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有权配置直接影响企业的效率和契约各方的利益。理论上说,最优的企业所有权安排应当是:剩余索取权的配置和控制权的配置相对应,让企业的风险承担者拥有企业所有权,但企业所有权的最终安排取决于契约各方凭借自身实力进行博弈。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所有权最终安排的具体表现形式。财务会计作为协调契约各方利益的一个经济信息系统,其目标的定位应与企业所有权的配置以及相应的公司治理模式相一致。“受托责任观”是对传统的“股权至上”逻辑和股东单边治理模式的反映,而“决策有用观”则体现了人力资本所有者和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共同拥有企业所有权、共同参与企业治理这一趋势。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治理结构的含义入手,就转轨期地勘企业的治理结构问题进行了探讨。试图建立一种合理的企业治理结构,以使经营者和所有者在利益取向上保持一致,缩小信息不对称现象,解决激励与约束的问题,保护所有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3.
刘娟 《新智慧》2005,(8):15-16
公司治理包括内部公司治理和外部公司治理。内部公司治理是关于公司各利益主体——股东、债权人、经理人、职工之间权、责、利关系的制度安排,涉及决策、激励、监督三大机制的建立和运行;外部公司治理是通过竞争的外部市场(如资本市场、经理市场、产品市场、兼并市场等)和管理体制对企业管理行为实施约束控制的制度。  相似文献   

4.
转轨经济下的我国国有企业其内部治理机制体现出所有者现实缺位,内部人控制企业;股权高度集中,中小股东利益被漠视甚至被侵蚀;董事会缺乏独立性,监事会形同虚设,难以形成有效监督;激励约束机制与绩效评估机制弱化等特征。而外部治理机制有职业经理人市场尚未形成,经营者选择机制低效;控制权市场尚不活跃,银行的软约束等问题。正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公司治理而言,应完善我国国有企业外部治理环境,优化内部制度,建立合适的公司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5.
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有效率的公司治理结构的本质在于利益相关者的平等参与。当前,在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必须从根本上把握公司治理结构的内在逻辑,实现公司治理结构的创新,并且根据环境变化调整财务管理目标。深刻理解公司治理结构这一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正确认识公司治理结构的内在逻辑,对于提高公司经营绩效具有重大的意义。一、公司治理结构与财务管理目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普遍开展的一项规范运动,已被世界各国企业界公认为是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经营绩效的必要条件。公司治理结构是用来协调公司内部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差别和行为的一系列法律、文化和制度的统称,包括对董事会、监事会、经理人员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以及相应的选聘、激励与监督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公司治理结构的目标是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防止经营者对所有者利益的背离。公司治理结构对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将产生重要影响。财务管理作为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和运行的一个重要管理系统,其目标直接反映着理财环境的变化,并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适当地进行调整。公司治理的逻辑变了,或者说公司经营的目标变了,则公司进行财务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必然要相应发生变化,也就...  相似文献   

6.
论会计假设     
财务主体一元性是股份公司的财务核算的基本要求,因此,股份公司的会计主体应假设为企业本身,而不是所有者,也不是债权人,也不是其他利益相关者,这些利益相关者都只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持续经营假设只有在现实世界存在持续经营的经济个体的会计反映中才取得假定首提的地位,并可以构建持续经营会计的王国;在这之外,持续经营假设连同其演绎的会计体系面对的是完全不同或相反的事实——非持续经营经济个体的普遍存在;这并不是现代会计将面对的未来“挑战”。而是其从既往至现在漠视的事实。  相似文献   

7.
公司处于非正常经营状态下时,应有适当的制度安排帮助受损利益相关者完成再谈判.为了对实现债权人合法权益的保护,一旦公司管理层治理财务无效,公司财务控制权就应向财务资本所有者转移,债权人应根据不同债务人不同的财务状况,选择介入的深度与广度,对公司实施相应的监督与控制.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公司治理结构的种种定义,并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和企业理论构建了一个关于公司治理结构配置的分析框架,力求解释治理结构的种种分布和变化。借助这一分析框架,既能推导出治理主体唯一的公司治理结构的两点分布,如“资本雇佣劳动”型的古典企业和“劳动占用资本”型的员工主权企业,又能逻辑一致地解释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共同拥有企业所有权的均匀分布式企业公司治理结构。最后得出结论认为,在现实的  相似文献   

