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诚 《中华商标》2006,(12):39-42
《商标法》第40条规定:“商标使用许可合同应当报商标局备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司法解释)第19条规定:“商标使用许可合同未在商标局备案的,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肯定了注册商标使用许可合同的备案具有对抗力的法律意义。但其确切含义如何,目前没有一致意见,司法实践中也存在不同的理解:有观点认为在前后两个商标独占许可合同(前者未备案,后者已备案)的状况下,两个被许可人均有权使用系争商标,都不能阻止对方使用。本文认为这一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
李长宝 《中华商标》2005,(11):40-42
现行法律规定 商标许可使用是商标权人实现商标财产权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商标许可使用合同”,我国商标法第40条、商标法实施条例第43条均明确要求许可人应履行“备案”手续,但却未涉及商标许可合同备案的法律效力问题。我国最高法院颁布并于2002年10月16日施行的《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司法解释》)第十九条弥补了现有法律规定的不足,该条共有两款,即:  相似文献   

3.
我国《商标法》、《商标法实施条例》以及最高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商标法司法解释》)中均规定了相应的侵犯注册商标专有权的行为。其中《商标法》第五十二条中规定了五种形式的侵权行为:(一)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  相似文献   

4.
<正>2013年4月8日起,我国开始施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废止1997年7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期间发布的部分司法解释和司法解释性质文件(第十批)的决定》,废止了《关于审理触电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其原因是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相冲突。原《关于审理触电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的第三条"因高压电  相似文献   

5.
《中华商标》2007,(4):43-50
2001年10月27日新修订的商标法、2002年8月3日颁布的商标法实施条例和2002年10月16日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商标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标志着我国商标法律体系正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6.
商标的本质     
当前,我国绝大多数知识产权学者主张来源标记(区别生产者、经营者,或区分产品、服务来源)为商标的本质。虽然我国现行的《商标法》和《商标法实施条例》均没有对商标进行定义,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几项解释采用的“混淆原则”却从另一面印证了“区分来源”为商标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一、商标法中关于两商标相近似判定的规定 我国商标法中并没有两商标何为近似的具体规定。最高人民法院法释[2002]32号《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简称[2002]32号司法解释)第九条第二款规定,商标法第五十二条第(一)项规定的商标近似,是指被控侵权的商标与原告的注册商标相比较,其文字的字形、读音、含义或者图形的构图及颜色,或者其各要素组合后的整体结构相似,  相似文献   

8.
《侵权责任法》已于2010年7月1日实施。根据《侵权责任法》、《民法通则》、《电力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触电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列举出电力企业可能涉及的特殊侵权责任,归纳有关归责原则,针对引发特  相似文献   

9.
审判中认定驰名商标应具备的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7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域名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首次明确人民法院可以对涉及的注册商标是否驰名依法作出认定,2001年12月修订后的《商标法》及最高人民法院随后公布的《关于审理商标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进一步确立了人民法院对驰名商标进行认定的审判机制。据最高法院在今年“4.26”(第五个世界知识产权日)公布的数字,  相似文献   

10.
“相同或者类似商品”不是判断商标混淆的唯一标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商标法司法解释》)指出的“存在特定联系的商品”,以及《商标法》(2001)第十三条第二款规定的“反淡化”,都是禁止商标混淆的基本规则。然而,目前在我国商标法实践中,参照《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下称《区分表》)判定商品类似,这已经成为工作习惯,《区分表》几乎等同于“相同或者类似商品”确定性判定,几乎成为判定商标混淆的唯一标准,这个现象应当引起业界的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1.
《侵权责任法》已于2010年7月1日实施。根据《侵权责任法》、《民法通则》、《电力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触电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列举出电力企业可能涉及的特殊侵权责任,归纳有关归责原则,针对引发特殊侵权责任的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对于降低电力企业的经营风险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小资料最高人民法院公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触电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已于2000年11月13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137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1年1月21日起施行。2001年1月10日  为正确审理因触电引起的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的规定,结合审判实践经验,对审理此类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  第一条 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三条所规定的“高压”包括1千伏(kV)及其以上电压等级的高…  相似文献   

13.
一、缘起于商标重复许可纠纷司法裁判的困惑 商标使用许可是商标权人实现商标财产权的重要方式,包括独占使用许可、排他使用许可及普通使用许可。实践中,商标权人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时常会将自己的商标权进行重复授权,甚至多重授权。例如将独占使用许可权或排他使用许可权先后授予不同的主体,或者在已经存在普通使用许可授权的情况下,又授予他人独占或者排他使用许可权。这就会导致不同使用许可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4.
政策动态     
42部法规5月1日开始实施5月1日,有42部法律、法规、规章、司法解释开始实施。其中,国家级法规22部,地方级法规20部。在国家级法规中,既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直接涉及公众利益的法规,也有《集  相似文献   

15.
陈星 《中华商标》2023,(S1):12-15
<正>“假冒注册商标罪”位列《刑法》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条文之首,案件数量呈高位态势。司法实践中,假冒注册商标罪认定中涉及到“相同商标”的认定、“同一种商品”的认定、商标“使用”的界定等方面疑难问题。虽然2004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4]19号)(下称《2004年解释》)和2011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法发[2011]3号)(下称《2011年意见》)对相关认定予以解释,但随着新一轮《商标法》修订工作的开展,2020年6月,  相似文献   

16.
张杰清 《广西电业》2003,(10):60-63
多年来,全国及广西区内每年都发生一些触电赔偿案件,而在现行的法律中,原来仅有《民法通则》123条对从事高度危险作业所造成的人身损害赔偿作了相关规定,由于此规定过于原则,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出现了较大差异。为此,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1月21日公布了《关于审理触电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该《解释》从高压电的含义、责任主体、免责情形及赔偿范围等均作了具体规定,为正确审理因触电引起的人身损害赔偿案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进一步加强对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司法保护,切实维护商标注册人或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我国《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商标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诉前停止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和保全证据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法释【2002】2号,以下简称《解释》)分别从不同的法律层面规定了商标侵权的诉前保全制度。当商标侵权行为正在实施或者即将实施,如果不采取措施及时制止,  相似文献   

18.
"阴阳合同"的概念与认定阴阳合同(又称黑白合同),是以"中标备案"为标准划分出的两个对立概念。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下称《司法解释》)第21条的规  相似文献   

19.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简称《解释》)于2003年6月1日生效。这是我国今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最重要的法律文件,首次确立了在五种情况下商品房合同纠纷中的欺诈行为适用双倍赔偿原则。《解释》的生效与实施,实质上是对房地产业是否适用《消法》双倍赔偿问题争论的终结。  相似文献   

20.
一、商标使用许可和备案制度 注册商标的许可使用是指商标注册人或其授权的人将注册商标的部分或全部使用权许可给他人使用的法律行为。商标使用许可分为:独占使用许可、排他使用许可和普通使用许可三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