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推行职务消费货币化是巩固和深化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一个重要举措。在切实搞好减人、减事的同时、抓好减少减支过硬措施的落实是建立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利用率长效机制的一个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老河口市在全市实施领导干部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试点情况的实证分析,试图得出一个结论:在一个行政区域内选择特定的领导干部职务消费项目进行货币化管理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完全能够实现的,不仅能够有效遏制“耳朵腐败”、“车轮腐败”、“吃喝腐败”等顽疾、而且真正实现了节约政府运行成本、减少财政支出目的,还为构建服务型政府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2.
刍议行政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天敏 《经济师》2004,(9):38-39
长期以来 ,由于缺乏有效的行政职务消费约束机制等原因 ,我国政府的行政成本居高不下 ,职务消费实际上已经成为腐败滋生的温床。实行有关方面的改革 ,建立更为完善的行政职务消费约束机制 ,已经刻不容缓。当前我国实行行政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 ,应该积极稳妥地推进公务车费、接待费、差旅费、考察费货币化改革。  相似文献   

3.
干部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进程中,存在着补贴标准划分过于简单、补贴对象界定相对单一、补贴发放的方式方法不规范等问题,影响了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的推进。积极稳妥地推行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一定要在统一思想的前提下,按照先行试点,后推行的方式推进;科学界定实施范围,制定合理的补贴标准,完善监督管理机制,落实配套措施,加快改革步伐。  相似文献   

4.
权力的制约与监督问题,始终是公共管理领域的一个核心问题,实现对行政权力的有效监督和制约,对国家政治经济建设来说意义重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行地方政府及其具体部门权力清单制度的重要改革措施,这是国家对有效制约和监督地方政府权力的新探索,对如何规范与监督行政权力的运行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5.
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宏伟 《经济师》2006,(3):22-23
行政问责制度是民主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有限政府和责任政府的一个重要实现途径。行政问责制的推行和完善,对于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建设责任政府,建立一套有效的权力运行和制约机制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庞大的行政管理支出不仅加重了财政负担,影响了政府形象,也妨碍了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当前应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控制机构规模;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制度;强化财政预算,规范财政支出;控制干部职务消费增长;树立成本观念,提高行政人员素质等措施降低行政成本。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已全面进入社会转型期,各类社会矛盾凸显,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是解决社会转型期新矛盾新问题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各级党委、政府执政能力的重大举措。建设服务型政府,要从法治、民生、责任、效能四个维度着手,强化公民本位理念,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必须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必须强化法治建设,保证政府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相似文献   

8.
我国职务消费问题的成因及改革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务消费是国家政府机关、行政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执行公务时发生的,由所在单位财务部门提供报销的经费,是政府发挥管理和服务职能必须支付的成本。职务消费又具有双面效应,管理使用得当,可以产生积极的社会经济效益;管理不善,则会导致财政资金的巨额流失和各种腐败行为。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职务消费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9.
加强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在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建立后管理权应为财政部门所有,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是占有追求最大化、管理无序化、损失浪费严重化。要提高效益,就须使资产支出额按单位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核定,实行职务消费货币化管理,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细化预算,建立绩效评价系统。  相似文献   

10.
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职务消费是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具有两面性、合法性、随意性、膨胀性等特点,其功能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职务消费失控是当前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个大问题,正确可行的改革方向是实行经营管理的者职务消费货币化管理,促进“红色企业家”队伍健康发展,增强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稳定发展的劲头。  相似文献   

11.
2008年5月31日正式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各级行政机关应当在每年3月31日前公布本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通过对2008年5月31日至2009年3月31日期间政府信息公开情况进行分析,检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一年的主要问题,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政府信息公开化是一个逐渐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信息公开的权利主体、公众和义务主体、政府需要相互积极影响。政府作为信息的掌握者,需要进一步转变理念,加强和完善信息公开的途径,健全和完备相关的法律制度和保障,从而为公民提供一个可以积极参与的有利环境。而公民也要积极参与政府的信息公开活动,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并积极维护自己的权利。  相似文献   

