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文章以52个国家级高新区作为样本,基于Malqmquist指数对中国高新区技术赶超进行分解测度,并采用后向逐步回归方法提炼出关键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中国高新区技术赶超主要是由技术前沿面上移和管理效率提升推动的;资本推进战略对全要素生产率改善起到了抑制作用,而资本深化起到了推动作用;专业化集聚和母城科技投入未促进高新区技术赶超。根据上述研究结果,高新区应该进一步强化创新资源集聚、增进创新孵化功能及优化空间资源。  相似文献   

2.
《中国高新区》2014,(3):39-39
正武汉东湖高新区成立于1988年,规划面积518平方公里,科教资源丰富,区内集聚了42所高校和56家省部级科研院所。2011年6月,东湖高新区"资本特区"建设正式启动,科技金融的发展步入快车道。两年多来,东湖高新区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原则,全面推动科技与金融资源集聚、科技与金融资源深度融合、科技金融创新三方面的工作。以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发展为主线,充分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和信贷市场功能,政策体系、服务体系和科技金融产品创新的"一主线、两市场、三创新"的科技金融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3.
史琼 《浙江经济》2010,(12):53-55
杭州高新区以创新发展模式和政府管理体制为重点,做产业与做城市一起抓,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新型城区两轮驱动的发展格局,在产业集聚、创新要素集聚、构建新体制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09年科技部火炬中心对54个国家高新区“两年一次”的最新综合评价,杭州高新区综合排名第9位,跻身于中国高新区的第一方阵。  相似文献   

4.
文章按照时间发展历程对比我国国家高新区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策略,总结了国家高新区三十年以来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与成就。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高新区是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力军,文章分析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变与趋势,深度剖析了高新区在新时代下面临的新挑战与存在的问题,并基于创新资源、产业集聚、资源环境等方面提出未来我国高新区转型发展的新策略,为高新区转型发展实践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高新区的战略规划要以产业集群为切入点,以创业、孵化、加速为支撑点,加速人才、资本、技术等创新要素集聚,通过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构建开放式创新网络,打造活力四射的产业集群,形成改变世界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6.
创新驱动是高新区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高新区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关键在于构建科学的合作联动创新网络体系。面对现实存在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整合与优化创新资源能力不足等困境,高新区应进一步完善创新资源流通渠道和制度安排,推进创新资源互补与高效对接;建立健全高新区创新网络合作联动一体化机制;构建以产业集群为核心的创新链条,通过技术需求和服务需求对接增强创新网络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技产业》2012,(9):28-29
科技部高新司在江西鹰潭举办新升级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与产业转型座谈会,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加强校地产学研合作和产业对接,推动新升级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科技部高新司巡视员耿战修指出,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和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集聚了众多享  相似文献   

8.
落实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国家高新区“四位一体”新使命,其本质是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要求高新区必须探索内生发展机制和路径。这一过程需要在把握产业成长、产业价值和产业组织三大产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实施创意、创业、创新的自主创新道路以及创业、孵化、集聚的高新区内生发展模式,其核心就是推动高新区产业组织创新。  相似文献   

9.
李政  杨思莹 《南方经济》2019,38(12):49-67
文章基于2003年至2016年我国215个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空间双重差分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模型等方法,实证检验了国家高新区对城市创新水平的影响及其空间异质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国家高新区建设显著提升了城市创新水平,并且高新区设立带动的城市投资集聚是推动城市创新水平提升的重要原因。空间双重差分结果表明,国家高新区对城市创新水平的提升作用并非源于其对周边城市创新资源的掠夺,相反高新区设立对周边城市和省内城市均产生了显著的溢出效应,提升了本省城市和周边外省城市创新水平。此外,国家高新区对城市创新水平的影响具有空间异质性特征,在省会城市、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高新区对城市创新水平的影响并不显著,而能够显著提升一般地级市创新水平;随着城市创新水平的提升,高新区建设对城市创新水平的促进作用呈现出先增强、后减弱直至不再显著的非对称"倒V型"变化特征。但是研究也发现,国家高新区对城市创新水平影响的区位异质性并不显著,高新区对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城市创新水平提升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高新区》2010,(2):17-17
2009年,广州高新区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创新人才政策,积极推动以人才集聚带动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双提升”。  相似文献   

