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基层组织是我国政权体系中的神经末梢,也是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组织保障。提升农村基层组织领导力,要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机制,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经济推动力,系统推进农村基层组织队伍建设,创新农村基层组织文化业态。  相似文献   

2.
红枣在新疆南疆地区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本文以阿克苏地区为例,综述了该地区发展红枣产业的现状、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农对红枣产业发展缺乏正确认识,产业链条短、产业布局调整盲目,品牌打造"等,提出"从政府主导,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发展优质、无公害红枣,优化布局,培育龙头企业和打造品牌,强化市场竞争力"等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农村基层组织调查研究——以曹塘村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中国农村基层组织调查研究——以曹塘村为例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吴从环一曹塘村地处皖东,由曹塘、周王、鲍庄、段庄四个自然村组成,人均收入居安徽省的中等水平;但就其社会形态而言,尚属于典型的中国农村地区,与苏南、沿海、西部等农村地区有着显著的差别。曹塘村...  相似文献   

4.
上市公司成长性分析——以新疆部分上市公司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主要结合新疆上市公司2003年-2006年的财务数据对新疆上市公司的成长性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新疆上市公司存在优势企业和劣势企业的明显差异,优势企业成长性高,企业的赢利能力强,劣势企业成长性低,企业的赢利能力弱,从而导致了新疆上市公司整体性的成长性低,赢利能力差的局面。  相似文献   

5.
刘丽霞 《山西农经》2020,(1):145-146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农村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提升党组织组织力,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关键的要素之一。提出了以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为抓手实施乡村振兴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就业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文章通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产业结构调整、金融发展与新疆南疆三地州就业的关系,研究发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新疆南疆三地州城镇就业和农村就业水平逐步提高,但区域收入差距的扩大使区域内劳动力向区域外转移,工业化的推进抑制了农村就业水平的提升;金融效率的提升、金融规模的扩大抑制了农村就业,但促进了城镇就业;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促进了农村就业水平的提升,但抑制了城镇就业,同时政府对就业的推动作用是显著的;非农产业比重的提高拉动了城镇和农村就业,但产业结构转换速度的提高抑制了区域就业。  相似文献   

