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单位根检验下实际汇率通常的非平稳性与购买力平价相矛盾,然而考虑到国际套利交易成本,实际汇率可能遵循某种非线性均值回复行为。本文对近年来国际上对实际汇率的非线性均值回复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选取带有约束的ESTAR模型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非线性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对其均值回复速度进行了估计,并给出了购买力平价下的均衡汇率。结果支持了人民币与美元的购买力平价关系。  相似文献   

2.
张卫平 《经济学》2007,6(4):1277-1296
单位根检验下实际汇率通常的非平稳性与购买力平价相矛盾,然而考虑到国际套利交易成本,实际汇率可能遵循某种非线性均值回复行为。本文对近年来国际上对实际汇率的非线性均值回复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选取带有约束的ESTAR模型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非线性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对其均值回复速度进行了估计,并给出了购买力平价下的均衡汇率。结果支持了人民币与美元的购买力平价关系。  相似文献   

3.
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实证分析——基于1994-2001年数据的判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购买力平价理论为基础,以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的1994年为基期,计算分析了人民币汇率的实际走势。研究表明,人民币有效汇率、人民币对美元的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自1994年以来总体上呈升值态势,但实际汇率升值幅度远大于名义汇率;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变动方向相反,实际汇率呈贬值趋势,体现出国内外价格水平对汇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张衔 《财经研究》2001,27(6):48-52
本文探讨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际经济学文献,特别是有关人民币汇率问题的的期文献中流行的汇率分析工具一定实际汇率的含义,本文证明,由于实际汇率存在着由名义汇率造成的扭曲,因而不仅不是一个比相对购买力平价更有效的汇率分析工具,而且会导致决策风险,事实上,实际汇率的作用仅在于检验某一名义汇率是否相对购买力平价汇率,对汇率进行调整的依据只能是对购买力平价,本文同时证明,在东南亚金融危期间我国人民币的确没有对外贬值的必要。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1995年1月—2011年12月月度实际汇率数据使用门限自回归检验模型检验了人民币对主要贸易伙伴国家或地区货币是否满足长期购买力平价理论。实证结果表明人民币兑港元、人民币兑韩元、人民币兑英镑、人民币兑美元、人民币兑新台币和人民币兑卢布不存在向其均值回复的趋势,不满足长期购买力平价理论;人民币兑新加坡元和人民币兑日元满足长期购买力平价理论,实际汇率分别存在向其均值非线性和线性的回复趋势。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汇率决定理论认为,一国货币汇率的衡水平是由购买力平价、利率平价和货币相对供求等决定的。大多数实证研究表明,这些均衡汇率理论只是强调单一因素,同现实相距甚远。本文构建了多因素国际竞争力平价模型,认为均衡实际汇率随着国际竞争力的相对变化而变化,国际竞争力相对提高,该国货币升值,反之则反之。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从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多因素中构造国际竞争力这个指标,实证研究表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国际竞争力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然后再基于这个协整关系式计算人民币的均衡实际有效汇率,并据以判断人民币汇率偏离均衡水平的程度。  相似文献   

7.
评人民币汇率调整的理论依据——兼评实际汇率分析法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1997年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以来,不少文章探讨人民币是否应当贬值。一些文章不约而同地用实际汇率的高估或低估作为人民币汇率应不应当贬值的理论和实证依据,如《经济研究》1999年第1期陈学彬文章,1997年第10期俞乔文章(以下简称陈文、俞文)。仔细阅读这些文章,觉得许多基本概念和理论都给搞错和歪曲了。本文拟从下面几方面给予澄清:(一)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的含义及相互关系。(二)是否存在实际汇率高估或低估、实际汇率分析的作用。(三)人民币汇率调整的主要依据。一、购买力平价理论用于解释名义汇率而非实际汇率陈文称:“确定实际汇率水平…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民银行于近日宣布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2%.在这一背景下,本文简要回顾了购买力平价理论(PPP),并总结了国际上对中国购买力的测算方法,同时针对人民币汇率与我国PPP之间的较大差异,提出产生偏差的具体原因.最后得出结论:必须结合我国自身的改革进程和现实经济的运行特点来分析购买力平价,才能确定人民币汇率的合理水平.  相似文献   

