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金融电子化与金融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严重缺乏既熟悉金融业务又懂计算机、教学等必不可少的现代化管理工具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其原因主要在于目前的金融教学与现实需求严重脱节,因此必须时金融教学进行改革,以适应金融电子化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王玲 《西安金融》2007,(7):82-82
一、反洗钱工作现状 (一)反洗钱手段日益复杂。洗钱犯罪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简单的暴力犯罪,是典型的高智商和高科技犯罪,具有严密的组织性和隐蔽性、专业性和技术性的特点。反洗钱所需要的人才在知识结构上涵盖技术分析、经济金融、法律等多学科,不仅要懂金融知识、银行实务经验,还要懂计算机、税务等专业知识,以及经济、法律、贸易、英语等综合技能,反洗钱范围的大涵盖性更需要反洗钱工作者具备全面的金融知识以及对金融科技的跟踪掌握能力。  相似文献   

3.
王丽 《河北金融》2021,(12):33-35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指出,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人才是国家事业发展的力量之源,金融人才作为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金融行业稳健运行的依托。通过对金融人才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等方面的分析,指出了金融人才队伍建设应加强对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实践应用能力与创新思维的金融科技人才和培养,应广纳天下英才,要充分营造和不断完善引人用人的“软”“硬”环境,着力建造完善的激励机制和体现人才价值和贡献的科学的薪酬体系。  相似文献   

4.
一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行长们多是懂银行的政治家,而不是懂政治的银行家,必须让商业银行各级经营管理者从国家干部阶层中分离出来,取消行政级别,使之成为具有独立利益和独立地位的、不同于政府官员的职业银行家。培育一个职业银行家阶层是深化金融改革、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赢得竞争优势、确保金融安全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金融脱媒”是相对于银行的“金融媒介”来说的,指的是不经过银行媒介的资金融通现象。“金融脱媒”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促进了银行新的业务尤其是中间业务的发展以及利润来源的多样化,商业银行应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等新业务以适应金融脱媒的形势要求。  相似文献   

6.
当代金融服务劳动创造价值的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融商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具有价值保值和增值的使用价值;金融活动可以分为消极的金融活动与积极的金融活动。在消极金融活动中,金融机构实现的价值增值额不属于价值创造,而是以虚拟的价格占有其他生产领域创造的价值。在积极金融活动中,金融从业人员的劳动创造了金融产品,创造了金融商品的使用价值,金融从业人员付出的社会平均的必要劳动也“对象化”、“体现”和“凝结”在金融商品之中和形成了价值;深入考察银行储蓄和信贷活动中从业人员所提供的三次服务劳动的整个过程,我们可以发现,银行从业人员的劳动耗费,只要是在社会必要的耗费的范围内,都应该加入形成金融产品的价值,银行利润不仅包含用贷企业转让给银行的剩余价值,也包括银行从业人员自身创造的剩余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指出:“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作为经济命脉的金融业,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面对经济的振兴,金融事业的发展,培养人才的任务十分艰巨。高层次的人才是职工中的中坚,决定着银行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创,决定着金融工作水平的提高。因此,基层人民银行如何进一步培养一支识宏观、懂业务、善管理的金融人才,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一流的银行需要高素质的金融人才,一流的银行造就高素质的金融人才。在建设现代金融企业进程中,金融同业竞争的焦点最终是人才的竞争,高素质的金融人才是商业银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近几年来我们各级人力资源部门在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吸收和培养使用上做了大量的工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进行了许多新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相似文献   

9.
学金融、干金融,但不一定懂金融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本质上是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危机和放松金融管制下过度金融创新的制度危机。无论理论还是制度,都要靠人去提炼和操控,由此似可推论.金融问题核心是金融人才问题。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金融全球化,人们与外币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多,其外币需求也越来越大,但人们在拥有外币的同时,却对外币知识知之甚少。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人们对外币的无知进行金融诈骗,既扰乱了金融秩序,又损害银行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究其原因是外币知识与反假识假宣传在社会上存在“盲区”。  相似文献   

