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以及解决大城市病问题的过程中,以及在我国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下,寻求城市的精明增长、降低城市交通碳排放已然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基于集约化的土地利用模式,TOD建设能有效实现公共交通主导的城市发展模式,从而减少交通碳排放。首先从TOD的内涵、发展模式、低碳特性等方面论证了TOD能够降低城市碳排放的内在机理。其次,为对TOD对交通碳减排的效果进行测算,构造了基于土地利用变化测算城市客运交通碳排放的模型;设定了三种发展情景——惯性情景、低碳交通情景、TOD模式情景,以测算不同发展模式下的低碳贡献率;最后,以贵阳市花溪区花溪南站为例,对该区域的TOD发展模式能产生的交通碳减排进行实证测算分析。研究发现:相较于惯性情景,低碳交通情景、TOD模式情景下的交通低碳贡献率分别为38.9%、52.8%,量化分析实证TOD发展模式对降低交通碳排放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2.
城市碳达峰规划技术策略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城市贡献了社会全部的85%的直接碳排放,城市碳达峰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关键.建设低碳城市,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低碳城市规划技术内容和方法工具体系.城市碳达峰规划是一个多专业、跨学科的复杂规划技术体系.编制城市碳达峰规划,需在摸清城市碳排放清单的基础上,结合未来城市发展情景,确定城市碳达峰的路径与实施方案.提出了编制城市碳达峰规划应重点关注的10个领域,即土地利用、产业、能源、交通及物流、街区与建筑、供排水、废弃物处置、生态环境、智慧信息、历史人文等.并就区域、城市、社区三个不同的空间尺度,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指标和技术策略.提出的51项指标及121项技术策略,可以初步搭建起城市碳达峰规划编制的技术策略体系.  相似文献   

3.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城市贡献了社会全部的85%的直接碳排放,城市碳达峰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关键.建设低碳城市,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低碳城市规划技术内容和方法工具体系.城市碳达峰规划是一个多专业、跨学科的复杂规划技术体系.编制城市碳达峰规划,需在摸清城市碳排放清单的基础上,结合未来城市发展情景,确定城市碳达峰的路径与实施方案.提出了编制城市碳达峰规划应重点关注的10个领域,即土地利用、产业、能源、交通及物流、街区与建筑、供排水、废弃物处置、生态环境、智慧信息、历史人文等.并就区域、城市、社区三个不同的空间尺度,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指标和技术策略.提出的51项指标及121项技术策略,可以初步搭建起城市碳达峰规划编制的技术策略体系.  相似文献   

