,过度强调治理水平会对利润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一、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要体现独立自主的经营原则所谓企业(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指企业(公司)内部的组织体系和权利配置关系。公司制的基本特征是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在所有者作为直接的经营者时,他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竭尽全力地工作,期望使资产获得最大的增值。但是,当所有者将其资产委托给代理人——经理去管理和经营时,由于资产不归经理人员所有,经理人员如果由于能力不足或失职造成的损失则要由资产的所有者——股东来承担。由于利益冲突,也就存在着经理人员通过牺牲股东利益而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的可能性。由于经理人员能力…  相似文献   

20.
泊利和米恩斯以及詹森和梅克林认为,公司治理应致力于解决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公司治理的焦点在于使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相一致。法马和詹森进一步提出,公司治理研究的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情况下的代理人问题,其中心问题是如何降低代理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