12.
服务型政府建设是我国行政改革的重要内容。而行政效率是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和保障。目前由于职能转变不到位、行政垄断以及监督制约机制缺乏等原因,导致我国政府行政效率相对低下。而要进一步提升行政效率,政府必须以服务型政府建设为目标,构建积极的行政文化,完善行政运行机制并不断进行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13.
姜琪 《经济评论》2012,(4):15-22
有关行业性行政垄断制度根源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利益集团理论框架内,忽视了对政府本质和行为的深层次分析。本文提出理性政府假设,并基于理性政府的汲税约束视角,构建政府税收约束函数和政府效用函数的相应模型,对行政垄断的制度根源进行新的探讨。研究表明,理性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执政地位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对经济和行政两种汲税手段可相机抉择使用;政府税收的最优点会偏离经济效率的最优点,政府通过突破税收约束的途径来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会导致对经济的过度干预;在既定税收水平的条件下,通过改变制度组合,使政府税收最大化点向经济效率最大化点移动,是政府效用提高的另一途径,该途径的实现依赖于政府转型——建设强化市场型政府。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地方官员间的晋升竞争和行政权力所带来的地下经济收益,都会导致地区性行政垄断的出现。地区性行政垄断变量因而会受到GDP、地方财税水平等政绩指标和企业经济指标的影响,并在OLS回归估计中表现出内生性问题。文章构建了一个省级面板数据计量模型,以工具变量法对地区性行政垄断的区域经济绩效及其内生性问题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地区性行政垄断损害了4个方面的区域经济绩效——生产效率、资本配置效率、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国际竞争力。由于地区性行政垄断这种地方官员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内生于经济系统,以往常用的OLS估计可能会低估地区性行政垄断的危害性。  相似文献   

15.
Contrary to modern democracies ancient Athens appointed large numbers of government officers by lot. After describing the Athenian arrangements, the paper reviews the literature on the choice between election and lot focusing on representativeness of the population, distributive justice, minimization of conflicts, quality of appointees and administrative economy. It then examines why in drawing up the constitution a self-interested citizen may give up voting for government officials and appoint them by lot. It is shown that appointment by lot is preferred when the effort required to choose candidates is less than the benefit expected from their actions as government officials. It is also found that, given the choice, office motivated candidates may unanimously agree to selection by lot but not to election.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的4次政府机构改革,都是侧重于从横向调整政府的部门设置,但却没有从纵向减少政府的层级设置。而目前我国“地区”一级建制逐渐演变成了实体型政府,其工作重心也转向城市建设与市政管理;过去由议事、决策、行政、司法、财政为一体的县级行政体系被肢解,逐渐形成了“双重衙门体制;”乡镇政府又长期处于责任大、权利小、效率低的被动施政状态;村民自治也一直受到了地方行政权力的制约,且缺乏必要的经费保障,结果是造成乡村社会出现了管理上的“权力真空”。因此,中国下一步应按“撤地、强县、精乡、实村”的整体改革思路,撤消“地区”建制,强化县级政府功能,精简乡镇的政府机构和人员,充实村民自治必要的经费供给,建立和完善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中国国情的地方行政体制和农村公共财政制度,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7.
浅谈地方政府绩效管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政府行政改革的不断推进,绩效管理逐渐被引入到我国的政府管理中.同时,我国各级政府为了提高行政效能积极推行和应用绩效管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政府绩效管理制度理念不科学、制度设计不健全、绩效管理制度运行存在障碍等,已成为政府实施绩效管理过程中产生大量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公共部门资产:政府失灵与价值管理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部门资产是基于市场失灵由公共部门占有使用的公共资源。公共部门资产的传统管理是以实物管理为主的低效率模式,最后表现为政府失灵,市场经济下必须改革和加强其价值管理方式。成本管理、资产预算、有偿使用和资本化改革是价值管理的主要手段与方法,也是激活公共部门资产的一种有效的途径。非经营性资产的资本化方式很多,将公共资源实行公司化营运,即“南宁模式”是一种较为激进的改革,尚需慎重。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地方政府生产率相对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冠琼  蔡芸 《经济管理》2005,(22):89-96
本文将目前在管理学界广泛运用的“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引入到中国地方政府全要素生产率,即地方政府相对效率的实证性测量与评估之中,利用包含内容比较宽泛的8个指标,操作性地定义了政府的投入与产出以及政府全要素生产率,利用DEA方法测算了1985年至2003年19年间中国地方政府全要素生产率每年的相对效率,并进行了规模收益性分解,分析了不同时期不同省份的相对效率变化状况.并对这种状况进行了理论分析,比较了不同区域政府生产率相对有效性的差异,并对这种差异进行了理论分析;说明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对政府相对效率的影响;以及政府相对效率与政府管理制度之间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Yan Zheng 《Applied economics》2013,45(49):5411-5419
The current state of corruption in China is still worrisome. Corruption among public officials depends not only on their subjective will, but also on the success rate of government investigations and public whistleblowing. Based on the evolutionary game theory, this study constructs an evolutionary game model with the government, the people, and public officials and solves the dynamic model. The authors also provide a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proposed model to confirm theoretical predictions.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when the government’s success rate reaches a certain threshold, public officials will trend to a strategy of no bribery, and at this threshold, raising the cost of bribing public officials can quickly prevent them from corruption. At the equilibrium, the public will trend toward a strategy of no whistleblowing.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urrent anti-corruption debate in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