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与生态城市示范评价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与生态城市示范评价是生态城市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介绍了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与程序,并对生态城市示范案例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针对新建项目和既有项目生态化改造分别进行总结,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城市生态工业区是介于城市微观的生态企业和城市宏观的生态工业群落之间的一个中间层次,在整个城市生态工业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人类对生态城市理念的追求标志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本文从生态城市的复合生态网络体系出发,根据Roseland生态城市建设的十大原理,把生态城市(城乡)规划内容分为三个子系统的内容:生态基础规划、生态产业规划和生态社会规划.本文依照生态城市的规划原则及生态城市符合生态网络体系原理,将常州新北区生态城乡规划分为生态基础规划(...  相似文献   

4.
生态城市规划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城市不仅反映人类谋求自身发展的意愿,也体现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的认识。生态城市不仅仅要在城市环境方面体现生态学的理念,还要在城市经济、城市社会、城市文化生活等诸方面体现生态学的理念。将生态学的理念全方位地贯彻到城市的发展过程,就需要有一个生态城市规划。本文从生态城市的环境生态、经济生态和社会生态三方面论述了生态城市规划体系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生态城市的发展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宗川  郝晓燕  巩芳  长青 《城市问题》2009,(2):24-26,55
以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为依据,对城市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认为生态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最高阶段,以此为基础,借鉴城市圈理论,提出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大生态城市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6.
对生态城市设计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东  陈琛 《企业技术开发》2009,28(10):126-126,128
文章通过对城市的生态问题的讨论,重点阐述了城市生态现状、生态策略,指出创造生态的城市是我们的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生态城市建设及其指标体系   总被引:57,自引:1,他引:57  
生态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新趋势。本文在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及实践的基础上阐述了对生态城市内涵的理解 ,探讨了建设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及其衡量标准等问题 ,并使用所设计的指标体系对广州市生态化水平进行了现状评价。  相似文献   

8.
煤炭资源型城市提升生态承载力是城市面临资源环境约束下加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黑龙江省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进行评价,得出如下结论:由于粗放式地开采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处于过度开发利用状态,致使城市生态承载力压力较大。煤炭资源型城市应以"煤头电尾""煤头化尾"为抓手,推动煤炭精深加工,加快发展接续产业;加大对资源型城市进行常态化的生态补偿,构建生态承载力的监测与预警系统等政策措施,提升煤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9.
发展循环经济,经营生态城市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经营生态城市是城市客观发展的需要,体现了经营城市的目标是提高城市经济社会生活质量、增强城市竞争力、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在作为城市经营目标的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中,三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互相促进、相互制约的辨证关系。发展循环经济是经营生态城市、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本文介绍了经营城市、生态城市及循环经济的内涵,并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经营生态城市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价值工程》2018,(7):25-26
生态城市建设是一个动态复杂的系统工程,强调城市建设应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涉及城市生态产业、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生态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相互协调。运用SWOT战略分析工具,分析衡水市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进而给出适合衡水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是改善人居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举措,节能减排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探讨与审视创模活动的减排效果成为深化创模活动、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必先厘清的问题之一。使用系统GMM估计方法分析了创模活动的工业二氧化硫的减排效果。实证结果表明:创模活动总体上能使每万人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降低三分之一强;在城市创模活动过程中,城市减排效果显著,而在评上模范城市后,却不能保持显著的减排效果;在创模活动中,东部城市的减排效果明显高于中西部城市。  相似文献   

12.
浅议城市生态规划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城市为研究基点,引入生态学中的相关概念,并认为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应当融为一体。在简述城市生态规划的形成过程和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生态城市”与“山水城市”的区别与联系,提出结合中国国情和传统丈化,创造有中国特色的“山水城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主要城市低碳化发展指数的测度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旺  赵先超 《城市发展研究》2012,19(4):11-16,71
处于快速城市化、工业化和机动化过程中的中国城市,向低碳化发展是其必由之路。基于DPSIR模型,从低碳化基础、能源低碳化、产业低碳化、建筑低碳化、交通低碳化、环境低碳化、碳汇能力和社会低碳化8个方面构建城市低碳化发展指数的评价指标体系,以线性加权法对我国36个城市进行了测度。结果分析表明:城市总体低碳化发展水平不高,还没真正意义上的低碳城市,将之划分为3个准低碳城市、22个中碳城市、11个高碳城市;低碳化发展指数整体上呈现出由东向西、由南到北逐渐减小的分异态势;低碳化发展指数与城市财富和城市规模都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低碳化发展在各个方面还不平衡,薄弱之处需要提高。该研究试图为各市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地实现低碳发展提供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路径研究——以山东省枣庄市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资源型城市因资源消耗过度、环境污染、就业困难等问题,经济发展受到日趋严重的限制。以煤炭资源型城市———枣庄市为例,首先在明确资源型城市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资源型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重大经济、社会、资源环境问题。其次,通过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理论和模式分析,提出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应以经济持续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最后结合枣庄市自身资源特征、区位条件、发展阶段以及当前所面临的困境,提出了与枣庄市相似的资源型城市发展模式与对策,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意见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分析风景名胜区和旅游区的概念、功能、管理体制、发展状况等来进行二者异同性的比较,用生态文明的视角来探讨风景名胜区规划和同旅游区规划,提出景区发展的必由之路:基于生态文明基础之上的科学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张琳琳 《价值工程》2012,31(28):180-182
中原经济区建设是中部崛起的新引擎,金融市场的发展又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本文采用多元统计的因子分析法对中原经济区各城市的金融生态环境做综合评价,针对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科学合理的评价结果和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浅论我国城市巨型化发展的危机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人口向城市加速聚集,中国已经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期.但是,城市的"疯狂"扩张,又改变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因此,我们必须树立建设"生态城市"、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科学发展观,寻求一条节能、高效、低污染的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形式.  相似文献   

18.
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理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生态园林城市的概念及提出背景;对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生态城市建设理论模式进行了辨析;探讨了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理念,即整体协调发展理念、综合要素统筹理念、有限目标理念、城市开敞空间管制理念、科学指标体系理念;指出生态园林城市实现生态化的主导途径为城市结构生态化和城市功能生态化;提倡在继承、发展和保护的基础上规划生态园林城市的主体--生态园林绿地系统.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十九大会议上作出的重要部署。基于新时期背景,我国的社会矛盾在逐渐转变,国内农业发展已经不仅仅是追求经济利益,而是开始寻求质量和效益并重。乡村振兴的实现需要科技创新作为指引,科技和产业发展、生态发展、居民生活关系密切。无论是农民收入,或是生态环境保护,都要有科技创新作为支撑方可实现。论文立足河南省实际情况,对该省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展开研究,为河南省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20.
李嘉雯 《价值工程》2014,(25):181-183
由于社会进步、人口增长,人类的用水量增多,水资源特别是淡水资源出现短缺。中水回用是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的其中一种方式,相对于海水淡化和跨流域调水,中水回用具有明显的优势:不仅成本较低、可行性好,而且还有助于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改善生态环境。本文通过调查广州市峻峰大厦小区,根据其数据建立模型分析广州市小区建立中水回用设备的经济效益。在本文的最后结合调查结果,提出了目前阻碍广州市中水回用发展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对策,为广州市的中水回用的推广与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