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从环境正义看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伦理学包含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两个重要流派,它们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一直处于争论状态,这构成了环境伦理学的重要内容。然而,在环境正义论看来,它们共同的缺陷在于抽象性,脱离了现实。非人类中心主义将具体的人消融在自然之中,是一种抽象的自然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强调超越群体利益差异与对立的抽象“类主体”,是一种人类乌托邦主义。环境问题必须与社会正义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得到好的解决。  相似文献   

2.
从自然中心主义 (自然经济) 、人类中心主义 (工业经济) 到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经济),人类对"自然"内涵的不同解读进而到采用不同的经济手段对待自然,反映了人类不同的经济活动乃至生存状态的变迁.以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胸怀去体悟自然的神秘、奥妙和无限性,尝试"道法自然",理应成为现代人类解决自己经济发展困境的优先价值取向和现实行为选择.  相似文献   

3.
人类中心主义曾为人类创造了灿烂的成果,但人类中心主义也把人类与自然对立起来,使人类面临着严重的问题挑战。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人类才有可能走出两难困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4.
涂啸 《北方经济》2007,(4):69-70
从自然中心主义(自然经济)、人类中心主义(工业经济)到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经济),人类对“自然”内涵的不同解读进而到采用不同的经济手段对待自然,反映了人类不同的经济活动乃至生存状态的变迁。以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胸怀去体悟自然的神秘、奥妙和无限性,尝试“道法自然”,理应成为现代人类解决自己经济发展困境的优先价值取向和现实行为选择。  相似文献   

5.
吕晶 《黑河学刊》2012,(9):9-10,13
生态伦理学应人类的实践需求而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发展壮大,形成一门学科。长期以来,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激烈争论占据着生态伦理学的舞台。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和分析,力求能够探寻一条更适合环境伦理学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然的关系,自人类产生以来,一直都是人类探讨的主题,本文通过对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类非中心主义价值观的分析和反思,得出人与自然应建立一种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在不同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作者试图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初步考察了目前较少研究但却深刻影响着中国外交讨论的两种心态——中国中心主义与美国中心主义。中国中心主义心态导致我们不能用他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和外部世界以及中国和外部世界的交往,并且缺乏客观了解其他国家的动力。中国中心主义心态还导致我们认为中国"天赋伟大"。中国人的美国中心主义是一种对美国的近乎迷恋,即或者盲目崇尚、或者盲目敌视的心态。它使得我们几乎将美国看成中国国际环境的全部,或至少是唯一的中心。它也使得我们(包括一些很"反美"的学者)不知不觉地完全接受美国思维定式,并将对其他国家的交往都看成是为中美关系服务的。最后讨论了如何削弱这两种心态及其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作者试图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初步考察了目前较少研究但却深刻影响着中国外交讨论的两种心态——中国中心主义与美国中心主义。中国中心主义心态导致我们不能用他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和外部世界以及中国和外部世界的交往,并且缺乏客观了解其他国家的动力。中国中心主义心态还导致我们认为中国"天赋伟大"。中国人的美国中心主义是一种对美国的近乎迷恋,即或者盲目崇尚、或者盲目敌视的心态。它使得我们几乎将美国看成中国国际环境的全部,或至少是唯一的中心。它也使得我们(包括一些很"反美"的学者)不知不觉地完全接受美国思维定式,并将对其他国家的交往都看成是为中美关系服务的。最后讨论了如何削弱这两种心态及其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陈思 《魅力中国》2010,(32):147-147,139
在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潮影响下,法学理论中缺失了对自然权利的研究,刻意将自然权利边缘化。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局限在人类自身社会关系的法学理论,探索构建新的法学伦理观,重视整个生态系统的利益,确立主客一体化的新范式,肯定自然应有的权利。本文探讨了自然权利的理论基础、法律渊源,探索构建自然权利法律体系及制度,从而实现环境保护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围绕这个时代最主要的问题,我们当今最主要也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生态问题,当今生态问题对于人类而言已经非常棘手,已经演变成为生态危机。然而在对生态危机的讨论中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就是人类中心主义,我们不能够摆脱人类中心主义,我们只有践行于人类中心主义之上,将传统的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转变为以追求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并重的利益追去点,才可以去解决生态危机,才能给自身带来延续的利益。  相似文献   

