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代到今天,我国人口从六千万增至十亿,人均占有耕地从近十亩减少到一亩半,人均粮食从一千三百多斤降为六百四十多斤。 公元前二二一年,我国至少有二千万人口,亩产一百三十多斤,到西汉元始二年,我国有五千九百五十九万人,耕地约五亿七千七百万亩,人均占耕地九点六八亩,亩产  相似文献   

2.
陕西省礼泉县烽火公社烽火大队,是全省农业战线上的一个先进典型。全大队有260户,1,371人,597个劳力,1,960亩耕地。该队位于关中腹地,濒临泾河,有川有原有坡。主产粮棉,多种经营比较发达,集体家底雄厚。1978年由于改善经营管理,特别是实行专业承包联产计酬生产责任制,1979年粮食总产达139万斤,亩产1,425斤,棉花亩产130斤,总收入398,900元,比上年增长25%,人均分配收入163元,人均口粮574斤。1980年虽然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粮棉减产,但总收入仍相当于1979年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一、发展水稻生产的意义1949年全省共种水稻167.4万亩,亩产123公斤,总产20.5万吨,基本是自给性生产。1987年全省水稻种植面积853.4万亩,比1978年增长1.7倍;亩产232公斤,比1978年增长4%;总产197.6万吨,比1978年增长1.8倍。(一)单位面积产量高,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4.
一 1949~1986年的37年间,我国粮食总产量增加27880万吨,增长2.46倍,每年平均增加750万吨;播种面积增加1460万亩,增长0.9%,每年平均增加39万亩;粮食亩产增加166.5公斤,增长2.43倍,每年平均增加4.5公斤。  相似文献   

5.
天全县地处二郎山区,沟深谷狭,雨水多,日照少,区域差异大,过去粮食生产长期徘徊不前.1974年全县粮食总产7,026万斤,人均645斤,人均分配485斤.1975年以来,连续八年粮食增产,1982年总产达到14,755万斤,比上年增长10.9%,比1974年增长110.3%,年平均增长速度为9.8%;人均1,278斤,人均分配906斤;向国家交售3,519万斤(人均贡献304斤),相当于1949年全县的粮食总产量.这个县粮食连年大幅度增产,除了坚决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个重要因素之外,主要是县、社领导班子依  相似文献   

6.
一、杂交水稻在水稻生产中的作用 四川盆地边缘的涪陵地区10个县,从1977年开始种植杂交水稻,经过7年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1983年种植面积为667,833亩,比1977年增加50.8倍,由占水稻面积的0.41%增加到21.60%;亩产由752斤提高到982斤,增长30.59%;产量由占水稻产量的0.61%上升为36.56%,增长58倍,大大超过了面积增长的速度和所占的比重。1983年杂交水稻比常规水稻多产稻谷3.4亿多斤,增加产值4,695.57万元。全区水稻总产达17.95亿斤,创历史最高记录。  相似文献   

7.
1959年是牡丹江、合江两垦区为建成大豆商品基地的第一年。两垦区的大豆种植面积比1958年扩大了两倍多,种植密度增加了60%到一倍。虽然遭受了晚霜、冰雹、水涝等灾害,平均亩产仍提高了88%。据不完全统计,亩产200斤以上的有106万余亩;亩产300斤以上的  相似文献   

8.
一、发展水稻生产的意义 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在1949年建国时,全省种植面积共167.4万亩,亩产123公斤,总产20.5万吨,基本是自给性生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水稻生产飞跃发展。1987年全省水稻种植面积达到853.4万亩,比1978年增长1.7倍;亩产232公斤,比1978年增长4%;总产197.6万吨,比1978年增长1.8倍。是建国以来水稻生产形势最好的一年。 我省发展水稻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地处盆周山区的荥经县,是近年来经济发展较快的一个县.一九八二年同一九七八年比较,粮食总产增长36.3%,人均生产量达1168斤,人平口粮867斤;农副工总收入增长105.7%,其中,多种经营和工副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由51.9%上升到66%;社员人均纯收入从147元增加到350元,增长138.1%.这个县地域辽阔,资源丰富.265万亩幅员中,有耕地16.8万亩,森林88万亩,荒山草坡130万亩,荥河、经河横贯全境,煤、铁、铅、锌等矿产资源储量大、分布广,具有农林牧副工全面发展的良好条件.但在过去"左"倾错误影响下,受到以粮为纲、  相似文献   

