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许健 《财贸经济》1997,(3):21-27
转轨时期我国基础货币管理与货币控制的关系许健货币控制是通过控制基础货币与货币供应量两级实现的。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资产运用部分,也可以说它是货币当局的净负债。一般而言,它是由流通中货币所有商业银行和其它存款银行的法定储备、超额储备组成。从理论模型看:M...  相似文献   

2.
宋鸿兵 《中国市场》2011,(17):46-47
<正>美国货币史学家杰克·韦瑟福德曾说:"控制货币是一场伟大的斗争!控制货币的发行和分配,就是为了控制财富、资源和全人类。"如果该结论成立,那么围绕这样重大的社会财富支配权,岂有不殊死争夺的道理?  相似文献   

3.
货币形态演进和货币国际化是两种重要的货币现象。本文在交易成本解释逻辑的基础上,引入币值稳定性和充足流动性概念,扩展为一个基于信用的货币形态演进及其国际化的分析框架。据此并结合主要国际货币国际化经验,分析了货币形态演进与货币国际化的内在一致性基础,即货币信用;其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货币在形态上的纵向演进,后者是货币在空间维度上的横向延伸。在此基础上,针对人民币国际化提出提高人民币信用应该深化金融领域改革和突出政府作用的政策建议,并着重强调贸易结算与支付在货币国际化中的基础驱动力作用,尤其是在货币形态数字化演进前夜,应发挥我国"世界工厂"产业优势叠加"互联网+"先行优势,抢先构建数字人民币国际化的网络外部性基础。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货币控制的前提条件、货币控制的目标与途径以及开放条件下的货币控制等关于货币控制的一般理论的论述,从而相应得出我国的货币供给的性质、货币控制的对象及开放经济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货币对实物经济活动的影响是否中性的问题是西方货币理论的主要争论点之一。西方经济学的不同流派对货币是否中性问题的探讨实质上推动了货币理论的发展。同时,这一问题导致人们对货币政策的不同理解。一般来说,货币中性论者认为货币政策应注意最终目标的控制;货币非中性论者则认为货币政策应注重中间目标的控制。目前,西方经济学的主要流派对这一问题仍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我国在借鉴西方货币政策时应该注意到这一理论分歧。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治理和调整工作中,财政和金融都实行紧缩方针。为此,应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但严格的“格”如何掌握?控制又如何着手?都要探讨清楚,方能有效实施。所谓货币供求平衡只要存在商品经济,就有对货币的需求。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必然包含这样的含义:使货币的供应与需求相适应。在这意义上的货币供求平衡,可以说是金融工作的重要目标。但要做到货币供求平衡,至少有下列四点应当弄清楚:(1)货币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包含哪些东西?(2)对货币的需求取决于哪些因素?(3)对货币供应的控制又受哪些因素的影响?(4)在货币的供求后面,有哪些非金融的因素必须考虑?  相似文献   

7.
主权货币作为世界储备货币存在内在风险,这是特里芬难题所揭示的,是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而当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是美国实行其新殖民主义的手段,这种货币霸权,理论上严重地背离了马克思的货币理论,在现实中又造成世界各种地区动乱、金融危机乃至战争。本文从马克思的货币起源为分析起点得出货币的本质,指出目前国际货币体系所出现的问题是马克思货币理论要面临的新问题,并提出建立"超主权货币"以实现对马克思货币本质的回归。  相似文献   

8.
合理的货币体系是现代经济的道德原动力,稳定的货币价值是经济发展的标准基石,货币的发行必须以生产性货币原则,以真实财富的增加为目标,必须坚持“诚实货币原则”。在纸币时代,“诚实货币原则”的实现是通过控制信贷货币的正确使用方向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张樊 《商场现代化》2008,1(15):371-372
对虚拟货币风险的分析是设计虚拟货币规范制度的前提,虚拟货币对国家即中央银行、发行人和消费者三个方面分别存在着风险。虚拟货币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国家税收造成影响;虚拟货币会给发行人带来安全、法律及流动性等风险;虚拟货币给消费者带来、回赎、系统、隐私权、"贬值"及合同等五个方面的风险。安全风险目前是发行人和消费者所面临的最大共同风险。  相似文献   

10.
禹芳琴 《商业时代》2006,30(14):65-66
市场经济是货币经济。货币是价值和财富的体现,是社会财富的集成。货币是交换的媒介,也是商品流通的媒介。货币对社会产生了双重影响:促进人的社会化;推动社会的互动;促成社会的分化;但对货币的过度追求也会引发道德危机;甚至产生货币拜物教。  相似文献   

