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6年12月14日,美联储将联邦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于预期美联储此次加息,短期内对我国经济影响不大,但是如果美联储2017年开始新一轮加息周期,将对我国经济产生较大负面影响。从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理论分析入手,分析美联储预期加息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提出我国应对美联储预期加息的可控性原则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环球扫描     
<正>美联储高层预计年内加息两次美国旧金山联储主席威廉姆斯日前表示,考虑到美国经济接近达到充分就业的目标,美联储可能在2015年内加息两次,每次为25基点。他认为,等待太久才加息可能会带来风险,而更早开始行动且随后循序渐进的加息会更安全。他表示,所有迹象都表明美国就业市场已经取得"巨大成就"。通胀方面,尚没有令人信服的迹象表明潜在通胀已经走出谷底,在更多证据表明通胀朝向2%的目标水平上升前,他对收紧货币政策持谨慎态度。他预计未来几个  相似文献   

3.
环球扫描     
<正>IMF称全球经济面临三大转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日前发布的一份二十国集团(G20)峰会监测报告中指出,全球经济面临三大重要转变,分别是美联储货币政策即将正常化,其他经济体货币政策依旧宽松;中国经济在结构转型过程中正经历增速放缓;长达十余年的大宗商品超级周期结束。IMF警告称,如果不能顺利实现过渡,全球增长将面临"脱轨"。具体表现为:美联储加息将增加金融市场动荡;中国经济转型将给全球带来外溢效应,尽管中国经济具备"减震"能力,但转型之路仍然崎岖;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将制约大宗商品出口国的财政和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4.
过去两年受全球经济稳步复苏以及我国有关矿业政策的影响,全球矿业明显反弹,反映为采矿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下降趋势减弱、大宗商品价格触底反弹趋势明显、矿业公司市值和利润明显增长、全球矿业投融资活动增强以及矿产勘查活动回暖。展望2018年,全球经济增长前景向好,我国仍将推动供给侧改革,但全球货币政策可能在美联储加息的带动下趋紧,加之商品价格已连涨两年,预测2018年将呈现高位震荡行情。经估算,全球矿业将于6~8年后实现全面复苏。  相似文献   

5.
环球扫描     
<正>美联储将维持宽松货币政策新任美联储主席耶伦日前在美国国会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就货币政策和经济前景作证词时表示,美联储将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维持目前超低利率的宽松货币政策。对于市场关注的削减量化宽松(QE)规模问题,她表示,如果经济数据符合预期,美联储可能谨慎缩减QE,削减QE的节奏取决于就业和通胀水平。根据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最新数据,2014年1月份美国非农部  相似文献   

6.
当前世界经济受美联储货币政策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升。其中以需求侧为经济导向的国家,由于生产成本的增加,经济增长速度受到制约。中国受国际经济形式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放缓,但总体上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巨大,特别是占中国人口总数巨大比例的农村人口具有很大的经济潜质,本文主要针对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下的中国农民增收带动经济增长的可能性做出浅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钟伟 《中国改革》2007,(8):40-42
讨论中国资本市场问题的宏观背景是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性过剩,国际油价的高企和西方房价的回落,以及美联储对加息手段的忌惮,在这种情况下,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性过剩不可避免地为中国资本市场带来影响。  相似文献   

8.
国际     
正美联储:2017年第二次加息25个基点,并透露"缩表"安排。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于6月14日发布声明,将联邦基金利率提高25个基点,至1%~1.25%区间。声明称,随着货币政策的逐步调整,美国经济活动将以温和适度的速度扩张,劳动力市场的状况继续保持强劲。通货膨胀率短期将保持在低于2%的水平,但将在中期  相似文献   

9.
央行加息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不断攀升,全面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为此人民银行加大了公开市场操作力度。截至2007年12月20日,央行先后10次上调存贷款利率。2008年上半年,央行虽没有采取加息的货币政策,但有专家称,下一步货币政策组合或面临调整:由上半年的“快升值、快升准备金率”可能被“缓升值、加息”所取代.本文就央行的加息政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0.
<正>一、国际经济形势展望全球经济仍将延续缓慢复苏态势,分化依旧、动荡加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15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5%。美国经济将持续复苏,2014年美国经济预计增长2.4%,尤其第三季度5%的增速创2003年以来最快增长纪录。总体看,美国经济数据持续向好,消费者信心指数、经济景气先行指数等普遍回升,固定资产投资稳健增长,住房信贷市场逐步回暖,就业市场明显好转,复苏动力表现强劲,也使得美联储加息预期走强。但2014年第四季度经济初  相似文献   