7.
把握住新疆跨越式发展的机遇,充分发挥新疆的资源优势,吸收先进文化和技术,促进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均衡发展,进一步完善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已经成为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目的]农业发展是实现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条件,农民增收可以有效促进区域农业发展,揭示两者之间的作用规律为实现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方法]文章研究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1996—2015年南疆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之间的互动关系及耦合协调程度。[结果](1)在时间演化上,南疆农民收入增长长期滞后于农业发展,两者耦合度一直处于拮抗状态; (2)两者耦合协调关系明显改观,由“九五”期初的中度失调阶段发展为“十二五”期末的中级协调阶段,总体上经历了“波动上升—缓慢上升—快速上升”的过程;(3)从空间分异角度来看,由于产业同质性逐渐增强,各地州耦合度变化趋同。[结论]南疆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之间相互带动作用不够明显、发展不够平衡。因此,通过加强新型职业农民能力建设和推进农业产业差异化与品质化布局来实现南疆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之间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农村基层组织担负着凝聚人心、服务群众、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重要责任。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是当前需要认真探讨和迫切解决的重要课题。广州市白云区从基层党(政权)组织建设、集体经济组织建设以及村民自治组织和制度建设上入手,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服务力和发展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10.
<正>笔者调研发现,我国西部地区土地利用的整体效率不高,粗放浪费现象较为普遍,低效用地集中于工业园区和城市新区。究其原因,主要集中在土地投放过量、供给结构不合理、地方对土地财政过度依赖、土地供应方式不完善及相关部门未形成监管合力等方面。低效用地产生的原因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过度依赖。地方政府通过经营土地资产,获取增值收益,保证地方财政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少数民族连片特困地区农户贫困脆弱性程度及影响因素,以期为现阶段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提供借鉴参考。[方法]文章基于新疆南疆三地州1 258户农户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VEP方法对少数民族连片特困地区农户贫困脆弱性进行测度,并使用Tobit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南疆三地州农户贫困脆弱性均值为0.331,贫困脆弱发生率为16.93%,且贫困脆弱性呈现出地区差异,由高到低依次为和田地区、喀什地区、克州地区。家庭能熟练说普通话人口占比、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参加农业保险情况、社会资本、是否收入多样化、所在村庄地形、是否通公交车对农户贫困脆弱性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家庭规模、家庭负担比、健康冲击、自然灾害对农户贫困脆弱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结论]据此提出加强国家通用语言和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促进农户积极投保农业保险、提高农村公共交通服务覆盖范围、重视农户健康贫困脆弱性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农村供销合作社自成立之日起,一直是农村基层的重要服务平台,承担着国家政策执行、商品流通、资源调配和综合服务等重要职能。改革开放以来,基层供销合作社又作为重要的经济主体直接参与了农村的市场经济改革进程,这对于研究农村市场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回顾和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基层供销合作社在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发挥着培育市场主体、促进商品流通、完善市场秩序以及健全市场要素等重要作用。通过对其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基层供销合作社的综合改革,使其在农村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3.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是我国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战略部署。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显著成果,消除了绝对贫困。新时期,南疆地区在国家正确扶贫政策的指导下,开展了一系列扶贫攻关活动,取得了巨大成效,但解决了绝对贫困并不意味着彻底解决了农村贫困问题,相对贫困、返贫风险依旧存在。南疆贫困地区的贫困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等特点,以南疆和田地区为例,总结了精准扶贫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探讨了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关系,为巩固精准扶贫实施效果、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能够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带动农民增收的有效的组织形式,近几年发展迅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分化较为严重,其中市场竞争力不足是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存在的难题。为此,本文以武隆县为例,探索阻碍农民专业合作社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原因同时结合当地实际提出适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将根据东部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特点,分析新疆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优劣条件,提出新疆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思路,为新疆的经济规划和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欠发达地区农业金融资源的流失,是近年来随着银行类金融机构经营理念与信贷政策的变化而产生的,是欠发达地区最为普遍的一种逆向流失现象。本文分析了其产生的根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7.
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现土地的规模化,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加快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目前农村土地流转现状,我们对全省及本溪市地区的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经营主体以及村干部进行了调查、走访,调查结果显示,农户受传统观念束缚,农村土地流转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运行过程中尚存在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这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集中研究了这种合作组织对农产品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进而得出我国现存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对农产品质量控制具有重要作用的结论。文章最后对合作组织的模式进行了分析比较,揭示了现存的合作组织模式对农产品质量控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研究表明,欠发达地区的农业技术培训在内容、方式及机制体制方面与农户需求存在较大偏差,制约了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本文对浙江省欠发达地区农业技术培训存在的问题和需求趋势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加强农业技术支持力度、完善农业技术培训体系、创新技术培训机制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居于中原腹地的郑州地区是中华文明形成的关键区域之一,仰韶文化中晚期是该区聚落与社会组织结构稳定发展并开启文明化进程的重要时期,揭示郑州地区仰韶中晚期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对深入了解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的物质基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郑州地区10处遗址的区域性考古调查和炭化植物遗存分析,发现粟黍旱作农业是该区仰韶文化中晚期生业经济的主体,野生植物资源已属零星采集的范畴。成熟的定居农业社会已经稳固地建立起来,且不同地貌单元遗址间具有不同的生产组织方式:在平原地区,大型遗址的农业可能属于“自产自消(消费)”的运行模式,但不排除与区域内其他农业聚落进行农作物贸易交流的可能性;在台塬地区,农业生产很可能集中于中小遗址,大型遗址不会或仅有限地进行农耕,其消费的作物可能大多属于“外部供给”得来。这些有组织的农业生产以及作物流通与再分配活动,既表明大型聚落具备一定的社会动员能力,又反映区域内聚落的功能分化和交流网络的形成,为人群和聚落间等级的出现奠定了经济基础,促使仰韶中晚期郑州地区社会复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以及中原早期国家的最终勃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