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浅谈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形成、危害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天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7,20(8):26-28
喀斯特石漠化是自然与社会、经济综合作用的产物,是西南岩溶山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石漠化不仅造成土地资源丧失、干旱缺水、生态系统退化,而且使该地区的贫困问题加剧。贵州的生态治理经验,从资金获取途径上可归纳为三种主要类型:(1)企业与地区居民互动型;(2)政府扶持,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型;(3)立足自身,生态产业与生态工程相结合型。贵州石漠化生态经济治理应立足扶贫与生态建设相结合,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产业,使生态保护从源头开始;要多方、多形式筹集生态建设的资金;还应建立一个专门的生态建设机构,负责对该地区的生态建设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2.
西南岩溶区石漠化防治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李彬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2,19(4):1-4
论述以贵州为中心的西南岩溶石漠区地质环境的基本问题,以典型为例介绍了防治现状及其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文末对石漠化的研究与治理提出三项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4.
5.
以贵州省六盘水市自然灾害与生态环境恶性循环发展为例,提出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涉及的法律问题,试图设计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法律的原则,最后提出完善西南喀斯特区自然保护区和重点生态区以及石漠化综合治理制度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探讨在GIS与电子政务支持下的国土资源业务模式。研究方法:采用软件工程和实例分析的方法,阐述国土资源专项GIS系统和电子政务系统的相互关系,并以“土地勘测定界业务”为具体实例进行说明。研究结果:给出GIS和电子政务系统在国土资源业务办理中的运行机制,分析新模式比较传统业务办理模式的优势。研究结论:由于GIS和电子政务系统在土地勘测定界业务模式及国土资源业务模式中的作用与定位不同,应以构建GIS支持下的电子政务行政审批系统作为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明确国土资源专项GIS系统和电子政务系统的功能范围,发挥其不同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乡村振兴背景下土地整治模式与生态导向转型 ——以浙江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阐释土地整治生态转型内涵,梳理土地整治实践较为超前的浙江省典型整治模式及生态转型困境,通过构建土地整治生态转型理论框架并提出土地整治生态转型的优化路径,助推土地整治生态转型。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归纳演绎法、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1)土地整治生态转型以“两山”理念为指导,通过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综合治理,挖掘各要素蕴含的生态服务价值,增强乡村地域生态和文化功能,将土地整治与乡村振兴目标的融合,实现以“短、平、快”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土地整治向以生态环境改善和受损生态系统修复为导向的土地整治进行转型。(2)根据运作方式、整治对象和重点的不同,浙江省土地整治模式可分为4类:“土地整治+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土地整治+现代农业引领”模式、“土地整治+传统古村保护”模式和“土地整治+乡村旅游发展”模式。(3)浙江省土地整治生态转型的实践困境包括:土地整治工程措施改变生态系统自然恢复条件、土地整治重经济效益轻生态环境效益、“土地整治+”模式的复杂性影响整治效果。研究结论:土地整治应充分发挥作为管控土地利用转型重要手段的作用,通过重塑生态价值导向明确土地整治转型方向、分区开展生态工程因地制宜优化生态功能、健全绿色基础设施推进乡村生态环境改善、拓宽两山转化通道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优化土地整治生态转型路径,可有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助力中国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旅游开发建设和旅游活动对旅游地产生的生态影响的基础上,探讨了对与旅游相关的物和人的管理方法,期望通过有效的生态管理措施来减少和调控旅游活动产生的不利生态影响,以保护旅游资源,使之得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1600年之后黄海鲱的旺发及其生态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600年埃纳普蒂纳火山喷发之后,一直到乾隆末年,黄海鲱资源数量极盛,与1970年代旺发相比,鱼群向南延伸到日照,长山列岛亦有较大规模鱼群分布。这次旺发引起了一系列生态后果:海蜇分布区域的南移,鲸类数量增多和分布区域的扩大,以及山东半岛沿海地区的移民浪潮。 相似文献
10.
贵州岩溶石漠化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贵州麻山地区、北盘江峡谷区、安顺地区石漠化现状的调查,从碳酸盐类岩石组合、沉积相、水文地质和地貌条件分析,认为:厚层、质纯的碳酸盐类岩石连续沉积累计厚度大的地区,易发生石漠,是其形成的物质基础;在贵州高原向北、东、南三面倾斜的斜坡上,“乌江期”地貌发育形成的峰丛峡谷、峰丛洼地中,内外自然营力作用是石漠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河流溯源侵蚀尚未进入的分水岭上,残丘溶原、峰林盆地中,为岩溶生态良好区,但因不合理的人文开发诱发石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