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  相似文献   

2.
胡亚婷 《魅力中国》2014,(12):215-215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对比文本,观察生活”、“演绎文本,再现生活”、“学习文本,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3.
王常娥 《魅力中国》2010,(36):81-81
语文教学就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要形式,因此语文课堂就应渗透学生的生活,强化学生在活动和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相似文献   

4.
汪媛 《魅力中国》2014,(18):211-211
生活美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也是中学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要的内容。在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生活的融入,不仅能够为课堂增添新鲜活力和无限的生杌.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美术。下面本研究首先分析了当前中学美术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详细分析了美术与美感的培养与生活的联系,最后分析了美术教学融入生活的具体方案,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许静 《中国西部》2013,(6):78-79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流,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因此,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让学生走进生活作文是改变作文教学现状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康嫚 《西部大开发》2010,(8):116-116
《数学课程标准》充分强调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和实用价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既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而又让数学回到社会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才会显示其价值,展示其魅力,才能真实地显现学生数学学习水平,只有让学生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拉近知识与生活的距离,才能使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7.
陈心心 《魅力中国》2013,(11):215-215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就是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精辟地指明:生活是教育的源泉。这与我们当前正在推行的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养成主动深入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数学的头脑去思考问题,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因此,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和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生活数学”教学已成为新型数学课堂的一大风景线。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对学生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显得很重要。  相似文献   

8.
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能力,是从观察到表达的桥梁。爱因斯坦说过:“想像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以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而小学语文教材则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利资源,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加强想象训练。  相似文献   

9.
张霞 《新西部(上)》2013,(7):189-189,177
生活是数学教学的不竭源泉,中学数学教学应从生活中引入数学概念,用数学应用解释生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同时运用实习作业让学生体验数学,把“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再把数学知识引入“身边的生活”。  相似文献   

10.
张华 《魅力中国》2009,(14):120-120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项重要的任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博览群书,可以开阔思路,活跃文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由于学生年龄小,阅读量少,并且缺乏生活体验,阅览书籍往往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严重影响阅读的质量。如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本人的一些教学体会是:  相似文献   

11.
王郁庆 《魅力中国》2011,(6):239-239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教师按照一定规律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地提高学生口语、书面语表达水平及能力的一项教学活动。“生活是教学的源泉”。这就要求作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从中获取写作素材,更要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获得充沛的情感和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困扰语文教师的难题。教师要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习作欲望:1、创设情境,激发写作兴趣;2、走进生活,让作文有源可溯;3、培养学生创造力,展开想象的翅膀。以此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3.
刁炜 《魅力中国》2014,(4):205-205
职高语文面向的是就业思想的培养,由其是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等综合素质,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文学素养、文学情趣,能改善一个人的气质,提升一个人的外在气场,使学生在走向社会,走入职场,显得更成熟。一、将文学欣赏从课堂转移到生活。为考试而教学,这对职高学生是不对路的,在语文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其中文学情趣是重要的一方面,这一情趣的培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个人气质。  相似文献   

14.
邹春萍 《魅力中国》2010,(10):187-187
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它是一个人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即是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可见,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小学这个基础教育阶段,必须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教育意识。  相似文献   

15.
冯爱霞 《魅力中国》2011,(10):124-124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强调:注意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新课标将语文的审美能力培养与语文作为工具性学科的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到同等重要的水平。并进一步强调: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  相似文献   

16.
孙艳玮 《魅力中国》2010,(31):303-303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7.
张正屯 《魅力中国》2010,(2):144-144
一、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与生活对接是语文教学与生活关系的合理诠释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皆语文。将中职语文教学与生活对接就是提倡中职语文教学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要贴近中职学生现在和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实际,实现语文与生活、学习与就业的双  相似文献   

18.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莉 《魅力中国》2009,(5):71-72
当今,随着国际竞争进一步加剧,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增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时代迫切的需要。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支柱和基础,担负母语教学的语文教学,又是教育中最基础的学科,语文教学承担着培养时代需要的富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任。因此,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要求教师:鼓励有创新的表达,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19.
花宏 《魅力中国》2009,(6):55-55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想在自己的教学领域——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创新能力。如何让学生的怀疑精神找到适宜萌芽的土壤,让孩子好问的天性经常处于被澈活的状态,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尝试:  相似文献   

20.
蔡圣玺 《魅力中国》2014,(11):172-172
叶老说过:'言教'并非独立的一回事,而是依附于‘身教'的;或以言教,或以不言而教,实际上都是‘身教',‘身教'就是为人师表,就是一言一动都足以为受教育者的模范。“教师经常动动笔,写点东西,并且将自己发表的作品示之以学生,久之,这种“不言而教”的行为就会在学生心目中形象定格。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作文兴趣具有较强的内驱作用,也对他们了解、认识教师的生活底蕴和精神风采具有直观效果,这种作用反过来又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引力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