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中国出口产业的空间格局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2000—2011年中国海关贸易数据库两位数出口数据研究了我国出口企业地理格局的演变。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出口企业空间集聚程度较高,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但2000—2006年多类出口产业的空间基尼系数有所降低,其中原材料类产业的空间基尼系数下降较大,劳动密集型次之,技术密集型产业下降较小甚至稍有增加。从城市尺度看,这一阶段出口产业的空间扩散效应明显,2000—2006年原材料类产业从中西部城市转移到东部沿海城市,劳动密集型产业由沿海城市群核心城市向城市群外围城市扩散。技术密集型产业主要集聚于沿海城市群核心城市,空间扩散表现为由珠三角核心城市向长三角核心城市转移。2007—2011年技术密集型产业由沿海城市群核心城市向外围城市扩散,中西部地区省会城市在出口中的比重明显提升,最终我国出口产品的生产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主要城市群及中西部地区省会城市。通过计量模型初步发现,新贸易理论及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区位选择及空间分布有较强的解释力,本地市场规模越大,越有利于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企业获得出口优势。中西部地区的出口除了受到本地市场规模的影响外,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的增长还受到了劳动力要素禀赋的影响。人力资本较高的地区往往具有较高的工资水平,这会挤出出口企业。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政策、开发区政策等促进了出口的增长,尤其是技术密集型出口产业的增长。但地方政府税收力度过大会降低出口企业选择该地的可能性,并阻碍出口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刘曦 《生产力研究》2014,(7):146-148
文章利用三阶段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物流产业的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大部分地区物流产业规模效率都呈规模报酬递增状态,且大部分省市物流产业效率值都不高。环境因素对物流业效率有一定影响,而规模效率较低是当前区域物流产业效率现状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3.
利用我国各省市1985—2004年面板数据分析FDI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差异,结果发现,FDI和经济增长没有必然的正相关关系,但是间接融资市场发展比较好的省市,FDI对当地经济的增长有很明显的正溢出效应。因此,加快地区间接融资市场发展,增强FDI的产业后向关联,对于提高FDI对我国地区经济增长的正溢出效应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4.
我国出口依存度与经济风险承受能力的非匹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两年,受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我国GDP增长速度、价格水平持续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同时失业率大幅度上升,这与我国长期以来的"低消费、高投资、高出口"的增长模式有关.2007年以前,出口高速增长虽然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一定贡献,但过高的出口依存度也给我国经济带来巨大的贸易摩擦风险、产业风险、就业与收入风险、经济安全风险.这些风险无论是从供求总量角度,或是从物价水平角度,还是从就业角度来看,都超出了我国经济的承受能力.我国出口依存度与经济风险承受能力的非匹配性是我国近两年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我国外贸发展规模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世界经济陷入低迷状态,我国还要履行入世承诺,在这种“内外双紧”的环境下,我国对外贸易的规模和质量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分析了我国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阐述了开放边际收益增幅为零时是一国最佳开放度;指出了我国出口增长对GDP增长相关性弱化;说明了目前我国加快进口规模增长速度的重要性大于出口;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增加出口创汇规模不应是外贸发展的根本任务,出口规模扩大不应是越快越好等。  相似文献   

6.
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财经》2016,(2):63-76
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不仅体现在规模方面,其对经济质量的提升作用也越来越受关注。基于2005—2013年除西藏外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分别建立金融产业集聚度、经济增长规模指数、经济增长质量指数,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构建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分别考察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规模、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金融产业集聚度、经济增长规模指数、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均存在明显的空间自相关;金融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规模和经济增长质量均有正向促进作用,但对经济规模的促进作用要远大于经济质量;人力资本、对外开放水平对经济规模的影响显著,而对经济质量影响不显著;技术进步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规模的影响显著,而对经济质量的作用水平较弱。  相似文献   

7.
产业用水增长质量评价应该耦合水资源约束、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与结构变动等因素。在构建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产业用水变化的全要素分解模型的基础上,基于经济学中的边际思想,计算了1997—2007年中国各地区产业用水规模边际、技术边际与结构边际,并对其进行了时空分异分析。然后计算出中国各地区1997—2007年产业用水增长质量指数,以此来评价产业用水增长质量状况。最后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探讨中国产业用水增长质量的空间关联模式。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中国产业用水增长质量总体和局部都呈现提高的态势,与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相吻合,产业用水增长质量的空间自相关显著,区域空间差异明显,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8.
胡雅蓓 《技术经济》2019,38(9):130-137
采用省市间细分行业的投入产出和碳排放数据,构建多边贸易视角下的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分析中国省际隐含碳排放空间转移和产业转移的规模与路径。结果表明:省际碳排放呈现出由中西部欠发达省市向东南部经济发达省市转移的区域空间路径,地理临近效应和产业结构互补效应构成转移主因;省际碳转移的产业路径大致沿产业链由欠发达地区上游产业向经济发达地区下游产业转移,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是碳转出的主要产业来源。  相似文献   