10.
洪湖是大革命时期湘鄂西的革命武装根据地,也是鱼鸭成群、菱藕满湖的鱼米之乡。一提起洪湖,就会使人神往,同时人们更关心今日洪湖的变化。今天洪湖有哪些变化呢?从农业上来讲,有两个最大的变化:一个是围湖扩大了粮食面积,粮食上去了。1978年粮食产量为6.1亿斤,比1949年的0.9亿斤,增长了5.8倍。人平产量已由1949年的300斤,上升到1978年的870斤;另一个则是鱼产量下来了。1949年产鱼1,500万斤,而1978年仅有880万斤,减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周口地区为黄泛区腹心地带。全区辖9县市,两个农场,775.5万农业人口,1,186.4万亩耕地,历来以种植业为主。过去由于“左”的思想影响,加上旱、涝、风、沙等自然灾害频繁,直到1978年,全区粮食平均亩产仅300斤,其中夏粮平均亩产只有290斤,棉花亩产只有40斤,人均吃粮水平375斤。人均分配47.8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较早地实行了农业生产责任制,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合理地调整了作物布局,实行麦棉套种,小麦、棉花面积有所扩大,生产条件也有所改善。1983  相似文献   

12.
一、全世界玉米生产仍处在一个发展高峰期过去三十多年来,世界上玉米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有很多国家可以说是靠发展玉米而振兴了农业、发展了畜牧业、改善了人民生活。1949年,全世界种植玉米的面积是12.5亿亩,到1983年,增加到18.3亿亩;平均亩产,1949年是209斤,1983年达370斤;总产量,1949年是2.796亿斤,1983年是6.752亿斤。其发展速度比水稻、小麦等快得多。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的玉米生产大国,1983年玉米种植面积是3.1亿亩,占当年世界玉米栽培面积的1/6;平均亩  相似文献   

13.
渝水区珠珊镇庄上村委板桥村民小组地处城市郊区,全村82户、315人,耕地面积285亩,其中水田200亩,旱地85亩。1996年早稻亩产700斤,二晚亩产900斤,棉花亩产皮棉200斤,人均收入2200元。该村村办企业有预制板厂5个,锯板厂5个,拉丝厂...  相似文献   

14.
徐振湖 《农村展望》1997,(1):25-25,27
我们方正县自1981年引进日本水稻寒地旱育稀植技术、实施水稻生产第一次革命以来,水稻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农村经济有了大幅度增长,农民的富裕程度有较大提高。到1996年,全县水稻面积已由1981年的4.9万亩扩大到32万亩,增长了6.7倍;水稻平均亩产量由386斤提高到了1000斤,增长了2.03倍;人均水稻纯收入1300元,占农村人均收入的56.4%,水稻在整个粮食作物中所处的地位是:60%的面积,80%的产量,90%的产值。作为水稻旱育稀植技术的发源地,方正水稻已走向全国。现在全县有201名水稻技术员和技术农民遍布全国指导种稻和承包种稻,累计指导面积1亿亩。方正水稻生产如何在现在的基础上再登新台阶,如何进一步扩大影响,我们将瞄准更高的目标。我们要再用3年时间,建成水稻生产强县。到本世纪末,全县水稻面积要达到40万亩,其中绿色食品和无公害稻面积要达到40万亩,其中绿色食品和无公害稻米占80%以上,平均亩产超千斤,水稻总产量达到4亿斤,商品量达到3亿斤,水稻收入达5亿元,加工增值1.6亿元以上。从而完成稻生产的第二次革命,为推进全国水稻生产再做新贡献。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盐城地区从1970年到1981年的11年间,农业生产有较快的发展。粮食总产每年递增4.1%,由34.12亿斤上升到53.22亿斤;粮食亩产从637斤上升到1,067斤。棉花总产每年递增8%,由168.48万担上升到394.41万担;亩产由66斤上升到145斤。多种经营也发展得较快,其中生猪存栏量每年递增2.3%,由204.08万头增加到261.64万头。  相似文献   

