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汽车贷款业务为例,在分析影响汽车贷款客户的个人信息特征基础上,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对客户进行分级管理,以减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贷款人的综合情况由背景资料、贷款情况、财力情况、征信情况四个方面来衡量,其中财力情况更能体现贷款人的信息特征。模型的稳定性检验和返回检验表明该模型有效地区分了客户诚信与否,进而为管理者提供风险防范依据。  相似文献   

2.
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蔓延,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发生巨大变化.信贷资产是我国商业银行效益的主要来源,信贷风险则是商业银行的首要风险.目前金融危机如何演变,还存在不确定性.本文试图分析当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及信贷风险管理机制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评估中所依据的软信息和硬信息的作用范畴和关系,结论是两类信息间是互补的关系,从而商业银行在进行信贷决策中应当把信贷专家意见和现代计量模型的结果综合进行考虑.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一系列集团客户先后爆发债务危机,给银行信贷资产带来重大损失和负面影响。本文针对集团客户的风险特征和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缺陷,指出集团客户信贷风险的成因。文中指出构建完善的集团客户风险管理体系主要在于:一是建立集中的信贷风险管理体制;二是建立集团客户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包括基础信贷风险管理制度、风险联动监督机制、风险信息预警提示制度、差别化的客户管理机制、有效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双轨互动的风险管理机制、账户资金收支监测分析、内部风险评级体系建设等;三是构建社会监督机制,主要包括行际信息沟通机制、社会信息监督平台及完善银行同业协会功能等.  相似文献   

5.
《新会计》2019,(8)
信用债违约风险是信用风险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选取2014年至2016年的违约债券样本,基于Logistic建立信用债违约风险评估模型进行了分析,发现信用债的违约风险与发债主体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成长能力显著相关。为检验模型适用性,将2017年、2018年1月至9月的样本代入模型,整体评估正确率达到80%,说明模型可有效识别信用债的违约风险。结合实证结果与信用债市场现状,提出了防范信用债违约风险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供应链金融发展迅速,其模式更加便利快捷且不断向线上发展,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它有效的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飞速发展会对银行信贷带来怎样的影响.本文以江苏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为例,运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通过研究银行所提供支持的中小企业守约率对供应链金融业务以及商业银行信贷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商业银行集团客户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肖永杰  霍东平 《金融论坛》2006,11(12):39-44
近年来,一系列集团客户先后爆发债务危机,给银行信贷资产带来重大损失和负面影响。本文针对集团客户的风险特征和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缺陷,指出集团客户信贷风险的成因。文中指出构建完善的集团客户风险管理体系主要在于:一是建立集中的信贷风险管理体制;二是建立集团客户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包括基础信贷风险管理制度、风险联动监督机制、风险信息预警提示制度、差别化的客户管理机制、有效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双轨互动的风险管理机制、账户资金收支监测分析、内部风险评级体系建设等;三是构建社会监督机制,主要包括行际信息沟通机制、社会信息监督平台及完善银行同业协会功能等。  相似文献   

