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目的:系统分析黄淮海平原农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特征存在问题、形成机制及其优化调整思路。研究方法: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景观生态学格局定量分析方法,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工作底图,系统研究了曲周县的土地利用景观的空间格局指标。研究结果:曲周县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在我国广大农区具有代表意义,是我国农村土地利用方式及高人口密度综合作用的结果;景观人文干扰强,耕地在整个景观中占首要位置,水浇地、旱地和居民点的优势度明显高于其他景观类型。研究结论:应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可以为土地可持续利用管理评价提供新的方法和视角,最后提出了以加强沟渠、防护林等廊道建设和促进农村城市化的平原农区优化景观格局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农村设施园艺景观设计是农业旅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了农业旅游视域下农村设施园艺景观设计的理念,为突出农业景观与农村空间的独特魅力,更好地吸引游客体验农业旅游,农村设施园艺景观设计应围绕设施园艺的作物展开,设计元素选取日常生活的价值符号,设计布局注重各类体验场景,设计景观侧重设施园艺的美学设计。  相似文献   

3.
3S技术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研究概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尺度上的生态学问题;3S技术是景观生态学的重要技术支撑它为景观生态学研究提供了极为有效的一系列工具,成为资料收集、存储、处理和分析所不可缺少的手段;对当前国内外利用3S技术在景观数据的获取、景观空间格局分析、景观生态监测、评价与管理、景观空间模拟、景观生态规划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进行了概述,旨在为3S技术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广泛应用起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农业的持续性及其实现的景观途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景观生态学属于宏观尺度生态空间研究范畴,它的理论核心集中表现为空间异质性和生态整体性两方面。持续性,包括农业景观持续性的最终目标在于人类与其环境的整体协调。即广义的人类生态整体性。持续性研究涉及广阔的地域的地域空间,其目标实现则有赖于空间途径,认识这点,是应用景观生态学于持续农业景观规划和设计实践中的理论出发点。  相似文献   

5.
农林景观生态及其单元开发模式的规划与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了以景观生态学为基础,根据景观生态学格局与过程理论,以乡镇为区划单元,以林地(包括园地)、农田为基质,进行农林土地的景观生态分类与景观单元空间格局的优化配置,提出了景观优化格局的构建,单元景观的生态设计。  相似文献   

6.
土地生态化整治与景观设计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研究目的:推动中国土地生态化整治技术与景观设计的应用与发展。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中国土地生态化整治技术与景观设计的内涵、发展方向与关键技术有待全面完善提高。研究结论:国外土地整治技术主要针对土地整治中的水土流失、景观功能衰退、土地退化等3类问题,强调土地整理区从物种、地块到整理区的多尺度生态化整治与景观空间优化配置的统筹设计。中国现阶段土地整治技术的核心应是生态化整治与景观设计技术,其在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土地整治区的集成应用是主要发展方向。具体包括4方面的关键技术:不同类型土地整理区地表值被及土壤动物与微生物区系恢复与重构技术;不同类型土地整理区生态化整治技术;不同类型土地整理区的景观设计技术;生态化整治与景观设计耦合的关键技术集成体系。  相似文献   

7.
生态旅游与我国自然保护区旅游生态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自然保护区因具有资源品位高,旅游产品清新独特、客源充足和基础设施易于布置等优势和便利条件,成为生态旅游的最佳选择。然而,自然保护区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也出现了众多的非生态化现象。运用景观生态学及旅游生态学的有关原理和方法,通过采用景观生态功能分区和生态规划、景观结构生态设计和生态安全格局设计以及生态管理等生态化手段,能够促进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结合乡村生态这一概念,对乡村景观生态理论进行探索,并在此基础上,从小的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上分析研究农村景观的空间联系、景观结构与要素、景观功能、人们的日常活动与景观间的影响和变化、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及新农村的生态规划建设与管理,力求探索出宜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农村景观生态格局及建设途径。为新时期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景观规划与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需要的林业资源越来越多,给林业生产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现在人们越来越关注林业的规划和建设,并在林业规划中运用了景观生态学原理进行研究,提高了林业建设的效率和质量。但在林业规划中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技术方面存在一些不足。本文主要针对林业规划中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进行研究,并分析了林业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规划林业建设的构想。  相似文献   

10.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理规划和配置乡村景观,对提升乡村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探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遵循可持续发展、尊重地域文化特色等景观设计的3个原则,其次分析不同类型的乡村景观"乡村聚落性景观、乡村生态性景观及乡村生产性景观"等,最后提出尊重传统乡村肌理、构建聚落温馨格局,构造尺度宜人的乡村生活空间,发扬乡村地域特色,景观设计应做到商民分离等乡村景观规划建议,为乡村景观实际设计打下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景观文化差异逐渐缩小,现代景观设计也越来越简单。传统分离现象普遍存在,盲目追求形式上的新颖性和相似性,导致景观原有的区域文化特征丧失。景观建筑的设计应重视区域文化和古典园林设计思想,突出区域文化的特点,增强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突出其独特的魅力。总结了古典园林设计思想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分析了在现代景观设计过程中体现古典园林设计思想的原则,探讨了具体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12.
对乡村旅游背景下农业园区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对策进行研究,提出农业园区景观设计必须坚持异质化、科学化、特色化设计导向,以提升景观对游客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3.
丁莹 《农业经济》2023,(3):143-144
陕北地区地域文化氛围相对较为浓厚,因此地域文化的融入是陕北地区城郊乡景观设计所必须要考虑的因素。本文首先梳理了相关概念,其次分析了区域文化的特征和价值,然后提出了传承保护性、审美性、公众参与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的设计原则,并从保护传统民居、重塑活动场所、充分利用地域文化元素等方面对陕北城郊乡村旅游景观进行了设计。  相似文献   

