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字     
《致富之友》2011,(4):26-26
NO.1据Artprice报道,中国现在在艺术品拍卖收入方面排名第一,从2007年的第三位(此前排名第三的是法国)到2010年超越1950年代以来的艺术市场大国——英国和美国,跃升为No.1。  相似文献   

2.
金融危机过后,资金流动性的持续强势引来的投机资本向艺术市场转移,让整个艺术市场分外热闹。时至7月,2011年中国艺术品市场春季拍卖已经基本结束。这个春天依旧是"天价艺术品"、"创纪录"等词眼时不时抢占各大媒体显眼位置的季节。  相似文献   

3.
《2007年度的拍卖市场调查报告》是AAC2007艺术中国评选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AAC2007艺术中国评选活动由雅昌艺术网发起并承办,凭借其独家的艺术品拍卖量化数据,综合媒体传播和学术评定,以全面、科学、客观的评估体系进行一年一度的评选和发布活动。记录中国艺术品界进步与发展的脚印,为行业发展树立参照体系,促进和推动中国艺术的发展。艺术中国以其独创性、公正性、公信力奠定了业界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艺术犯罪     
《艺术与投资》第1期的专文,"金融危机下艺术品市场的投机买卖调查",非常及时梳理了当下艺术品市场既特殊又普遍的现象。作者Isabelle de Wavrin对"投机"的解释是:"艺术品市场投机行为的增长是根据时局下的经济形势、利率、市场流动资金的充裕度、金融业者对证卷交易的失望而转战艺术品市场等因素取决的,"就这点而言,对国内艺术市场出现的问题同样一针见血。比如约十年中艺术品价格的疯狂上涨现象。  相似文献   

5.
市场油画板块中表现最活跃三类纵然仇英的《赤壁图》拍出7952万元成为了2007年绘画市场的冠军,蔡国强的火药爆炸装置也以7350.5万元出人意料地摘得现当代艺术的桂冠。并且中国艺术品投资市场中,传统书画、瓷器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但其面临市场饱和、赝品充斥等难以治愈的顽疾,  相似文献   

6.
《艺术与投资》:作为解放后国内整个艺术品市场特别是上海艺术品市场发展的重要见证人,请您简略谈一下艺术市场的发展过程和主要波动阶段。蔡国声:解放以后中国艺术品市场几经波折。上海以前确实是中国收藏的中心,无论是古代书画、  相似文献   

7.
《致富之友》2010,(8):90-90
艺术广东展览时间:2010年10月10日(星期日)至10月13日(星期三)展览地点:广州·锦汉展览中心2008年底,全球金融危机爆发,随之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崩盘,整个艺术品市场突然陷入了一片沉寂之中。而2009年秋拍,伴随中国古代书画进入"亿元时代",中国艺术品市场逐渐复苏。2010年春拍,中国几大拍卖行成交额屡创新高,中国近现代书画单件拍卖品也突破亿元大关,古代书画更是拍出4.3亿元天价,有力证明中国的艺术市场复苏并稳步发展,艺术市场形成不可抵挡的上扬趋势。  相似文献   

8.
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艺术市场深受这场危机的消极影响开始了全球性的深度调整。无论是居于全球艺术品拍卖中心的纽约、伦敦、香港,还是在新兴市场中居于"领头羊"的中国,艺术市场的交易均产生了较大幅度的波动。进入2009年,全球艺术市场这种向下调整的趋势丝毫没有"反弹"的迹象,因此很多专家都对艺术市场的后市发展比较悲观,他们认为这场金融危机对艺术市场的影响至少要持续一到两年。但由于中国经济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经受住了考验,相比较其它发达国家,中国所受这轮金融危机的影响也相对较小。因此,随着中国宏观经济基本面在下半年的转好,顺利实现GDP的"保8"。因此,艺术市场也在秋季出现复苏的迹象,就像中国的经济一样,中国的艺术品拍卖市场在2009年全球艺术市场均表现低迷的时候堪称率先进入一个复苏的周期。2009,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也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行情特征。  相似文献   

9.
子非 《致富之友》2009,(3):72-77
金融危机对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影响在2008年显而易见,但在艺术品拍卖市场有一个现象令人关注,即在所有拍卖的艺术板块中,中国  相似文献   

10.
看点     
私人博物馆将改变艺术生态长久以来,藏家和博物馆以及艺术市场的关系一直是艺术生态的重要的一部分。藏家在艺术市场上购得艺术品,经过时间的沉淀再把藏品捐赠给博物馆,这种游戏规则保证了艺术品从私人领域走向公共空间,从商业市场走向学术系统的延续性,艺术品也最终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在博物馆中成为朝  相似文献   

11.
装置的政治     
今天,我们时常把艺术等同于艺术市场,把艺术作品首先定义为一种日用品。艺术在艺术市场的语境中起作用,每一件艺术品都是一种日用品,我们对此已经毫无疑义。然而,艺术仍旧还是呈现给那些没有意愿成为艺术品藏家的人们,事实上这些人仍然是艺术人群中的大多数。具有代表性的展览的观众很少把展出的艺术品视为日用品。与此同时,大量大规模的群展如双/三年展,文献展,博览会等正在不断增加。无论这些展览投入了多么  相似文献   

