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生产波动特征和规律,有利于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水稻生产周期波动的强度,消除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对于稳定发展水稻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HP滤波分析法,对1949—2016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生产的长期波动和短期波动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将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产量的短期波动分为6个波动阶段,系统剖析制度变革、要素投入、科技进步、市场走势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对水稻面积、单产以及总产波动的影响。[结论]水稻生产波动与政策导向密切相关,长江中下游水稻生产面临下行压力; 水稻产量波动的波幅较大且波峰绝对值小于波谷绝对值,水稻持续稳定增产难度较大; 现阶段面积与水稻生产波动的趋势契合度更高,科技创新亟需突破瓶颈; 水稻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区域性气象灾害带来的风险将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2.
河北省柏各庄农场(唐海县)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正常年份水稻播种面积占总面积的95%以上,产量在23万吨左右。2000年以后,由于上游水情及干旱气候的影响,严重制约了柏各庄农场水稻的生产,农业生产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农工收入骤减。面对困境,县委、县政府及时调整农业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相似文献   

3.
[目的]系统分析三江平原水稻产量的影响因素,对指导三江平原农业生产和耕地保护及减少未来粮食安全风险具有现实意义。[方法]文章利用1988—2018年三江平原水稻产量、气象观测和社会经济数据,结合利用经济学模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统计学方法 Lasso回归模型,分别分析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因素对三江平原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1)在社会经济因素方面,单位面积农村用电量和农业科研经费投入的单位面积增产效应比较明显,单位面积劳动力投入和化肥施用量对水稻产量具有负效应。(2)在自然因素方面,生长季内平均最低气温和平均日照时数对水稻产量有正向影响,生长季内总降水量和平均日相对湿度对水稻产量有负向影响。[结论]为水稻生产提供政策建议:可以通过合理施肥、加大机械化和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来提升水稻产量。同时,适当人工增加光照时间和加强冻害防治对提高水稻产量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利用2015年四川三市411户稻农调查数据,构建了三阶段DEA效率测算模型,对水稻生产效率进行了真实测度。研究发现:绝大多数水稻生产都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说明当前稻农仍有动机通过增加要素投入来获取产量增加;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测算结果显示,水稻生产纯技术效率显著低于规模效率,说明目前制约水稻生产综合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是纯技术效率较低;环境因素对稻农不同生产要素投入冗余影响具有显著差异性,说明水稻生产效率可能受到外部环境和生产行为的影响;水稻生产规模效率和综合效率的调整效应显著为负,表明当前环境因素有利于水稻生产效率水平改善。  相似文献   

5.
中国南方稻作区农户水稻生产函数估计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采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影响农户水稻产量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播种面积对水稻产量有显著正影响,劳动力和化肥投入对水稻产量影响不显著,生产要素的规模报酬因地而异,农业劳动者年龄老化已对水稻生产造成显著负影响。本文特别指出,研究者常常忽略了耕地面积计量标准的统一,这会引起变量取值并使模型结果产生偏差。本文最后在肯定良种和生产条件对水稻产量的基础作用的同时,提出了三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农业大国,长期以来受不同区域气候与地质条件的影响,各个地区形成了不同的粮食生产区域。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近年来我国农业耕地数量逐渐缩减,各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面临较大压力。粮食生产作为国计民生的根本,对国家的发展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要加强对当前国内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影响因素的研究,并制定相应的策略,在保证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持续推进的基础上,提升国家粮食生产总体产量,为国家的长期稳定发展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在人为控制水分的条件下,水稻移栽至齐穗期受旱,研究这一时期缺水受旱,对水稻生产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效分蘖终止期至孕穗Ⅲ期、孕穗Ⅲ期至齐穗期是水稻生产上干旱的第一敏感时期,缺水受旱会导致绝收。齐穗期至蜡熟期是第二敏感时期,受旱导致严重减产。移栽期至分蘖盛期受旱对产量的影响不大。因此从水稻孕穗开始至齐穗灌浆阶段,必须保证稻田的水分供应,但在稻株移栽成活后可适当减少灌水量,特别是在分蘖盛期以后还可断水,既不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还有利于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刘仕华 《山西农经》2017,(21):84-84
农业技术推广对于我国的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是能够有效的解决农作物、农产品产量低的问题,还能够在此基础上解决农作物病虫害的问题。水稻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产物之一,对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应对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本文对水稻栽培农业技术推广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旨在帮助我国广大农业种植户掌握水稻的栽培技术,进一步维护我国的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粮食生产波动的本质是粮食生产发展变化规律问题,分析中国粮食生产波动的基本特征和成因,有利于降低粮食生产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对于稳定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H-P滤波分析方法对1978—2017年中国粮食生产的长期和短期波动及其成因进行分析。[结果]粮食总产波动对单产波动最敏感,对三大作物中的水稻波动最敏感。根据波动特征,粮食总产的短期波动可分为4个阶段。制度变革、要素投入、科技进步、市场走势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对粮食面积、单产以及总产的波动具有显著影响,但不同时期粮食生产波动的主要成因有所差异。[结论]中国粮食生产面临新一轮下行压力,需要警惕国内外粮食市场异常变动;粮食生产波动与政策导向密切相关,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十分重要;粮食总产波动的波幅较大且波峰绝对值小于波谷,持续稳定增产难度较大;防范粮食生产超常波动,首先要防范水稻生产超常波动;粮食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区域性气象灾害带来的风险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0.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化生产必将成为现代农业的主流发展方向,农业生产环节外包是促进农业分工、进行专业化生产的重要手段。根据川渝地区448户水稻种植户的调研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户在水稻育秧环节外包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家庭收入越高、稻田交通状况越好,农户更倾向于将水稻育秧环节进行外包;务农人数越少、务农收入比重越低,农户更愿意自己育秧。宣传示范、育秧机构数量、组织化程度对农户选择水稻育秧环节外包的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这也表示农户的经济收入结构、土地的集中度、服务机构的发展、农民组织化程度对农业分工与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多胺指的是动植物通过代谢所产生的含N的、生物活性比较高的化合物,精胺(Spm)、腐胺(Put)、尸胺以及亚精胺(Spd)都属于多胺。在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就已经开始对多胺进行研究了,近些年因为发现多胺具有防止衰老、充实水稻籽粒等作用,而且在农业实际生产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人们开始系统的研究多胺。现已经发现多胺存在于多种生物体内,同时微生物、植物以及动物的生长发育均离不开多胺,而且高等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各个器官所含的多胺的量均不相同。通过研究多胺对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的影响,表明无论是在水稻萌发还是在幼苗生长阶段,水稻的多胺也就是内源多胺的含量直接的影响着水稻的生长发育与产量。本文主要说明了在水稻生长阶段以及产量方面多胺的作用,以及在水稻抗逆中多胺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实地调查的295个水稻种植户的494个地块的投入产出信息,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分析了农业生产性服务对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农业生产性服务促进了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提高,但是,不同生产环节之间差异较大,整地和播种环节的生产性服务对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病虫害防治环节的生产性服务则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因此,在大力推动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发展的同时,应当根据不同生产环节的特点,合理制定相对应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四川是农业资源大省,也是粮食生产和消费大省。中籼稻常年产量排全国第四位,油菜籽产量排全国第二位,是我国重要的水稻生产基地和油菜籽生产大省:水稻和油菜籽生产在四川省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中具有重要作用,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  相似文献   