16.
于雷 《农村展望》1991,(2):40-41
通河县农村自1983年承包以来,农村经济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全县农村合作经济粮豆总产量由1982年7,436万斤增到1989年24,466万斤,增长2.4倍;卖粮由1982年842万斤增到1989年14,745万斤,增长16.5倍,年递增50.5%,商品率占57.9%。全县农村合作经济可分配总收入由1982年1,562万元增到1989年11,318万元,增长了6.2倍,年递增32.7%;人均分配收入由1982年40.6元增到1989的660.1元,增长15.3倍,年递增49%。农民的居住条件和文化生活正不断改善,农民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根本变化。  相似文献   

17.
山西省右玉县地处塞外高原,全县土地总面积294万亩,人口9万人。解放初期全县森林覆盖率仅为0.3%,水土流失严重,农业产量很低。解放以来全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年年种草种树,到1983年已造林143万亩,人均16亩,已种草11万亩,人均1.3亩,使覆盖率达到48%以上。从而促使自然条件大大改观。昔日黄沙蔽日的不毛之地的右玉县,如今已经变成塞上绿洲。1983年,全县人均产粮超过1,000斤,农业总产值达到4,960万元,总收入3,279万元,人均收入276元,分别比1980年增长1倍,1.2倍和3.9倍。三年实现了农业总产值翻一番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一) 温州市解放后32年来农业的发展与全国一样,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在党的领导下,由于正确政策的指导和因地制宜推广连作稻、改高秆为矮秆、扩大绿肥面积、推广早籼抗病高产良种以及大面积推广杂交稻等技术措施,使全市的粮食生产大幅度增长,平均亩产从1949年的358斤提高到1981年的1,234斤,提高3.44倍,总产增加20亿斤,比1949年提高3倍。  相似文献   

19.
安徽省植棉历史悠久,是全国重要植棉省份之一,现棉田面积居全国第六位。1981年,全省棉田面积493.6万亩,亩产63斤,分别比1949年增加1倍和3.6倍。总产312.8万担,相当于1949年的9倍,但尚未恢复到1974年历史最高水平,与毗邻的山东、江苏、河南等省相比,差距更大。1981年与1976年相比,山东省棉花总产量增长326%,江苏增长37%,河南增长66%,而安徽只增长9%。此外,安徽省1974年棉花调出多于调入,原棉足够本省纺织工业及民用需要。1975年以后,原棉调出数量逐年减少,1981年调入24万担,而调出只有11万担。形成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棉田布局不合理,没有充分发挥棉花生产的地区优势。因此,认真研究全省棉花生产的合理布局,探讨调整全省棉田布局方案,择优而行,对加快全省棉花生产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天津市杨柳青农场1954年开始经营蔬菜,几年来的生产过程,就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粗菜到细菜,从赔钱到盈利的发展过程,在经营种类方面不断的增加,栽培形式也逐年改进。1958年蔬菜栽培面积1,218亩,栽培蔬菜60余种,蔬菜总产量10,669,911斤,其中温室、阳畦细菜占100余万斤,蔬菜总产重比1957年增长了398,000斤,阳畦、温室细菜增长了10倍,同时还创造了阳畦黄瓜每小畦产重180斤,折合亩产14,400斤;早洋白菜亩产11,000斤;韭菜丰产田亩产2,700斤的新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