8.
9.
企业发生财务危机,不能归还到期贷款是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主要风险来源,商业银行如何构建恰当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型来预测企业的财务危机,从而避免这类信用风险的出现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结合杜邦分析法建立了基于生存分析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型,模型对于随机选取的预测样本,其提前1年、2年和3年的预测准确率分别达到86%、72%和68%。通过与Ahman模型、Ohlson模型预测结果的比较和鲁棒性检验的结果发现,该模型同时具有可以使用时间序列、无需样本配对、中远期预测能力强和高鲁棒性的特点.这些特点特别对于商业银行中长期信贷风险管理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的生存分析模型及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企业发生财务危机,不能归还到期贷款是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主要风险来源,商业银行如何构建恰当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型来预测企业的财务危机,从而避免这类信用风险的出现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结合杜邦分析法建立了基于生存分析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型,模型对于随机选取的预测样本,其提前1年、2年和3年的预测准确率分别达到86%、72%和68%。通过与Altman模型、Ohlson模型预测结果的比较和鲁棒性检验的结果发现,该模型同时具有可以使用时间序列、无需样本配对、中远期预测能力强和高鲁棒性的特点,这些特点特别对于商业银行中长期信贷风险管理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经济新常态下,产品创新对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至为重要.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现状和当前商业银行产品创新存在的问题,探索客户知识吸收过程对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影响机理,进而提出产品创新的对策建议,为商业银行产品创新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商业银行信贷营销客户经理绩效考评办法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建文 《金融论坛》2005,10(12):41-45
客户经理的信贷营销绩效考评对于真实客观地反映信贷营销客户经理的工作成果,充分调动信贷营销客户经理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信贷营销绩效是非常必要的,它是信贷营销客户经理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现行的信贷营销客户经理绩效考评办法还不能比较客观、公平、合理地评价客户经理的信贷营销绩效,针对现行考评办法存在的缺陷,本文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和目标管理原理,提出了信贷营销客户经理绩效考评综合评价模型,并指出了运用该模型应注意解决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3.
论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章彰  于雅宁 《新金融》2002,(7):20-22
商业银行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的过程,也就是承担各种风险获取盈利的过程,因此商业银行又被认为是"风险机器".  相似文献   

14.
农业是高风险产业,银行业信贷支农面临由农业风险直接导致的信贷风险较为突出.银行业支农信贷风险的转移,根本在于农业风险的转移和分散,在于农业风险承担和保障机制的建立,而这一机制的缺乏恰是银行业支农信贷风险转移的核心问题,也是最大的难题.消除涉农金融机构信贷支农的风险顾虑,亟待建立农业风险保障机制、设立准政策性专业保险机构...  相似文献   

15.
张亚京  赵志冲 《征信》2021,39(12):67-71
分组模型是指根据借款人的行为特征分出不同的客群,是信用评分模型开发中的重要一环,可以提升信用评分模型的精度.采用模糊C均值聚类和CART决策树两种方法对全部借款人进行分组,并对分组后的每个客群进行WOE数值转换和逻辑回归信用评分模型的构建,通过对比发现分组后信用评分模型的KS和AUC均有提升,其中模糊C均值聚类作为无监...  相似文献   

16.
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了大型科技公司的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大型科技公司的金融科技提升了理财产品的便利性,分流了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削弱了银行的“特许权价值”,从而推升了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承担水平。大型科技公司的金融科技对银行信用风险的冲击存在规模效应和城乡差异,进一步研究发现,其规模效应和城乡差异主要来源于大型科技公司金融科技对银行存款分流冲击的客观作用效果差异,面对存款分流压力时不同规模和城乡属性的银行自身的行为差异并不是产生异质性影响的原因。基于此,对于金融科技发展的规划,需要建立适当的防火墙,防止金融科技相关业态引发金融风险跨市场、跨部门传播。  相似文献   

17.
我国商业银行针对其面临最重要的风险之一的信用风险采取的信用风险管理方式长期以传统模式为主,这种方式较为被动,缺少积极性及动态有效性。该种方式的缺陷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显得更为严峻,而信用衍生品作为能够有效转移信用风险的创新产品,很有须要将其引进到信用风险管理中。在学习与借鉴前人关于信用衍生品在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应用的经验上,运用了实证分析方法,对银行信用资产质量与信用衍生品交易量的关系作出了研究,得出了信用衍生品在一定程度上对于降低或转移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产生了作用,进而保证了信用资产质量的结论,结合了信用衍生品在我国实际的发展现状与条件,提出了该产品在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运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信用衍生产品与现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用衍生产品作为金融市场分散和转移信贷风险的创新工具,近年来在国际金融市场获得了快速发展和成功实践,但信用衍生产品在大大提升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因此,本文分析比较了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法,在论述信用衍生产品发展与信用风险管理互动效应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的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