9.
雷平  施祖麟 《经济经纬》2008,(2):101-104
长期以来,企业数量与规模一直是产业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研究内容。笔者利用中国31个省级区域工业企业的面板数据,探讨了企业数量、规模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现企业数量的增长对区域产出有较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呈现时序递增趋势。研究还发现,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企业数量对经济的影响存在差异,越是发达地区,企业数量对产出的弹性越强,即越是经济发达地区,越应当重视企业与产业的培育,而不是片面强调"做大做强"。本研究还为理解地方政府与国家产业主管部门在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上的冲突提供了区域经济增长角度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电力产业的能源效率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总体的能源战略和环境问题。通过利用DEA方法研究发现,我国各个省市自治区之间的电力产业能源效率水平参差不齐,差距较大。同时,效率水平和东中西部的地域关系不大;大部分省市的规模效率的可提升空间较大;各省电力产业都要重点加强减少煤炭的消耗,才能进一步提高电力产业的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11.
宋国宇 《技术经济》2011,30(5):64-68
建立信息熵模型对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空间分布差异及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根据信息熵值进行产业发展类型区划分,讨论绿色食品产业地区结构的均衡程度及其与产业发展规模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表明,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的地区结构具有显著的"不均衡"特征,其发展处于无序发展状态,地区优势不明显。特别是2007年以后,信息熵呈收敛下降趋势,表明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处于成长阶段,产业发展的地区分布结构有待调整与优化。  相似文献   

12.
自从实施“科教兴贸”战略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总体增长速度高于同期外贸出口增长速度,出口规模占外贸出口总规模的比重也越来越大。这表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正由简单粗放加工方式向科技密集型方式转变,但是还应看到,当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比重还较小,贸易竞争力仍然处于弱势。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皖江城市带的优势产业在出口贸易中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是与其他省市相比,支柱出口产业在规模、结构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方面却呈现出低水平态势。在中部加速崛起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背景之下,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必将为皖江乃至安徽的出口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在对皖江城市带的典型出口产业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指出皖江城市带出口产业结构存在外贸规模较小、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加工贸易发展滞后等问题,并提出优化产业布局、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及整合产业结构等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算我国34个城市2002~2008年物流业的静态和动态增长绩效。研究发现,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物流业宏观静态增长绩效并没有显著差异,而与东部地区物流业宏观静态增长绩效存在显著差异。2002~2008年,我国物流业宏观动态增长绩效在一些地区呈现增长趋势,其中上海市以年均31.2%的增长速度排在首位。然而,在此期间,有不少地区的物流业宏观动态增长绩效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15.
贺曲夫  刘友金 《经济地理》2012,32(12):85-90
运用2000—2010年的统计数据,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工业产业转移的趋势和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论表明:虽然我国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产业数量和规模都在不断扩大,但大规模产业转移现象尚未发生;现有产业转移基本遵循了梯度转移规律,即先由东部地区向中部地区转移然后再向西部地区转移。同时研究发现,我国八大区域经济格局和产业特点差异明显,在研究区域产业转移时不能"东、中、西部"一概而论。最后提出了加快推进我国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有序转移的一系列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中国各省经济增长是否收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使用空间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和1952—2008年省级GDP数据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发现中国各省人均GDP总体上不存在收敛性;落后省份的增长速度并不比富裕省份的增长速度高。此外,中国各省人均GDP有一定的空间相关性,但总体上不是很强。我们进一步对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分别进行回归,发现东部地区经济不收敛,空间效应明显;而中西部地区经济收敛,空间效应不明显。这说明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是各省经济增长总体上缺乏收敛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我国人口抚养比对出口的总体影响并不显著,但当区分出口的"规模效应"和"比较优势效应"后,前者对出口的影响为负,而后者的影响显著为正。抚养比在纵向上通过生产、分配和消费等环节影响经济增长,在横向上通过影响供给和需求引起经济增长速度发生变化。总抚养比对人均消费量的影响并不显著,但老年抚养比对人均消费的影响显著。总抚养比对储蓄率的影响不显著,但少儿抚养比对储蓄率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8.
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本文从微观理论着手将面板模型拓展至空间维度讨论了中国产业协同集聚的规模效应和拥堵效应,并深入探讨了产业协同集聚的作用途径。研究发现,中国产业协同集聚与地区经济增长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并且与邻近地区的经济增长间也存在先促进后阻碍的非线性关系。机制研究证实了产业协同集聚能够通过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和市场潜能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地区异质性结果表明,因地区间差异明显,东、西部地区产业协同集聚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均呈倒“U”型关系,而中部地区则呈线性关系。基于上述结果,本文给出了推动中国产业协同集聚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对进一步优化中国产业结构布局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杨燕红 《当代经济》2021,(11):23-31
物联网产业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典型代表,也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文章基于我国2010-2019年30个省面板数据,构造区位熵指数测算我国物联网产业空间集聚水平,在此基础上,运用面板回归和一阶滞后模型,实证检验马歇尔外部性在集聚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发现,十年来我国物联网产业集聚呈现"U"型特征,经历了"高—低—高"三个明显阶段,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是我国物联网产业主要集聚地.在产业集聚中,劳动力蓄水池发挥了主要作用,中间品投入共享和知识溢出作用相对较弱.三因素的作用存在行业差异,知识溢出效应系数偏小,创新效应不显著.与此同时,还探究了地区产业规模、运输成本、信息化基础和政府政策对物联网产业空间集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智慧产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与时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规模、投入、产出和潜力四个方面,构建智慧产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TOPSIS法、纳尔逊分类对31个省市2006、2010、2014年智慧产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与比较。采用ESDA空间分析方法,揭示各地区智慧产业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智慧产业整体呈发展态势,但各地区发展水平空间差异大。2智慧产业发展水平呈现出较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智慧产业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呈现集聚分布。3智慧产业发展的空间格局有明显的东西差异。高—高聚集区集中东部,低—低集聚区偏于西部,低—高类型区偏于北部,广东则处于高—低类型区,无明显集聚特征区域集中在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