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秀云 《发展》2023,(1):49-52
<正>党的二十大提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近年来,武威市着眼整体发展,依托资源优势,强抓“双碳”机遇,将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链作为全市重点发展的七大产业链之一。本文立足武威市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链发展,在调研武威市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链发展基础上对发展情况进行梳理,并从放大资源禀赋强链、紧盯项目建设延链、倒查发展需求补链、坚持招大引强增链等方面就产业链发展提出推动产业链发展的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2.
朱占荣 《发展》2013,(8):79-80,82
在全球迈向低碳经济的步伐中,新能源赋予了抢占未来战略制高点的重任。本文通过对甘肃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将甘肃省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内部的优势、劣势与产业环境中的外部机遇和威胁有机结合,得出甘肃省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思路为:立足资源禀赋优势,推动规模集约发展;构建科技创新联盟,推进市场化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3.
“双碳”背景下能源结构低碳化转型为内蒙古发展新能源产业创造了历史机遇。内蒙古按照“两率先”“两超过”目标和全产业链发展方针,正在加大新能源项目实施力度并取得良好成效。但梳理各盟市建设项目和规划目标发现,内蒙古新能源产业发展中出现了发电项目“跑马圈地”、低端制造业同质化竞争、高端制造业难以引进、生产性服务业跟进缓慢等问题,需要加强对风光发电、新能源低端制造、电站集中智能运维产业的布局统筹,并促进新能源高端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跟进发展,实现全产业链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4.
发展新能源产业是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举措.内蒙古新能源产业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和条件,但是存在产业链条较短、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新能源消纳不畅、供求矛盾仍较突出等问题,影响了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构建.应进一步推进"链主+链长"工作机制、优化新能源产业链的空间布局、强化政策引导、促进就地消纳,推动构建具有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链.  相似文献   

5.
张燕堃 《发展》2017,(6):31-33
甘肃省正大力发展风电、光伏新能源产业,但其间歇性、不稳定性导致无法实现连续稳定的电力供应,成为风光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制约瓶颈,而风光新能源与储能电站的互补发展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佳途径。目前国家正加大碳减排力度,着力推进能源结构的调整,引导新能源的有效开发利用。甘肃省为积极响应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大力发展风电、光伏新能源产业,但其间歇性、  相似文献   

6.
张露  张建成 《科技和产业》2022,22(12):109-113
国际对环保工作越发重视,中国也提出了“双碳”战略,在此背景下新能源汽车展现出无可替代的优势。通过定性分析新能源汽车产业上中下游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探究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发展路径,提出通过完善顶层设计、调整绿色配套交通体系以及促进产业链全周期绿色发展来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甘肃省日前公布科技支撑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指导意见,未来甘肃省将重点打造石油化工等7个科技产业基地。甘肃省未来将建设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新能源产业基地,其中以兰州和白银石油化工、有色冶金循环经济基地,平凉和庆阳煤电化工、石油化工循环经济基地等7个基地为重点,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能源结构。  相似文献   

8.
“双碳”目标下,甘肃省煤炭发展面临转型压力,存在电源荷源分布不均、供需矛盾突出、煤炭和新能源发展不匹配、煤炭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历年煤炭生产量、消费量等数据,从煤炭开发布局、煤炭产业发展和技术升级、健全体制机制等方面提出切合实际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甘肃省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新能源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技术资金密集、与环境友好等特点,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对于抢占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实现江苏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生态省份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总结了江苏省新能源产业的产业规模情况,分析了新能源产业在省内的区域分布情况和产业集聚程度,对江苏省新能源产业的骨干企业、创新资源、重大成果、关键技术等情况分别做了分析,为今后江苏省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0.
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产业链是镇江市重点发展的八条产业链之一。文章基于专利文献,对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产业进行研究,从协同创新热点方向、专利运用热点方向两方面进行分析,得出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产业未来重点关注的发展方向和专利布局导向,为镇江市重点发展产业链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产业发展提供参考,以加强产业规划布局。  相似文献   