11.
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学批评是一种新生的跨学科、跨文化的文学批评理论。它的主要任务是重审人类文化,揭示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生态批评认为,人类今天所面,艋的生态危机归咎于西方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本文概述了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基督教文化;科学技术以及生态批评所提出的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即,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向生态整体主义转变。  相似文献   

12.
非人类中心主义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与批判,是对当下生态环境问题的道德思考.主张将道德关怀的范围从人与人的关系扩展至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审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环境保护运动有着很好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刘鹏飞 《发展》2014,(2):33-35
正甘肃位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以及北方荒漠和沙漠交汇处,是黄河和长江上游重要水源补给区,具有土壤保持、水源涵养、环境净化、气候调节和生物多样性保育等多重生态功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甘肃,对确保国家生态安全、西部边疆稳定、民族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甘肃生态环境受多种因素影响,十分脆弱。一是受人类开发影响。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期,受"人定胜天""控制自然"和"有人就有一切"等人类中心主义影响,全国人口迅速增加,各地盲目开  相似文献   

14.
史玉成 《发展》2008,(12):100-101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认识、利用、改造和适应自然环境,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人对自然的认识是建立在入对自身能力以及对客观规律的认识程度基础上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人类环境价值观经历了自然拜物主义的宗教自然观、人类利益中心主义价值观、生态利益中心主义价值观几种不同的观念形态。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以其秉持的发展、持续、公平、和谐等基本理念,毫无疑问应该成为人类环境价值观的当代选择。  相似文献   

15.
长久以来,自然环境在人类历史中的地位只是沉默者或者是奴仆。历史学作为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学科,可从宏观史的角度引导学生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克服人类中心主义史观,从而在生态环境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郭功星 《南方经济》2017,36(6):115-128
在消费者行为学研究领域,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是解释消费者进行跨国产品选择问题的重要概念。自Shimp and Sharma(1987)首次提出这一概念以来,迄今已经30年,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伴随跨境消费行为的日趋频繁,消费者日益面临着"支持国货"与"偏好洋货"的选择性冲突,使得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能否适用于解决当前的现实问题开始受到质疑。近些年,部分研究者尝试对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进行重新建构,并提出了新的测量量表,以期为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适用新的时代背景开辟路径。基于此,本研究主要围绕着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这一构念,从其概念演化、历史渊源、取得成果及测度方法等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回顾与反思,同时也就近些年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归纳,最后展望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王婷 《特区经济》2006,(2):305-306
环境法的目的是立法者通过制定法律而欲实现的法的基本价值和法的使命。为适应环境保护发展的需要,在生态利益中心主义的引导下,我国环境法的目的应在不排除保护人类自身权益而保护环境这一最低限度的前提下,确立环境公平的目标,实现代内公平、代际公平和建立在物种公平基础上的权利公平。  相似文献   

18.
从强调人的主体性原则而遮蔽自然,到强调人类理性的人性观而误读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都避不开"人类中心主义"原则;而西方古典美学对自然的抛弃更是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彻底失去了和谐平衡,从而导致生态危机.如今人们认识到,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才是人类诗意生存的"林中路".  相似文献   

19.
价值判断是道德存在的基础。就建构生态道德而言,必须首先解决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问题。在人类的伦理道德思想发展史上,曾经产生了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价值观和非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价值观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和理论。其争论的焦点就在是否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承认这种内在价值。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相关精辟论述和大量人类社会实践充分证明了自然的内在价值尺度的存在及其合理性,这构成了当代生态道德得以存在并发展的根基。  相似文献   

20.
瓦西里耶夫在作品中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指出正是在这一思想下人类为了自身利益大肆开发,破坏自然从而造成严重的生态危机;同时小说指出,作为大自然中的一分子,人类应该和自然中的一切生物平等相处,人类应该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这样才能保持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营造一个美好的家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