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金融“混业”经营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各国金融业混业与分业经营的历史和现状 在80年代前,世界各国的金融业分别执行以美国为代表的分业经营和以德国为代表的混业经营两种银行制度.在历史上,世界各国的金融业均实行混业经营,即:商业银行可以从事证券投资业务.然而,自1929~1933年在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灾难性的经济危机后改变了这种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2.
江洪 《金融纵横》2004,(5):54-56
金融业的混业经营,是指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的业务互相渗透、交叉,而不仅仅局限于自身经营业务的范围。随着全球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包括美国、欧洲和日本,都实行金融业混业经营。我国金融业坚持的分业经营模式.已不能适应加入WTO后来自国际金融机构的竞争。金融业从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金融控股集团的协同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对金融业一直实行的是分业经营体制.分业体制对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使混乱的金融秩序得以整顿,确保整个金融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全球金融业的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美国于1999年11月通过新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改革法案,这标志着混业经营将成为金融业发展的未来趋势.金融业的竞争将由银行、证券、保险和信托等单业务的竞争逐步发展为全业务领域的竞争.正是在此大背景下,关于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和改革方向、经营模式等问题引起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激烈争论,而分业经营体制受到了广泛的质疑.  相似文献   

4.
我国即将加入WTO ,经济金融运行环境将发生重大变化 ,要使我国的金融业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金融业必须加快改革的步伐 ,逐步融入世界经济金融一体化发展之中 ,本文就中国金融业走混业经营之路谈一些粗浅看法。  一、金融业分业经营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始于 2 0世纪 3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分业经营制度 ,到了 2 0世纪 90年代 ,已很难适应国际金融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混业经营替代分业经营的势态已在世界各地不断蔓延 ,分业经营将受到严重挑战。我国现行的分业经营体制也不例外。(一 )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的浪潮不断高涨 ,国…  相似文献   

5.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世界金融业正向全能制银行发展。在西方金融史上 ,金融业的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曾经几经起伏。 3 0年代的金融危机之后 ,国际金融领域逐渐由混业经营演变为混业和分业两种经营模式并举的格局 ,前者以德国、瑞士和奥地利为代表 ,后者以美国、日本和英国为代表。到 2 0世纪中后期 ,实行分业经营的国家开始出现新实行的混业经营的新动向 ,单一的银行功能正向金融超市方面发展。首先是英国在 1986年完成了金融“大爆炸”的改革 ,允许银行兼并证券公司 ,形成经营多种金融业务的企业集团。接着 ,日本又发生了金融“大地…  相似文献   

6.
完善我国银行监管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融业存在金融混业经营和金融分业经营两种不同的经营模式。混业经营是金融机构可以同时从事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金融业务。分业经营指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业务分开经营,经营这些业务的机构之间互不隶属,相互独立。  相似文献   

7.
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结束了 2 0世纪 3 0年代形成的金融分业经营和管理的历史 ,它不仅给美国金融业发展带来很大的机遇与空间 ,而且也给美国 ,甚至全球金融监管理念和体制带来了一系列变革。面对这种形势 ,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应重视金融分业经营和监管 ;金融监管功能定位应以审慎性控制、组织性控制和保护性控制为主体 ;应注重市场机制导向下的金融监管趋势。  相似文献   

8.
国际金融市场上,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大都经历了"融合-分立-再融合"的发展过程.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世界金融业购并浪潮风起云涌.一向坚持分业经营的美、日等国纷纷解除禁令,鼓励其大中型银行向混业经营方向发展.美国1999年通过<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标志着金融混业经营已成一种趋势.伴随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加深,可以预期,混业经营将成为国际上各国金融业经营模式发展的基本模式.从长远来看,中国金融业最终将融入全球竞争之中,与世界各国集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业务于一身的金融巨头进行角逐.  相似文献   

9.
周程 《国际融资》2007,77(3):24-27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纷纷放弃原来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金融发展模式,向银行、证券、保险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混业金融发展.尤其是1999年美国放弃了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分业经营模式,向现代金融的混业经营模式转变,更使得混业经营成为当前国际金融的主流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0.
朱孟进 《新金融》2003,(10):24-26
中国金融业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是以混业经营的模式运作的.当时,各大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都设有证券部,交通银行内还设有保险业务部.进入90年代中期以后,证券、保险业务纷纷与银行脱钩,成立了各自独立的公司,金融业形成了分业经营的格局.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金融全球化和国际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国内银证保合作的呼声越来越高,合作范围越来越广.  相似文献   