12.
艺术银行投资艺术品可富过三代2007年,全球艺术市场预计有300亿资金在流动,苏富比和佳士得拍卖只占10%左右,不过25亿美元。多数艺术交流都在向银行、保险公司、艺术经纪人公司中私下运作了。成亿的交易在拍卖行以外完成。曾为当代艺术大师苏比拉克(Subirachs)作鉴定的西班牙专家在其与艺术银行一起,投资国际艺术的开场白中如是说。正是因为鉴定体系的完善,银行、保险公司将艺术品作为资产认可,可以在银行交易,可以抵  相似文献   

13.
2007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史上关键的年份。合资形式的艺术品拍卖行自建国时期的中断,随着阳光艾德拍卖公司的成立,又续上前缘。目前,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外资拍卖行还不能直接在中国内地开展艺术品拍卖业务,中外合资的艺术品拍卖公司也十分罕见。因此,阳光艾德的成立,被称为中国内地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标志性事件。  相似文献   

14.
尽管2008年9月份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冲击余威尚存。但艺术品市场的复苏却是有目共睹。从2010年1月就频频传来的艺术品高价成交的消息。ARTPRICE的艺术市场信心指数也明显回升。  相似文献   

15.
曾经有位日本记者回忆称,在日本提起苏富比和佳士得两家拍卖行,人们会津津乐道--它们让日本人在短短几天之内"吞下数百亿美元的艺术炸弹,将当时的泡沫经济推向了美丽的爆点"。1987年到1990间,日本人一共从西方进口了138亿美元的艺术品,一举占领了30%的世界艺术品市场。时隔20余年,亚洲的艺术市场逐渐火爆起来,而此次引发热潮的主动力不再是处于经济发展"中年期"的日本,而是处于成长期的中国的。近年来,日本艺术界与中国艺术市场的关系愈加紧密,从去年村上隆到中国内陆几大美院宣讲,到中国拍卖热影响日本拍卖市场,再到日本画廊主以中国为平台推介日本的新锐艺术家等,中日在艺术市场上的互动渐渐渗透入日本的艺术界,亚洲甚至被日本媒体形容为全球艺术的"震源地"。随之而来的就是日媒的追问:近十年来艺术的市场何时开始火爆起来的?最近的市场倾向是什么?中国市场的态势如可?中国市场会成为救世主?《美术手帖》2012年1月刊以"全球艺术市场"为题,直面"Art Tactic"主编Anders Petteson,在一问一答中显示日媒的对艺术市场的嗅触与冷静。  相似文献   

16.
2007年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是红光普照,形势大好。虽然年度最高成交价9790万元的元青花龙纹四系扁瓶,比不上2006年蒡首16039.92万元的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单从中国艺术品成交价排行榜上看,获得冠军和亚军的都是瓷器,共有4件瓷器进入前十位。中国艺术品的大半江山依旧偎依在中国瓷的璀璨光辉下。  相似文献   

17.
这次春拍"亿元时代"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主要是受到来自三个方面不同参与者的合力推动。首先是以艺术品流通与经纪为生的行家们,他们依然是这个市场的中坚力量,加起来可以买走整个市场上将近一半的艺术拍品。由于行家这个群体对市场的了解相对深入,他们的积极参与是对市场具有信心的最直接体现。其次,是那些已经充分领略到艺术收藏的巨大乐趣和艺术投资的巨大回报的"老"藏家们,他们的持久热情在不断推高艺术品拍卖价格,并一手促成了"亿元拍品"的诞生。  相似文献   

18.
如果想要给2011年国内艺术市场发展找到一个矢键词的话,我觉得不会是"第一"。据法国Artprice网站1月5号公布的数据统计,2011年咱中国占据了全球艺术市场纯美术品拍卖成交额39%的市场份额,继2010年成为全球第一大纯美术品拍卖市场之后蝉联这份殊荣。我大胆预测,按照国内艺术品市场近年惊人的增  相似文献   

19.
尼古拉斯·弗雷斯特,澳大利亚资深艺术市场分析专家、艺术批评家、艺术媒体记者,2007年起创立了艺术投资领域现已十分著名的艺术市场博客www.artmarketblog.com,并为Antiques and Collectibles,Pleasure andProfit等多家国际艺术媒体撰写专栏。  相似文献   

20.
《致富之友》2010,(3):21-23
海科志镐是一家专业的艺术品教育咨询机构,聚集了古董文物艺术品行业的诸多知名专家,为艺术爱好者打开一扇通往艺术殿堂的大门.导语:2009年的中国艺术品市场特别是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绝对是精彩纷呈而又承前启后的。从年初的法国佳士得公开拍卖圆明园鼠首和兔首开始,到年末几场秋拍中的"亿元"艺术品诞生,09年注定是中国古董收藏界最黄金,谈资最丰富的一年。由此引发的关于收藏认识与收藏观念的探讨,也成为2010年新年伊始的关注话题。本文将从去年这两个热点话题着手,探讨收藏事件背后存在的认识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