4.
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碳达峰目标及碳中和愿景的基础支撑,始终受到学术界高度关注。智慧城市建设作为一种新型城市发展模式,对城市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7~2017年18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双重差分法考察了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表明:智慧城市建设显著降低了区域碳排放强度,该结论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智慧城市建设对不同区域和不同类型城市的碳排放强度具有异质性影响。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智慧城市建设主要通过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增强碳吸收能力以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途径降低城市碳排放强度,由此促进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5.
碳排放核算与碳绩效评价是企业低碳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在低碳经济时代,通过碳排放核算确定的数据将对消费者的选择产生很大的影响。然而由于诸多现实原因,“范围三”碳排放核算问题成为很多企业的难题。结合碳绩效评价标准和碳排放认证方法,从全供应链的视角跟踪“范围三”碳排放的真实数据,辅之以统一的碳绩效评价和碳排放认证标准,能提高碳排放核算的有效性,有效避免供应链上的企业合谋篡改产品碳排放数据,在供应链上下游产生良性的联动效应,形成一个低碳闭环,最终有利于“碳达峰”和“碳中和”宏观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我国建筑物化阶段碳排放已趋于达峰,而建筑运行碳排放仍然呈现增长趋势,因此既有建筑运行阶段的碳减排成为建筑部门实现碳中和的主要领域。北京作为国内最早提出碳达峰目标的城市之一,在既有建筑的绿色低碳化改造方面起步较早、政策及法规不断完善,并涌现出许多典型案例。以北京为例开展既有建筑绿色低碳改造调研,及时总结经验并梳理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优化改造模式及工作方法,提出进一步推动既有建筑绿色低碳改造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碳达峰压力下,开展绿色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碳排放效率成为国内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必由之路。基于SBM方向性距离函数的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对2015—2021年国内293个地级市工业企业碳排放效率进行测度,并采用SYS-GMM以及工具变量法探赜碳达峰压力与绿色技术创新对企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碳达峰压力与绿色技术创新的协同效应具有推动企业碳排放效率提升的长效机制;两者协同影响主要经由控制工业能源消耗量、缩减碳排放量以及提升技术应用水平的路径实现;碳达峰压力与绿色技术创新这一约束激励机制对企业碳排放效率提升有重要影响。据此,为推动国内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冶金企业文化》2021,(2):23-24
河钢集团发布低碳绿色发展行动计划 日前,河钢集团召开低碳绿色发展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发布会,现场发布了河钢碳达峰、碳中和总体目标:2021年发布低碳冶金路线图,2022年实现碳达峰,2025年实现碳排放量较峰值降10%以上,2030年实现碳排放量较峰值降30%以上,2050年实现碳中和.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市低碳交通建设的现状与途径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提出并阐述了城市低碳交通概念及其内涵,分析了2000年以来中国城市交通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的状况,分析表明:中国城市交通能源消耗和CO2排放总量增加迅速,公共交通是各类机动交通工具中碳排放强度最低的,中国城市低碳交通建设面临着公共交通发展速度滞后、居民出行结构的非机动化程度大幅降低、缺乏有效的需求管理、节能减排意识淡薄、城市交通管理体制与城市低碳交通建设不相适应等主要问题。基于现状分析,提出了中国城市低碳交通建设的三大战略方向和五项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是现代化交通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内容。基于中国城市面板数据验证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试点政策碳治理效果。研究发现: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试点政策存在环境政策红利,降低了城市人均碳排放,系列检验后依然稳健;试点政策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对属地和邻近城市人均碳排放量均具约束力,直接效应大于间接效应;政策降碳效应在中西部地区、北方地区、小规模城市、高铁未开通城市、交通运输劳动力低投入城市和交通运输规模小的城市更明显。为此,要建立健全低碳交通运输制度体系,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试点政策扩容,推广应用交通领域节能减排技术,加强市际交通领域碳治理协作。  相似文献   

11.
城市是实现碳达峰目标的重要载体和关键战场,深入分析我国城市碳排放达峰城市特征,有助于科学推进碳达峰工作。通过条件判断函数和最值函数构建了城市碳排放达峰状态判断方法,对2000~2017年我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碳排放达峰状态进行了判断,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不同达峰类型城市的社会经济特征,发现:(1)目前我国达峰城市有68个,占到总样本城市的23.86%,达峰城市总排放占到全国的28.80%。碳达峰城市的达峰时间为2010~2012年,峰值最高的城市为上海市,最小为浙江省舟山市。(2)当前达峰的58个城市(去除10个衰退达峰城市)大致可以分为五类:第一类城市主要特征为峰值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如北京;第二类城市主要特征为峰值比较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如上海、深圳等;第三类城市主要特征为峰值比较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如扬州、淄博等;第四类城市主要特征为峰值较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如安庆、大同等;第五类城市主要特征为峰值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如乌海。(3)排除极端情况下,我国碳达峰城市主要经济社会特征为:人均碳排放约为9~10t,人均GDP约为46099.49~69378.9...  相似文献   

12.
低碳交通是一种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出行高效的交通发展理念,是实现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发展模式。随着城市化进程及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河北省能源短缺、环境容量超载、交通拥堵等问题越来越明显,同时由于存在交通节能减排技术推广不足、公共交通系统投资缺乏等问题,导致河北省城市低碳交通发展困难重重。为了低碳交通发展的顺利进行,通过运用因子分析法,定量计算了44个因子对城市交通碳排放的贡献值,分析得出经济增长、人口数量、客运量、货运量、私人汽车保有量等是影响城市交通碳排放的主要因子,根据定量研究结果,提出了促进河北省城市低碳交通合理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低碳城市发展阶段划分与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碳城市是城市发展到一定时期的特殊形态,是目前低碳研究中的热点之一。梳理了低碳城市的研究进展,以城市发展阶段理论和脱钩理论为基础,尝试对城市低碳发展进行阶段划分。以城市碳基能源排放为核心指标,把低碳城市发展历程划分了5个阶段:初级阶段、急速上升阶段、锁定阶段、解锁阶段和高级阶段。初级阶段碳排放量处于较低水平并平稳上升;急速上升阶段碳基能源密集使用,碳排放量急速上升;锁定阶段受技术和制度等影响,城市碳排放减速上升,直至碳排放拐点出现;解锁阶段城市碳排放量峰值被突破呈下降趋势;高级阶段城市碳排放量下降到较低水平后仍保持缓慢下降趋势。最后,就每个阶段的碳基能源排放驱动力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以深圳市为案例,对其低碳发展阶段进行了研判。  相似文献   