14.
多空间粒度下镇江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对因空间粒度变化导致的镇江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差异及机理进行分析。研究方法:GIS,概率矩阵和景观生态学方法。研究结果:采用中心属性原则所得到的4种空间粒度下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优势景观类型对空间粒度变化不敏感;空间粒度增加的过程中,各景观类型主要流向为耕地,显示耕地景观的基质特性,其他景观类型则镶嵌其中;景观水平上,景观破碎度减小,景观的空间连接性上升,景观要素类型空间分布不均衡,优势斑块类型的比例上升,其他斑块类型的优势度下降,斑块分布更为分散;中心值原则保证各景观类型组分与现状图保持基本一致。在类型水平上,景观基质(耕地)面积上呈增大、空间上呈连片的趋势;景观廊道表现为连通性降低、逐渐被分割。研究结论:景观格局指数对空间粒度变化的响应不同,景观类型对空间粒度变化的响应也有所不同,需要进一步细化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掌握退耕还林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土地动态变化程度和景观梯度空间分布,促进区域土地政策优化调整,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和集约化利用。[方法]文章以西北旱区关中平原典型县域陕西耀州为研究区域,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扩展程度综合指数和土地景观梯度模型,充分利用土地景观空间信息,研究分析2000—2015年陕西耀州主要地类旱地、林地动态变化程度和景观梯度空间信息。[结果]退耕还林政策实施效果明显。该政策直接影响研究区域旱地和林地的数量和空间分布,林地和旱地在2000—2008年间的动态变化程度较2008—2015年均表现更为剧烈,2000—2015年间旱地景观梯度空间分布为西北向东南方向递增和聚集,即东南区域以旱地景观聚集区为主,林地景观梯度空间分布为南部向北部方向递增和聚集,即中部和北部以林地景观聚集区为主,旱地退化过程也是向东南方向逐渐推进,旱地和林地景观经历了2000—2008年急速变化期和2008—2015年持续稳定期两个阶段。[结论]提出的分析方法能快速、客观反映研究区域旱地和林地的动态变化程度和景观变化空间信息,为土地政策调控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朴门永续农业在城市生态住区的发展策略与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城市扩张带来的全球环境危机和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期望,引发了人们对城市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思考。朴门永续农业将食物生产系统重新引入城市空间,以期为生态住区建设和可持续城市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和设计指引。[方法]基于文献和相关案例研究,从设计理论和实践方法两个方向探索了朴门永续农业在城市住区环境中的整合模式与方法。[结果]朴门永续农业在可持续发展、绿色基础设施、宜居社区、城市与社区建设4个维度均能产生积极作用;朴门永续农业在城市生态住区的构建必须明确相应的设计策略、设计目标和原则,并从分区规划、空间设计和物种选择3个方面重点阐述朴门永续农业在城市生态住区的设计内容和方法;在城市住区可以从节点型景观层、组团级景观层以及中心景观层3个层面渐进式地展开整合设计。[结论]基于朴门永续理念的城市生态住区建设可使住区环境成为一个具有复合生态效益,宜居又可持续的环境系统,并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列举我国发展生态文明的可行方式,分析经济性景观的设计与生态文明的兼容性。举例介绍我国的几处生态景观作品,浅析如何结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进行经济生态兼得的景观设计。与此同时,结合我国对生态文明的发展要求,为景观设计提出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全面发展,国内旅游业也迅速兴起,特别是在美丽乡村背景下特色旅游村镇不断被开发,利用乡村地区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为旅游者提供了动人优美的旅游环境。但在特色旅游村镇景观设计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因而有必要从特色旅游村镇景观问题入手,进一步明确设计原则和设计策略,促进特色旅游村镇发展。  相似文献   

19.
美丽乡村建设要求乡村景观设计重视自然环境保护,尊重、挖掘并继承乡村特色文化,并兼顾外在的生产景观设计。当前,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诸多问题,如设计理念不合理、前期调研工作不充分、设计人员能力参差不齐、资金不足等,导致乡村景观的特色及优势难以发挥。为此,应当树立科学的乡村景观设计理念,将地域文化特色等融入乡村景观规划方案,提升乡村景观从业人员业务能力,多渠道筹集乡村景观设计资金。  相似文献   

20.
基于遥感与GIS的青海省刚察县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完善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利用遥感和GIS技术,提取了1995年和2006年青海省刚察县土地覆被变化情况。通过引入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转移矩阵模型及转化倾向性模型,分析了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并对其驱动力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1年间刚察县土地利用处于稳定发展时期,受政策、经济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并考虑了自然因素的限制,其利用方式逐渐走向生态、集约;通过挖掘土地类型间的转化倾向,寻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更好地阐明了土地景观空间发展的内在规律,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有效的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