11.
读者 资讯     
金融人物与银行典范,银行业开放呼唤金融人才。[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马云曾经讲过,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近期余额宝的出现,似乎又一次“兑现”了马云的“豪言壮语”。余额宝自今年6月13日问世以来,即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被认为是继支付宝之后又一次“改变”互联网金融的历史性事件。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金融专业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金融与技术深度融合,旨在培养跨学科、复合型、高端互联网金融人才。在这种背景下,互联网金融专业应运而生并催生了对"既懂IT技术、金融学,又有互联网思维"的交叉综合型人才的巨大需求。文章结合保险职业学院互联网金融订单班组建现状,对互联网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创新和改革,探讨"岗、课、证、赛"融合和"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相结合的金融素养与技能养成教育的实践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进出口政策性银行的改革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伟 《浙江金融》2007,(6):18-18,34
今年是我国政策性银行正式进入深化改革阶段的第一年。按照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年初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政策性银行“分类指导”、“一行一策”的改革原则,并依据科学的政策性金融理论,笔者认为.作为我国进口政策性金融主体的中国进出口银行.首先应该从以下主要方面进行深化改革,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谭大琼 《新金融》1991,(10):46-47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作为金融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银行企业化改革显得越来越迫切。而增强银行活力又是银行企业化改革的中心环节。银行活力的根本问题是人,人的因素在诸因素中始终起着决定作用。只有把人才管理搞活,才能使企业生机勃勃,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使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成为推动银行业务发展的动力,成为增强银行活力的源泉。因此必须实行现代化的人才管理,引入竞争机制,推动人才的成长,促进人才的涌现。  相似文献   

16.
银行零售业务与金融科技高度契合,是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主阵地”。本文基于2008-2021年A股31家上市银行数据,利用熵值法从“投入-产出”视角研究了金融科技影响银行零售业务数字化转型的机制效应。研究发现,银行金融科技投入显著提升了零售业务效益、结构、产品、渠道及风控的数字化成效,其核心作用机制在于增强银行的创新能力与经营能力。布局金融科技“行胜于言”的银行,数字化转型表现更佳。零售业务基础相对较弱的银行,匹配稳健的金融科技投入是获得数字化后发优势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南方金融》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主管、主办,广东金融学会提供学术支持,集理论性、实用性、政策性于一体的金融学术期刊,连续九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多次被评为“中文核心学术期刊”、“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核心期刊”。《南方金融》注重全局视野与南方特色相融、精品研究与基层实践结合,刊发文章的选题涵盖货币银行理论、经济理论、宏观经济、金融政策评论、金融市场、公司金融、家庭金融、行为金融、金融科技、金融工程、金融实务、金融法制、保险、互联网金融、区域金融等领域。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计算机技术已渗透到各类金融业务中。改革传统的金融管理模式,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懂计算机技术的金融人才已是当务之急。通过对我国高校金融教育的现状分析,从学校和学生两个角度,对如何培养金融与计算机复合创新人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选取2010-2019年中国98家商业银行年度数据就互联网金融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互联网金融通过分流银行存款及理财资金对银行盈利形成冲击,由此引发的“鲶鱼效应”会倒逼银行加大存贷期限错配来缓解盈利下降压力,从而促进银行流动性创造。相对于国有银行与城农商行,互联网金融对股份制银行流动性创造的促进力度更大。金融脱媒仅在P2P网络借贷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中承担着中介作用,但“第三方支付一金融脱媒一银行流动性创造”的传导渠道无效。银行业景气度提高会加剧互联网金融对流动性创造的促进作用,银行流动性创造存在顺周期倾向。  相似文献   

20.
科学技术是人类发展、社会进步的推动力。目前,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本标志,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电子化、银行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建设,江泽民主席1993年6月1日明确指出:“实现金融电子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在2002年2月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他又强调“加快信息化建设,为银行加强管理、改善服务提供充分的信息技术支持”。其他中央领导也多次对银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