11.
国际     
美联储加息25基点。美联储3月16日公布最新利率决议,将基准利率上调25个基点至0.25%-0.50%区间,符合市场预期,为2018年12月以来首次加息。同时公布的点阵图显示,美联储年内还会进行六次同等幅度的加息。世界银行:俄乌冲突或令穷国粮食短缺。世界银行在其最新的《全球贸易观察》报告中指出。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面临着新的经济形势,相应的进行宏观调控的货币政策也要有所转变。货币政策作为央行以及货币当局达成目的的重要手段,其所能够使用的工具需要被仔细研究,即工具的工具,所以有必要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进行有效性分析和探讨。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首先介绍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冲击和影响,其次介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现状与发展,最后对当前现状和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3.
<正>2022年3月以来美联储重启加息周期,美国10年期国债利率急速跳升,中美利差倒挂将可能导致债券市场利率水平上扬,从而提升农发行发债成本。2022年以来,美国的政策利率(联邦基金利率,FFR)已上调3次,从0-0.25%累计上升150基点至1.5%-1.75%。美元利率上升引致全球资本回流美国,人民币面临一定贬值压力,叠加国际能源和食品价格上涨,输入型通膨可能拉升国内CPI涨幅,稳增长的宽松货币政策可能转向防通胀(控币值)的适度从紧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14.
财金大势     
美维持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4月27日宣布继续执行去年底推出的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刺激美国就业和经济复苏。美联储同时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零至0.25%的水平不变。美联储于2008年12月将联邦基金利率降至历史最低位,并一直保持在这一水平。  相似文献   

15.
2012年9月15日开始,美联储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3)。中国作为美国主要的贸易合作伙伴,美联储实施QE3也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中国的经济运行。本文以美国前两次QE政策的动机和QE3出台的原因为切入点,分析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加息在于人们告别了十年后,再一次与每一个人亲密接触,尽管央行只将一年期存款利率基准上调了0.27个百分点,但人们均对此不同程度作出了反应,或上银行将银行存款转存为定期或重新调整了自己的投资方向或放缓了大额投资的脚步,加息标志着市场手段受到更多的重视,行政手段将逐渐淡出。我国目前的紧缩政策不足以抑制投资的迅猛增长,不加息,会引起投机活动的加剧,对国家的金融和经济稳定不利,升息从根本上来说是由市场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货币政策的运用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而且货币政策发挥作用有明显的时滞效应。1993年以前,中央银行…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美国经济周期变化,美联储将采取逐步收紧的货币政策,缩小QE规模,引导资金回流美国国内。我国央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也将从紧从稳,而国内面临产能过剩、地方债务过大、房地产价格转向等问题,国内金融风险逐步凸显,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有所增加。在此背景下,农发行应更加重视和加强资本运用及风险控制,关注地方融资平台可能存在的风险,采用有效措施加强地方融资平台风险防控。  相似文献   

18.
国际     
正全球央行紧盯英国脱欧外溢风险。近期,美联储、欧洲央行和英国央行等全球主要央行均表示将密切关注英国"脱欧"外溢效应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英国"脱欧"为全球经济前景带来不确定性,美联储升息步伐可能放缓,英国央行和欧洲央行出于对经济增长放缓的担忧,则可能进一步放宽货币政策。日本决定从2016年度开始全面向中国出口大米。  相似文献   

19.
国际     
正美国对华价值340亿美元商品加征25%关税。美国违反世贸规则,发动了迄今为止经济史上规模最大的贸易战。于当地时间7月6日起对第一批清单上818个类别、价值34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25%的进口关税。作为反击,中国也于同日对同等规模的美国产品加征25%的进口关税。美联储今年第二次加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6月13日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25个基点到1.75%至2%的水平。这是美联储今年以来第二次加息,符合市场普遍预期。自2015年12月启动本  相似文献   

20.
2007年以来,随着美国房地产市场的降温,美联储加息压力的增加,以往红极一时的次级抵押贷款日益陷入危机,形成了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本文就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