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根据目前中小学校普遍存在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较差的现象,作者通过从事体育工作的实践和探索所得出学校体育要为学生打好终身体育基础和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前提是:第一步抓好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第二步是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同时阐述了作者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操作内容和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2.
黄磊  屈建华  徐宪 《魅力中国》2013,(19):212-213
学校体育是学生获得体育教育的初始阶段。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了基础,并使学生逐渐形成体育锻炼的思想。这实际上是学生长期接受系统体育教育与进行体育锻炼实践的具体成果.也是终身体育思想对学校体育领域的改革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学作为学校体育的高级阶段,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李凤栓 《魅力中国》2014,(8):244-244
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与社会体育紧密相连。高校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关键环节。体育锻炼的习惯不是一天形成的,它是日月积累的,作为高校的体育锻炼教学,它对于我们的体育锻炼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于我们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有着关键的作用。如何发挥学校体育教学的关键作用,才能更好地使学校体育切实有效地为终身体育服务等方面进行讨论从而深入研究学校体育改革的定向问题,处理好与终身体育发展关系。推动终身体育的发展和实现。  相似文献   

4.
培养高校学生的体育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是祖国建设的需要。要想学生成为体育锻炼的骨干,首先要培养其体育兴趣和习惯.那么作为学生在校教育的最后一站,高校的体育教育应把培养大学生形成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进而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作为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李林月 《魅力中国》2011,(3):155-155
现代生活过程中,人类的室外运动大大减少,室内占据的时间越来越多。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富,在追求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人类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精神愈来愈紧张,过重的生活方式和非健康的行为引起了人类生理、心理等许多方面的不良反应。为什么我国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反而人们越来越不健康了?我认为这与缺乏有效的体育锻炼有关。人们为什么不愿参加体育锻炼呢?那是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体育兴趣,没有喜欢的体育项目,人们没有把学校体育延伸为终身体育,这是国家体育教育的失败。形成这种局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一、国家、家庭、学校对体育认识不够;二、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者没有培养起学生足够的体育兴趣;三、体育教育需要一系列的改革。学校体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改革体育教育应该是一种政府行为。改革体育教育应从体育场地器材、师资培训、考试制度、授课方式、体育教学内容、体育考试方法和体育工作者待遇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改革。随着党和政府对体育事业的不断重视,学校体育一定会向终身体育方向发展,使人类的身体更加健康。  相似文献   

6.
学校体育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的培养以及运动习惯与参与意识的形成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学校体育要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增加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7.
方伟 《魅力中国》2014,(5):257-257
体育锻炼对于每个人的身体健康都是非常重要的,适当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拥有强壮的身体,还可以帮助我们远离疾病。在高校,进行体育方面的改良,首先要符合当代教育思想的发展趋势,遵守教育发展的规则,形成长期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在高校,把终身的体育锻炼引入到体育教学中是时代所需,同时也是可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以及体育消费意识动机等进行调查研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科学的体育消费,为其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董军 《辽宁经济》2009,(7):62-62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又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的培养以及运动习惯与参与意识的形成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为根本宗旨的今天.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21世纪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因此,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更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是我们体育教师共同探讨的一个问题。如何使学生重视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笔者进行过许多有益的尝试.提供给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0.
魏东风 《魅力中国》2010,(36):48-48
终身体育是贯穿人的一生的生活内容,学生从学校毕业走向社会后几十年,仍能自觉地从事体育锻炼,首先应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学校体育中学生处在12—15岁年龄段,是从学龄儿童进入青春发育期的关键时期,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全面锻炼身体,促进身心健康,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技能,养成锻炼的习惯,培养体育意识的重要时期。如果少年时期身体发育得不好,如脊柱侧弯、驼背、呼吸机能差等等,到了成年以后往往无法弥补,而成为终身的缺陷。所以,学校体育在终身体育的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终身体育的重要一环,是人们奠定终身体育基础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1.
李少博 《魅力中国》2014,(15):240-240
随着教育的发展,教育机制的改革,世界各国对学校体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终身体育是现代体育的一种新思潮,这就需要学生在校期间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情感和兴趣,掌握体育锻炼的正确方法,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当然,要使终身体育成为现实,使体育学习的兴趣和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理念能够较为完善的结合,从而推动体育教学从多角度全方位的发展,关键还在于学生时期是否能培养其体育兴趣和对体育学习的欲望。  相似文献   

12.
在高校体育弱势群体中实施赏识教育,有利于拓展体育教育视野,使素质教育具象化,引导弱势群体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理念.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角色转变,关注体育弱势群体学生的思想,赞赏他们的努力过程和参与态度,推动体育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  相似文献   

13.
终身体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大学体育的必然选择.高校实现终身体育教育的途径应注意转变教学观念,树立终身体育的目标.构建有利于形成终身体育的新课程设置体系、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体系,并努力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和锻炼的兴趣.  相似文献   

14.
白玉田 《魅力中国》2014,(6):260-260
小学体育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采取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重视激发其学习兴趣,让学生始终感受到体育课的生命与活力,逐步养成良好的体育素养与自觉锻炼的习惯,从而为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5.
董双婷 《魅力中国》2013,(11):275-275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又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的培养以及运动习惯与参与意识的形成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为根本宗旨的今天,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21世纪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所以,学校体育和教师必然要主动地适应社会变化的这种要求。因此,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更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是我们体育教师共同探讨的一个问题。如何在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笔者进行过许多有益的尝试,提供给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6.
<本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提出以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为基本理念,而把"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放在了头二条;可见对其重视程度.本文通过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就为何要树立"健康第一"思想,及学校体育怎样为"终身体育"莫定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阳光体育”运动推出的目的是在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通过开展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可以增加体育活动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参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相似文献   

18.
为不断增强大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公共体育教学效果。通过采取课堂体育教学为主。课外体育锻炼延伸为辅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形式,以优化的课程结构、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实现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兴趣、习惯和能力的教学目标,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体育锻炼、休闲、游戏的需求;为推动高等院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学校体育是国家体育事业的基础和重点,它在全民健身活动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首先是对学生进行终身的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其次是对当地的全民健身活动起着示范推广与宣传的作用,起着支持和指导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该文通过对普通高枝传统体育教学普遍存在的重"实践活动"轻"理论知识",重"应试体育"轻"过程体育",重"竞技标准"轻"生理指标"等问题的分析,提出了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要以增强大学生体育意识,提高体育能力,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价值观为目的,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