11.
国家高新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有效集聚和整合了各种创新资源,正在成为我国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但是,为突破现有的体制束缚,解决我国转轨中高新区面临的诸多问题,推进高新区的“二次创业”,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高新区立法,完善高新区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为高新区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提供完善的法制保障,促进高新区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 在当前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发展的要求下,日前,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分别在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无锡高新区、常州高新区等国家高新区启动建设了4个重大创新服务平台,用于提高国家高新区服务产业的能力,引导优质创新资源向高新区集聚,吸引社会更大投入,使优势产业成为全省未来重要经济增涨点。这批平台涉及融合通信、IC 芯片、创意动漫和集成电路等各高新区优势特色产业,由各高新区管委会投资建设,省财政资助7000万元,预计新增投  相似文献   

13.
正2013年是海口高新区飞速发展的一年,海口国家绿色科技产业国际创新园、美安科技新城和国家级广告产业园的建设让海口高新区实现了发展的新突破,美安物流园、海南康芝药业新厂、海马汽车第三工厂、灵康制药、齐鲁制药二期等多个亿元项目推动着海口高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迈上了新台阶,成为海口市乃至海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区。有人说,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是民族的梦,是人民的梦,但我们认为更是青年人的梦。青年是中国梦的寄托者。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朝气蓬勃的推动力量;青年是中国梦的助跑者。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无数次的科技创新活动都有青年人的身影;青年是  相似文献   

14.
黄润斌 《改革与战略》2015,(1):115-118,156
高新区对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优化城市和区域经济结构、强化区域创新等具有重要作用。南宁高新区在经济综合实力、特色产业和创新资源等方面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积累了良好的基础。文章认为,南宁高新区要建设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应加快高科技工业发展首位聚集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引领区和科技创新核心驱动区等建设,提高高新区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工业首位度、现代服务业首位度和创新发展首位度。  相似文献   

15.
当前,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孕育兴起,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创新创业资源全球配置日趋加速。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入深入发展阶段,孵化器专业化、平台化、国际化发展成为大趋势,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资本、民营企业成为建设主导力量。各地高新区应该紧抓双创深入发展大机遇,充分整合集聚内外部资源,高质量建设孵化载体,高水平构建双创生态,充分发挥双创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高新区集聚大量的高科技企业、科研院所和中介机构,是科技资源集中之地,区域科技创新的源头。但目前高新区服务科技的手段相对薄弱、服务水平相对低下,科技资源低水平重复建设、利用率低下、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普遍存在,系统之间的互动与共享效率低下,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如何有效整合现有科技系统,建立统一的数据整合平台,集聚创新要素,为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创新发展提供科技管理、科技资源共享、产学研合作创新等公共服务,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创新驱动是中国坚持走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重要战略,也是中国国家高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创新驱动发展模式下,国家高新区面临着发展战略地位不明晰;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层次偏低;创新资源整合力和辐射能力不高等问题。文章认为,中国国家高新区要真正实现创新驱动,必须创新发展理念,推动国家高新区发展定位创新;优化制度创新,建立和完善创新驱动的长效机制;推进自主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建设,提升国家高新区的产业结构水平。  相似文献   

18.
《中国高新区》2011,(5):14-14
为推动科技金融事业发展,引导包括金融资源在内的创新要素向高新区内的科技型企业集聚,并为"新三板"试点扩大范围工作打下基础,4月28日,科技部火炬中心、中国科技金融促进会风险投资专业委员会和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在成都举办"科技金融与企业自主创新论坛暨成都高新区科技金融工作会"。  相似文献   

19.
《中国高新区》2001,(1):13-13
要进一步加强国家高新区建设,深化高新区体制创新,充分发挥高新区的聚焦效应和辐射功能。大力加强各类企业孵化器建设,使它们成为培育高科技企业和企业家的摇篮。加强对高技术产业化的金融支持,实现知识资本、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等要素资源的有效结合。狠抓政策落实,优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政策环境条件,创造有利于各类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20.
胡俊峰   《华东经济管理》2012,26(1):12-16
在当前资源与环境约束性日趋严峻的背景下,高新区发展创新型经济,实现经济增长由物质投入推动转向创新要素推动是必然趋势.文章从禀赋科教资源优势明显,创新氛围基本形成,自主创新动力机制和能力已基本具备等方面分析江苏省高新区发展创新型经济的有利条件;并研究江苏省高新区发展创新型经济存在的障碍与成因,包括对引进大项目的过度偏好,外资企业比重过大,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有待完善,软环境和生态环境建设总体滞后等问题.提出推动高新区由开放优势向科技创新优势、向创新型经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