11.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全球汽车制造业重点发展方向之一,也是汽车产业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由之路。甘肃省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具有一定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布局下,发展壮大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以新中国石油化学工业的“摇篮”和“共和国长子”著称的兰州石化公司是甘肃省石化产业最为重要的龙头企业,在全省石化产业延链补链强链行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兰州石化公司现有产品及产能的梳理,研究如何利用兰州石化公司现有的产品延伸发展甘肃省化工下游产业链,结合各产品的应用领域和市场需求,提出了发展甘肃省化工下游产业链及终端产品的建议,以期进一步扩大甘肃省的化工产业规模,为全省强工业行动增彩添色。  相似文献   

13.
<正>汽车产业是当前制造业中创新变化最具代表的产业之一,“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正在推动汽车产业的价值链整体重塑。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产销规模不断扩大。2023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强调“要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充电桩、储能等设施建设和配套电网改造。”甘肃省产业基础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前端契合度高,有融入产业价值链的发展条件,对促进甘肃省产业整体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双碳”背景下,立足地区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快发展新能源电池产业有重要战略意义。文章系统梳理了甘肃省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现状和优势,阐明进一步发展面临的特殊挑战。据此,提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示范引领和资源融合进程,拓展技术创新和合作交流深度,提升营商环境和要素服务水平等对策,以期为甘肃及同类地区推进新能源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参与清洁发展机制的潜力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基于温室气体减排的《京都议定书》及其清洁发展机制的相关内容与利益关系以及我国参与CDM的总体情况,分析了甘肃省参与清洁发展机制对经济发展、能源结构调整、生态环境改善等多方面的意义,就甘肃省参与清洁发展机制在可再生能源、煤层气、提高能效、污染减排、植树造林和新能源等领域的优势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最后从机制建设、观念转变、队伍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对甘肃省深入参与清洁发展机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张敏  杨萍  李梅 《科技和产业》2024,24(8):91-96
冰雪产业链融合发展是冰雪经济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外在表现。依据产业链和产业融合理论,解析北京冰雪产业链融合发展增强创新力、提升服务力、扩大影响力的价值逻辑。梳理北京冰雪产业链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针对断链孤链弱链并存、企业市场活力不足、大中小企业融通难等现实困境,从建构价值生态、提高增值能力、推进融通创新、重塑治理体系等维度提出实践路径,为进一步推动冰雪产业链融合发展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酒泉地处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西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随着甘肃省提出的“建设河西风电走廊、打造西部陆上三峡”的宏伟目标,酒泉市新能源产业的加速发展也驶入了快车道。“全力支持新能源建设”的号角响彻陇原河西大地。酒泉市国税局积极响应号召,全方位支持和服务新能源建设。截至目前,已累计为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落实各项税收优惠4.7亿元,对增强企业发展后劲起到了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加强政策保障,促进国产大算力芯片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从落实"双碳"战略目标、推动新能源汽车可持续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及产业链补链强链等四方面提出了建议.他建议,加强产业链布局与低碳技术研发创新,对锂、钴等上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与掌控,保证产业链安全;加强政策保障促进国产大算力芯片发...  相似文献   

19.
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来看,目前,产业链上游的矿产开采、中游的电力供应与电池组装、下游的电池报废回收都存在环境污染风险。本文分析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环境污染,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治理对策。总体来说,要严格管控现有产业链的污染,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实现少污染甚至零污染的能源转换。  相似文献   

20.
韩冰 《天津经济》2014,(5):13-16
新能源作为八大优势支柱产业之一,天津已在绿色电池、风能、太阳能光伏等领域形成了自身的发展特色.但天津新能源领域的发展仍存在科技对产业的拉动和促进作用不足,产业创新能力弱,缺乏内生发展动力等问题.本文通过对天津市新能源领域的发展现状和产业链分析,运用创新体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出天津在新能源领域建设科技新高地的总体建设思路,并在体制机制设计、创新载体建设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