9.
购买力平价理论对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适用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人民币升值的外在压力中,有一种理由认为人民币汇率已大幅偏离了购买力平价。但是偏离购买力平价的汇率需要调整这一命题的真伪取决于购买力平价理论对一国的适用性,这种适用性的常用检验方法有两种:实际汇率的平稳性检验和名义汇率与国内外价格水平的协整检验,虽然分析结论认为前者的严谨性优于后者,但这两种方法均不支持购买力平价对于人民币汇率的适用性。原因除了购买力平价自身的局限外,更重要的在于中国的汇率-价格传导机制不够通畅。既然购买力平价在中国并不完全成立,那么人民币汇率对购买力平价的偏离就不能构成人民币升值的理由。  相似文献   

10.
购买力平价理论(PPP理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具有影响力的汇率理论之一,随着近年来人民币表现出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的发展趋势,人民币价值之谜及购买力平价理论在中国是否使用等问题日益受到了关注。文章透过购买力平价的三变量模型,运用Johansen极大似然法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购买力平价三变量模型对人民币汇率是成立的,且国内近年来高通胀与美国的低通胀是造成人民币持续升值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人民币自然均衡实际汇率:1978—2004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均衡汇率是判断汇率水平是否失调及汇率政策是否需要调整的主要客观依据。长期自然均衡实际汇率是基本经济因素决定的、保证经济内外均衡和充分就业的实际汇率水平。本文根据自然均衡汇率理论和中国宏观经济特点,提出估计人民币自然均衡实际汇率的结构方程,采用1978—2004年的年度数据,利用全息极大似然法进行系统估计,得出人民币中、长期自然均衡实际汇率,测算出人民币实际汇率失调程度。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近几年人民币存在一定程度低估,但汇率失调程度趋向收敛。目前人民币升值压力主要来自金融经济层面。应整合中央银行和外汇管理部门职能,协同利用宏观经济政策,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2.
人民币汇率变动机制与境外资本流入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雅静  张庆君 《现代财经》2007,27(12):23-25
在开放经济中,汇率是连接各国经济的重要纽带,成为影响国际资本流动的重要因素。人民币汇率问题一直是国际关注的热点,人民币汇率变动将直接影响人民币和外汇资产未来收益率之差,因而对境外资本流入产生很大影响。在现行人民币升值压力下,人民币汇率变动与境外资本流入的关系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究了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的政治经济学。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首先必须要服务于中国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其次,这种模式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不平衡,但不需要通过汇率来逆向调节或大幅度校正这种不平衡,削弱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再次,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要有助于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要坚持自我,不搞亚元。对于“汇率操纵”之类的非议,理性对待。未来人民币要继续加大防御性汇率政策的力度,防止汇率出现大幅度的波动。  相似文献   

14.
汇率调整对中国就业的影响--基于理论与经验的研究   总被引:50,自引:1,他引:50  
万解秋  徐涛 《经济研究》2004,39(2):39-46
汇率变动影响出口产品的价格 ,改变出口企业的投资决策 ,从而使出口企业的生产规模发生变化 ,劳动力需求也受到影响。当出口在一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时 ,汇率的调整就会影响就业。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方法 ,分析人民币汇率调整对就业的实际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人民币升值将抑制就业的增长 ,并加重就业负担。因此 ,目前人民币汇率不宜大幅上升 ,但有必要对外汇管理和外贸体制进行适时的调整 ,以适应日益开放的竞争性市场体系  相似文献   