11.
王小友 《新金融》2003,(6):38-40
一、混业经营是银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1、从发展历程看,混业经营内在的合理性和优越性已为实践所证明 银行发展从混业经营走向分业经营始于美国30年代经济危机,当时认为混业经营是银行倒闭的直接诱因.后来通过大量的实证分析推翻了这一诊断,使人们重新认识到混业经营并不比分业经营风险高,1986年怀特研究报告表明美国30年代银行倒闭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不是混业经营而是美联储见死不救、决策失误.  相似文献   

12.
1999年11月,美国参众两院通过了《金融现代化法案》,废除了1933年制定的、一度成为各国金融立法模式和世界金融分业制度的鼻祖《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彻底结束了银行、证券、保险的分业经营与分业监管的局面,揭开了金融业走向混业经营的新纪元。在此之前,以德国等为代表的全能型银行业早已实行混业经营,混业经营已成为当前国际金融业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国外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业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发展是国际金融业的发展趋势,混业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已成为西方主要发达国家金融业的主要经营模式.本文重点简介美国、英国、日本三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情况,并根据国际经验对我国在WTO后过渡期发展金融控股公司的有关问题提出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4.
一、银行思想政治工作问题的提出及其指导思想 "世贸"全面开放条件下的金融业是以金融自由化为基础的.这里所说的"金融自由化",是指二十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欧洲一些发达国家实行的金融改革,其主要内容是放松金融管制,放松利率和外汇管制,允许银行、保险和证券业从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允许银行在离岸市场开展外币业务等等.  相似文献   

15.
关于商业银行混业化经营的研究由来已久.20世纪80年代,金融创新及自由化的发展使分业经营的界限逐渐模糊,1999年美国颁布的<金融服务现代法>使混业经营的法律地位得以确立,并成金融业发展的新趋势.2008年的金融危机再次对混业经营提出了挑战.本文在回顾我国混业经营进程的基础上,通过对美国银行、花旗银行和富国银行的净收入...  相似文献   

16.
我国金融业重组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世界各国的实践来看,金融业重组就是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发展.金融业混业经营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全能银行模式,即在银行内部设置业务部门,全面经营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业务;二是银行母子公司模式,即商业银行对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控股,直接以子公司的方式进行业务渗透和扩张;三是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即在相关的金融机构之上建立金融控股公司,通过对银行、证券、保险和信托子公司控股实现业务渗透,各子公司相对独立运作,但在诸如风险管理和投资决策等方面以控股公司为中心.从我国金融业发展的现状来看,我国目前仍不具备发展全能银行模式和银行母子公司模式这两种混业经营所需要的金融监管能力、完善的资本市场和市场经营主体.  相似文献   

17.
我国自1995年起先后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和《保险法》, 这三部法律基本确定了我国金融体制分业经营的格局。1998年底,我国又颁布了《证券法》,进一步明确了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原则。但是,美国却于1999 年11月颁布了《金融服务业现代化法案》, 标志着美国金融业在世纪之交放弃了分业经营模式,进入混业经营的新纪元。美国金融业经营模式的变化必将对国际金融业产  相似文献   

18.
混业经营,中国金融业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减少我国的金融风险,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我国金融业一直实行分业经营机制,即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只能分别经营相应的银行业务、证券业务和保险业务,银行不能经营证券业务和保险业务.根据经济学理论,金融资产自身具有专用性软弱的特点,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呈现减弱的趋势,所以尽管目前我国金融业的基本格局仍是分业经营,但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混业经营必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全能银行论     
<全能银行论>是发表于[美]<经济暸望杂志>(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4年夏第3期(卷8)的一篇综述性文章.作者乔治·J·本斯通(George J·Benston)是美国乔治亚州亚特兰大市艾默瑞(Emory)大学金融、会计与经济学教授,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一直跟踪研究全能银行问题,并对德国的全能银行体制和1929-1933年大危机之前、之中的美国全能银行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认为,限制银行业从事证券业务的分业经营模式,是对全能银行在大危机中"负面"作用和表现的历史误解,也是证券行业因既得利益和自身无能而推行行业垄断的结果.在考察了全能银行与金融稳定性、经济发展、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经济与政治权力的集中度、消费者选择及利益冲突等六大问题后,文章得出的结论是全能银行利大于弊,美国应实行全能银行制.因而,本文对1999年11月起美国推行的全能银行制,发挥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推动作用.对探究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问题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金融业的分业与综合化经营,是指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业务是否允许互相交叉、互相渗透。1999年开始在金融机构分业经营的格局开始松动的背景下,我国内地各大金融机构着手探索和尝试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业综合化经营之路:以金融控股公司推进金融业综合化经营。在此过程中,监管当局应从宏观上加强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外部监管;在微观层面,金融控股公司应加强内部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