9.
运用产权理论,分析了公司治理从股东主权至上转向关注利益相关者利益这一制度变迁的合理性。从所有制变迁来看,人力资本的稀缺性及其贡献的上升,引发人力资本分享企业剩余索取权的趋势。从产权分析可知,利益相关者对于企业拥有部分事实上的所有权并承担了一定风险。公司治理从效率和公平意义上均应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股东财富最大化和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两种财务管理目标的局限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理性选择——利益相关者利益均衡化。文章从所有者与经营者、所有者与债权人、国家、社会、顾客等企业利益主体利益如何均衡,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1.
现代公司的发展,突破了建立在股东主权基础上的单边治理,职工,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积极在与,形成了公司的共同治理模式,而机构投资者所持股份的增加,迫使其关注所投资公司的治理,纠正了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带来的对股东权益的漠视。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与平衡,表现为公司机关中立性的逐步加强。  相似文献   

12.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将对企业职工的主人翁地位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本文试就这个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没有改变职工是企业的主体地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以公司制为代表,一个重要方面表现在它的”治理结构”上。“治理结构”含有“统治和管理”的意思,它比较准确地表达了公司的组织结构与制约的关系,一方面是指公司的机构设置,一方面是指这些机构的运作规则。(l)保证体系与制约机制并行不停。在公司制企业中,所有者、…  相似文献   

13.
委托代理关系下的激励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企业理论研究表明,公司理财和治理结构中的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存在非对称信息,作为所有者的委托人,享有最终的剩余索取权,但企业的具体经营管理权却属于作为代理人的经理人员,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非对称信息存在,可能使代理人在公司的经营活动中背离委托人的目的,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从而导致"道德风险"的出现.  相似文献   

14.
现代公司发展的结果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但经营者与大股东的利益并不总是与所有者或小股东的利益一致,这必然产生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失衡,大股东与小股东利益失衡。因此,通过合理的公司治理制度安排,使公司参与者的利益得到平衡,就成为公司治理的核心价值。但是,公司治理并非都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需要外部力量的介入。其中,司法作为社会救济的最后一道防线,对完善公司治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正是基于以上认识,对我国司法介入公司治理的相关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5.
日本企业管理新发展王力日本企业家认为,企业管理的重点是经营,而经营的核心问题在于决策。90年代以来,日本企业把建立健全科学的决策制度,作为适应环境变化的重要对策之一。日本企业的经营决策制度,有几个明显的特点:(1)建立以企业内董事为主体的决策机构。日...  相似文献   

16.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趋势为完善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指明了方向。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特别是“股东主权”机制的严重弊端,提出重塑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新思路,即在公司内形成科学的自我约束机制和相互制衡的共同治理机制,用于协调公司利益相关者——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职工等之间的利益和权力关系,促使他们长期合作,以实现企业的决策效率和权益公平。  相似文献   

17.
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目前,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上存在着经营管理层产生机制不健全、股权结构不合理、委托代理机制不完善和“内部人控制”等问题。因此相应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探索新的国有股减持新思路、解决“所有者缺位”问题并强化激励约束机制,以改善公司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8.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迫切要求。公司治理结构不同,会计模式的选择应当不同,会计模式在不同公司治理结构中选择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会计信息的质量。文章从分析公司治理及会计模式出发,详细阐述了会计在公司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深入分析了两类典型的公司治理结构下会计模式的选择,并对我国公司治理中会计模式选择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意见。  相似文献   

19.
王小涛  池国华 《新智慧》2005,(13):14-15
目前对公司治理的理解,有制度说、契约说及权力制衡机制说等。笔认为,公司治理就是对两权分离下所有与经营权力结构的一种制度安排。公司治理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公司财务治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解决企业经济利益方面的冲突,保证公司治理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景区转让中的利益整合与多中心治理——以凤凰城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转让经营权成为近年来我国一些景区体制改革过程中的一种制度创新模式。市场化运作使得地方政府及景区管理机构、景区经营企业、旅游地社区居民等景区直接利益主体间的利益格局有了新的契约,给景区资源保护也带来民新的制度安排。结合湘西凤凰城景区经营权转让的个案和我国景区经营权转让的行政生态环境,以治理理论为分析范式,从利益(治理)主体、协作机制、利益整合3个方面分析了湘西凤凰城的治理现状,进而阐述凤凰城景区多中心治理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