15.
翟淑萍  王岩 《现代财经》2007,27(7):49-53
目前浮动汇率制度转换的相关理论和实证分析相对匮乏.通过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样本国家的汇率制度转换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人民币汇率制度从固定盯住汇率制度退出的渐进性转换路径问题,可得出人民币汇率制度退出固定盯住汇率制度应先转向中间汇率制度的研究结论,从而为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转换政策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16.
Existing studies generally reject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 on data sets from countries that have been affected by large real shocks, including Norway. However, we offer strong evidence of PPP between Norway and its trading partners during the post-Bretton Woods period, in which the Norwegian economy has experienced numerous real shocks such as discoveries of large petroleum reserves and oil price shocks. In particular, the behavior of the Norwegian real and nominal exchange rates appears remarkably consistent with the PPP theory. Moreover, convergence towards PPP is relatively rapid; the half-life of a deviation from parity is just about 1.5 years. We show that such deviations are primarily eliminated by adjustments in the nominal exchange rate and we offer some explanations for the relatively rapid convergence towards PPP.  相似文献   

17.
从美国债务上限调整的议案及美国信贷主权评级的下调,可见现行由美元和欧元所组成的二元国际货币体系并不稳定。为测度出人民币的引入能否增加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性,本文先建立面板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一国货币国际化的基础条件因素,并在模型的基础上,测度出人民币在可自由兑换后将成为一个能与欧元相互抗衡的国际货币。通过方差比较,本文论证了由美元、欧元和人民币三种货币所组成的外汇储备组合较二元体系下的稳定,说明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改革现行的二元体系,使国际货币体系发展成为更稳定的三元体系,从而促进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Book Reviews     
Abstract

This paper argues that exchange rate models rooted in the 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 and balanced trade are fundamentally mis-specified, as evidenced by the disjuncture between: (1) the empirical evidence, which largely refutes PPP; and (2) the empirical result that ‘real’ productivity shocks are associated with observed secular trends in exchange rates. In the former case we have a theory without convincing evidence, and in the latter case we have empirical evidence in want of a consistent theory. If looked 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cost of production’ theory of prices, such empirical results might not be so theoretically anomalous. So-called ‘real’ variables (especially productivity and unit labor costs), let in through the side door as ‘shocks’ to PPP equilibrium, may in fact be part and parcel of the formation of prices of production on an international scale through capitalist competition. The primary conclusion is that the empirical evidence supports a cost of production theory of the terms of trade and the real exchange rate. The empirical evidence in support of the Balassa–Samuelson model of the exchange rate is re-interpreted in this light. In this interpretation, parity holds only in terms of rates of return on investment which, in the classical tradition, are presumed to equalize across industries internationally.  相似文献   

19.
吴丹 《经济研究导刊》2009,(35):182-183,190
以汇率和经济增长作为国际短期资本影响国际贸易的中间变量,采用Eviews6.0,从总体上考察国际资本流入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从模型得出,随着FDI的增加,我国的出口额会增加,进口额会减少,而短期内FDI的增加对我国的进出口都起着促进作用;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贬值无论在长期和短期都对出口起着促进作用,对进口起着抑制作用。因此,在国际资本大量流入的情况下,只有积极吸引FDI,有效防范短期资本大幅度波动,才能保持贸易收支的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一个三部门(两个贸易部门、一个非贸易部门)的静态一般均衡模型,分别在名义工资黏性与实际工资黏性条件下分析货币供给冲击对贸易大国之间结算货币选择造成的影响。结论认为,出口商品结构、国内市场销售厂商占本国市场份额与同部门出口商占进口国市场份额的比值(市场份额比率)以及由汇率波动所引起的两国货币交易成本差额的变化对贸易大国之间结算货币选择策略具有决定性作用。为进一步推动人民币贸易结算的发展,中国与美国、欧盟和日本的进口交易可在产业内贸易模式下选取价格替代弹性较大、市场份额比率较高的产品作为推动人民币贸易结算的重点目标,同时应尽快提升人民币的可兑换性和流通能力,并尽量保持币值稳定以降低人民币对其他主要国际货币的交易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