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历史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客观评价中国实行了28年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积极意义与成就,发现:计划经济时期完成了中国工业化所需的资本积累;形成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人口红利";积累大量实物经济和生产力,计划经济为市场经济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2.
辽宁作为中国的老基础工业基地,曾经享有"东方鲁尔"的美誉,计划经济年代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然而,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传统体制的束缚和沉重的历史包袱却使辽宁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面临着重重困难.尤其在社会转型、体制转轨和结构调整进程中,老工业基地的特殊历史条件导致劳动就业的总量供需矛盾的严峻性和结构性矛盾的复杂性,人们的就业观念也具有特殊的滞后性.本文将就此展开分析,这不仅对辽宁地方经济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宣告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取代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在全国各地培育和发展起来。那么内地山区应如何发展市场经济呢?我认为内地山区市场经济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正>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是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我们已经形成的共识。但是,从这一点出发,可以不可以作出如下推导?这就是,既然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在社会主义经济中这两种手段都可以加以运用,那么,我国传统的经济体制已经是计划经济的体制,我们只需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加入市场调节的因素,即建立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就可以了,而无须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无须建立市  相似文献   

5.
目前,中国社会正面临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过渡与转型问题。在这一重要历史时期,中国政府应抛弃"全能"模式,但也不能"无为"而治。建立有限的而且是有效的政府是中国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唯一选择。  相似文献   

6.
回顾新中国成立至今的65余年历史,其中的近30年都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度过,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这一伟大战略构想的提出,中国才开始经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一连串改革,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无疑是经济方面的变化。因此,本文着重以改革开放为切入点,分析我国在改革开放前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变迁,并浅谈这些变迁为我们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经济惯性论与中国改革开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资产函数基础上推导的经济惯性理论,解释了不同规模、不同体制国家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式。中国在改革开放前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惯性较大,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和改革开放战略,适应了中国国情。与俄罗斯采取的激进式"休克疗法"的经济体制改革相比,中国改革的成本小,收益高。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现实依据,其形成经历了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特色计划经济和改革开放三个阶段。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新中国在全面恢复国民经济之后,随即从新民主主义经济转向社会主义经济,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特色计划经济虽然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但主要还是在摸索中前进。“只争朝夕”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写照。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体制日益僵化。到中美、中苏关系的改善与缓和,中国经济发展迎来历史机遇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方略。到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随后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这是中国经济规模发生质变上了台阶的标志。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除了人以外,单位也是有身份的,而且相当复杂,不是真正一流"中国通"的外国朋友很难理解.这种复杂的单位现象产生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20年之后的今天,市场经济真正启动10年之后的今天,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依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积重难返的计划经济体系依然在运行(计划经济并非一无是处,在相当广阔的社会领域,计划经济的作用必不可少且依然十分有效,中国发展高新区与在高新区内发展孵化器便是如此),许多体制、机制、行业的改革也只是进行到了中途,出现了很多过渡性的产物及相关体制、机制.许多充满活力的新生事物也不得不以过渡性的面貌出现.  相似文献   

10.
转型经济学是随着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改革而兴起的。转型经济学不同于标准的西方经济学,也不同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它采用制度分析方法和演化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一些国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因此,转型经济学的理论对研究中国转型经济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媒体制改革发展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在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的背景下,传媒体制进行了改革.本文在对传媒体制改革发展现状进行描述的基础上,分析传媒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认为传媒的体制改革应以建立以市场配置资源的发展机制为基础,逐步完善政府规制建设,使传媒产业在市场导向、政府规制、公众利益的多重互动中健康前行.  相似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发展走过了60年的辉煌历程.60年,中国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历经三个阶段,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体制和政策也发生了急剧而深刻的变革:由20世纪50年代选择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发展到1978年以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方式和政策也由20世纪50年代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区域均衡发展,到1978-2002年间注重农轻重协调发展和"两个大局";再到2003年以后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今天的中国经济正以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改变着GDP单兵突进式的增长,推动国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3.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格局变动基本上是沿着"计划经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迹运行的,这其实就是中国的市场化进程。中国的税收理论也正是围绕着这一进程不断展开、深入、创新和发展,自始自终贯穿并服务于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从而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税收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4.
论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农业经济体制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与中国共产党农业经济理论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五十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农业经济理论在农业经济体制观方面,就农业生产资料所有制、农业经营体制、农业经济运行机制和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等问题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臻成熟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体制观。这是当代中国农业经济理论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经验之一。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结合 2 0世纪末中国社会的特殊的经济体制、意识形态、社会思潮与价值观念 ,主要以 90年代小说为研究对象 ,从经济的、思想的、读者群体与作家姿态以及文学自身发展需求等几个方面 ,试图较全面地对这一特定时期中国文学创作中平民化倾向进行初步的探讨 ,以期引起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中国正面临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体制的变化深刻地影响了公民权利意识和人权保障制度,这两的相互作用使中国人权保障的完善更显复杂和艰巨,而我们只有同时加强这两方面的工作,才能使人权保障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7.
未来5年,世界经济将进入又一个最快增长周期。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中国经济势必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大环境之中坎坷前行。中国经济如果在未来5年内能够继续维持年均10%的增长,将显著提升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这就要求我们抓住机会,从战略高度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培育新优势。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先后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的统收统支制度,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的企业基金制度、利润留成制度、利改税制度、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利税分流制度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国有资本收益分配制度四个阶段的历史变迁;其利润上缴经历了利润全额上缴到利润留成到不缴再到上缴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