14.
关于焦作市低碳交通建设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红霞 《城市问题》2011,(6):52-54,75
分析了焦作市交通能耗及碳排放特征,探讨了焦作市低碳交通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发展目标,并从控制私家车过快增长、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发展绿色交通、改善非机动交通出行环境及倡导居民绿色出行等方面,提出了焦作市发展低碳交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目前的气候变化问题主要是由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后的200多年的长期碳排放积累所导致的。为应对气候变化,世界各国必须通力合作,实现低碳发展。中国作为全球减碳行动的重要一员,承诺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并提出了详细的实现路径。中国在实现减碳的同时,更要继续发展、提高民生。在未来的十年内,中国的城市化率会继续提高,城市人口会进一步增加。因此,降低建筑碳排放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方面之一。本文从“抓住建筑碳排放周期中的关键阶段”“建筑实测能耗的重要意义”“可再生能源是实现建筑减碳的重要途径”“碳排放因子”“碳排放的表征”“碳交易和碳配额的意义”等角度论述了建筑碳排放的几个重要理念。  相似文献   

16.
林峰 《现代企业》2022,(7):82-84
<正>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国,低碳绿色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碳达峰”,“碳中和”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江西作为中部省份,一直重点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开展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成立了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要求重点企业披露温室气体排放情况,旨在推动节能减排和绿色经济发展。而要实现经济发展与降低碳排放量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17.
推动低碳城市建设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基于2008—2021年深沪两市A股工业企业的年度数据,将三次低碳城市试点视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递归式中介效应模型等实证考察了低碳城市试点的碳减排机理及环境审计在此过程中的交互关系。检验结果表明:(1)低碳城市试点显著降低了试点城市企业的碳排放量,且该效应在高碳行业企业、工业发展水平较高地区企业及媒体关注度较高企业中表现更为突出;(2)低碳城市试点与环境审计在促进企业减少碳排放方面存在互补关系;(3)机制检验表明,技术创新在低碳城市试点促进企业减碳方面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正式确立后,我国制定了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并加快落实推进。通过综合分析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相关政策的实施成效,研究揭示实现双碳目标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围绕区域碳达峰、碳中和的重点领域与发展方向,提出相关区域协同推进双碳目标落实的整体方案和政策建议,为双碳背景下京津冀区域协同研究提供实证依据,也为其他后发地区落实双碳目标、编制减碳背景下区域规划和推进低碳城市建设等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9.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成为国家战略,如何快速高质量的发展清洁能源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经济性和碳排放两个角度研究了风电-抽水蓄能联合运行系统的综合效益,建立了包括风电-抽水蓄能联合运行系统建设成本、运维成本、备用成本和风电消纳成本四个成本指标以及联合运行效益、削峰填谷效益、网损改善效益和附加效益四个效益指标的风电-抽水蓄能联合运行系统综合效益模型.同时,以风电-抽水蓄能联合运行系统的综合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基于低碳交易规则,提出了风电-抽水蓄能联合运行系统优化运行模式.最后,选取了IEEE 14节点系统对模型进行测试,验证了优化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成为国家战略,如何快速高质量的发展清洁能源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经济性和碳排放两个角度研究了风电-抽水蓄能联合运行系统的综合效益,建立了包括风电-抽水蓄能联合运行系统建设成本、运维成本、备用成本和风电消纳成本四个成本指标以及联合运行效益、削峰填谷效益、网损改善效益和附加效益四个效益指标的风电-抽水蓄能联合运行系统综合效益模型.同时,以风电-抽水蓄能联合运行系统的综合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基于低碳交易规则,提出了风电-抽水蓄能联合运行系统优化运行模式.最后,选取了IEEE 14节点系统对模型进行测试,验证了优化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