14.
水稻是辽宁省第二大粮食作物,在全省粮食生产和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辽宁省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分析研究辽宁省的水稻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辽宁水稻生产的环境条件和资源状况出发,对辽宁省水稻生产的历史轨迹、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因素潜力进行评价,探索辽宁水稻增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针对气候变化下水稻产量的差异,利用鄱阳湖区域气候变化调查数据,以旱灾洪灾极端事件为例,分别用OLS回归和分位回归对气候变化下影响鄱阳湖区域水稻平均产量因素及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平均劳动投入、平均农药投入、平均灌溉水量、播种日期、收获日期在极端气候下是影响水稻平均产量的重要因素。在水稻平均产量不同的分布水平上,平均劳动投入、平均农药投入对旱灾时水稻平均产量作用更大。因此,在气候变化下研究水稻平均产量从农户视角来说必须考虑水稻平均产量在不同灾害的影响因素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农业生产外部环境成本的经济分析——以水稻生产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水稻是我国的第一大作物,其产量占我国粮食总产的最大份额(40%),播种面积每年约2900万公顷,在我国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基本自给的粮食政策、不断减少的耕地面积、不断增加的人口和粮食需求,使得我国水稻生产只能向更高的集约化程度发展。人们更多地使用化肥、农药以提高产量。由于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劳动的机会成本不断升高,意味着人工除草、人工堆制有机肥的成本升高,使人们更依赖化肥和农药。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同时,边际土地(如临湖湿地)被开垦以种植水稻,  相似文献   

17.
水稻是农业大省安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常年生产面积和总产分别位居全国水稻生产的第5位、第7位。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步伐加快,水稻生产面临着劳动力季节性短缺逐年加重、插秧成本高、生产粗放、直播稻面积扩大等诸多问题。因此,大力发展机插秧势在必行,但其对配套的育秧技术和秧苗素质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18.
黄凤敏 《农家之友》2009,(13):29-29,35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其种植面积最大,单位面积产量最高,总产量最多,而且我国是以稻米为主食的人口约占60%,水稻在我国的粮食总产中约占40%。水稻生产对减少贫困人口,农村就业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水稻生产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加强水稻种植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能够显著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推动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首先探讨了现阶段水稻种植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并论述了提高水稻种植效益的技术措施,希望通过研究对广大同行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农业都是支撑其国民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部门。正是由于农业对整个国民经济起到一个基础作用,各国经济学家从各个角度都对农业发展进行深入研究。首先,从国外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看:梅尔从农业现代化角度将农业发展划分为3个阶段:传统农业阶段、低资本技术农业阶段和高资本技术农业阶段。日本著名经济学家速水次郎从农业技术制度变迁的角度出发,提出了“速水农业发展阶段论”。他将农业发展分为3个阶段:以增加生产和市场粮食供给为特征的发展阶段,提高农产品产量的政策在该阶段居于主要地位;以着重解决农村贫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