11.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对广义货币供应量统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规模的变化导致存款余额的相应变动,使得针对现金和存款进行统计的广义货币供应量受到影响,但并非是"理财增加=广义货币供应量减少"或者"理财减少=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加"的简单关系。表内理财产品对现行广义货币供应量统计并不产生影响,而表外理财产品是否影响广义货币供应量,则取决于其资金运用方向,影响主要体现在理财资金可能滞留在金融体系内部(体现为同业存款),从而导致广义货币供应量统计失真。受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影响,现行广义货币供应量明显低估,通过资金运用方向的估算方法,可以较为准确地测算出货币供应量的实际变动趋势。  相似文献   

12.
碳货币是当前低碳经济背景下具有国际意义的热点问题之一,事关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谁控制了货币,谁就控制了全世界",世界各国正多方举措,力争在碳交易过程中使本国货币成为计价、结算的国际货币.其中,欧美发达国家依托其环保优势已抢得先机.人民币还不是国际货币,碳货币对正在加快实施的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既是机遇又面临着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3.
本文沿袭经济货币化思路,将虚拟经济领域的货币需求和实体经济领域的货币需求作为一个整体,进一步扩展了费雪交易方程式,以求建立更符合中国经济现实的货币需求模型。通过这个模型可以看出,货币数量论只是此模型在特定经济条件的特殊形式。只有当货币化进程完成,虚拟经济领域的货币需求处于稳定状态时,货币数量论的结论才是成立的。这即是所谓的"中国货币之谜"的谜底之所在。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如何创建国际货币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文涛 《商业研究》2001,(2):104-105
金融是经济的基石。在新世纪到来之际,如何创建国际货币新体系是各国面临的新课题。纵观国  际货币体系的发展过程,如今创建国际货币新体系实际上面临着三种选择方案,即建立国际性的央行,  发行国际统一货币,通过消灭国别性货币建立国际货币新秩序;在完善国际货币基金功能的前提下,让  较多的国别性货币承担工具货币职能;在保持各国国别货币的前提下,建立国际货币协调与管理组织。  民族和国家利益是国际货币体系建立方案选择的前提,是建立国际货币新体系的最根本方面。  相似文献   

15.
马星亮  龚勋 《中国市场》2009,(49):47-48
从货币创造机制出发,利用协整和短期误差修正模型验证了我国货币供给存在内生性;利用各变量的贡献度对比分析,认为中央银行可以控制的因素对货币供给影响更大,验证了货币供给的可控性。  相似文献   

16.
曹素娜 《现代商贸工业》2011,23(23):105-106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了"最优货币区"理论。由欧盟11个成员国所组成的欧元区作为一个单一货币区的启动,用实践验证了最优货币区理论。将根据最优货币区理论所提出的标准,分析东亚地区实行单一货币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我国货币供应量可控性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运信 《财经论丛》2006,3(2):66-71
本文认为把现金存款比率、超额准备率等影响货币乘数的因子分离开来进行分析的传统方法是不科学的,货币乘数受中央银行以外的因素影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货币乘数本身是否可预测。本文评估了我国货币乘数的可预测性及1996年以来我国央行对货币供应量控制实现程度,并进行了国际比较,结果表明我国货币乘数的可预测性还是比较强的,近年来我国货币供应量偏离其目标并不完全是控制能力和技术方面的原因,这种程度的偏离是可接受的,也是必要的修正。  相似文献   

18.
东亚货币合作:基于最优货币区指数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修正BE模型的基础上计算了东亚国家之间的最优货币区指数,认为东亚各国的最优货币区指数有减少的趋势,表明东亚货币合作存在可行性;截面数据的最优货币区指数显示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韩国和日本这些次区域内先进行货币合作是较为可行的现实选择;另外与欧洲相比,东亚地区的最优货币区指数较大,表明东亚的货币合作将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刘砚 《中国科技财富》2010,(16):231-231
央行能否控制货币供给是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前提,因此分析我国央行货币供给的控制能力在当前宏观调控的背景下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货币供给的控制进行分析,必然要涉及到货币供给的过程.在当今金融创新、金融放松管制和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的背景之下,各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之间的界限更加不易确定,基础货币的扩张系数也失去了以往的稳定性,这又进一步强化了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通过对上述复杂因素的综合分析,探讨了我国央行对货币供给不可控性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20.
2015年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改革将市场供求关系作为一篮子货币调整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采用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评估我国货币篮政策的实际绩效,结论表明货币篮的缓冲作用显著。从人民币升贬值角度来看:当人民币贬值1%时,2005年到2015年出口增加了0.1038个百分点;当人民币升值1%时,相比2005年进口降低了约0.05个百分点。本文进一步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对人民币货币篮中币种种类及权重的影响,并采用双重差分模型(DID)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使货币篮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币种权重发生了明显变化,其原因在于人民币货币篮中的国家是基于双边贸易额选取的,而"一带一路"倡议使我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从而影响到其币种权重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