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近几个世纪,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资源与环境遭到过度的开采与破坏。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对传统发展观念开始反思,到90年代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越来越受到重视。保护环境,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相似文献   

2.
以科学发展观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确立和落实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及作用机理 ,摒弃唯经济效益观 ,树立全面效益观 ;变革“经济人”假设 ,确立“生态人”观念 ;建立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灵敏协调的自组织系统 ;走出“GDP”崇拜 ,树立新的政绩观 ,以科学的发展观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西部大开发 ,如何面对新的时代特征 ,实现开发目标与经济腾飞问题 ,作了点探讨与论述。认为西部大开发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必须实现开发观念、战略观念、开放观念、财力来源观念、产业结构观念、发展方式观念等六大观念的转变。同时 ,必须重视教育、重视人才这一战略资源的开发 ;必须重视生态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保护 ,走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当今社会,全球性的资源和环境危机,其实质不是单纯的经济和技术问题,也是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问题。要全面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危机,就必须进行一场深刻的思想变革,创建以保护地球和人类可持续发展为标志的环境论理和生态文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长期快速、稳定,持续的发展,使我们国家在社会、经济地位日益提高的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改善。然而,与此同时,我们国家仍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生态环境脆弱的发展中国家。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转变,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靠资金的高投入和资源的高消耗来实现。导致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现象日益严重。为此,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和谐社会已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和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5.
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注意对环境的保护,因此低碳经济的理念被树立起来,并开始运用到我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农村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将低碳经济的观念运用到农村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中,能够获得更好的效果。因此,本文通过简要介绍目前农村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及问题,进而提出了低碳经济背景下,促进农村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6.
本文全面透视了广东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其问题,从历史与文化、资源与环境、经济与社会、制度与体制以及认识与观念五个方面,分析了制约广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广东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7.
以生态旅游观重建四川地震灾区旅游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12汶川大地震给四川主要旅游区造成了重大破坏,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资源都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脆弱,在倡导以旅游业为先导恢复重建灾区经济时,要以生态旅游观念进行开发,确保游客、环境与文化良性互动,积极保护珍贵的自然和人文资源.  相似文献   

8.
基于循环经济模式的企业管理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之间矛盾的加剧以及生态科学的迅速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循环经济将传统的“资源-产品-废物”的线性发展模式转变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促进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相互和谐和资源的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9.
西南民族地区特色经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政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进年来,西部地区为了消除弱势,缩小差距纷纷制定了各种赶超战略,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来换取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但实践证明这种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生态的破坏和浪费.在区域可持续发展思想不断深入的大趋势下,西南民族地区必须走一条能使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得以协调持续发展的道路.本文通过对特色经济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认识,在分析西南民族地区特色经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及其问题的基础上就特色经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之间如何良性互动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循环经济思想始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20世纪七八十年代.循环经济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纷纷涉足循环经济理论研究和实践。传统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的经济增长模式使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我国资源的循环利用、环境的循环净化。有助于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有助于我国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有助于推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1.
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泽民 《生产力研究》1998,(6):71-74,77
可持续发展是80年代随着对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广泛讨论而提出的一个新观念,这个观念自诞生以来,已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并逐步渗透到社会经济各个领域,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一词最初出现在80年代中期一些发达国家的文章和文件中。1987年挪...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发展观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工化经济迅速增长,出现了世界性环境恶化、人口膨胀等危机之后,们经过反省和探索,于80年代左开始探讨并确立的人类发展的一新思路、新理论。从系统科学的角来看,可持续的发展就是资源、环、经济、人、社会五大子系统相互调、共同进步的发展。系统的、完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包含三方面含:在人与资源方面,保持资源永续用;在人与环境方面,建立生态文;在经济与社会方面,提高生活质。这三方面互为条件,相互影响,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实现省区外经贸事业的…  相似文献   

13.
我国企业发展绿色营销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90年代以来,风糜全球的绿色革命为企业带来了勃勃生机。树立绿色营销观念,开发绿色产品,开拓绿色市场,已成为21世纪企业营销发展的新趋势,这也同样给我国的企业创造了新的机遇。中国的社会经济特征和资源环境约束表明,如果不加快实施企业绿色营销战略,经济增长就难以维持,也难以为后代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条件。而绿色营销是市场营销出现以来最具生命力、最具市场潜力的营销方法。  相似文献   

14.
始于20世纪90年代,出于资源短缺、垃圾填埋场地的限制,以及消费者日益高涨的环境保护要求,各国政府纷纷制订废弃物处理法规以及产品回收处理政策,企业经营观念随之发生重大改变,逐渐以循环使用资源的观念代替"一次使用资源"的观念.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两个重大经济发展战略: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我们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为此,应改变常规的效益观念,树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即综合效益的新观念。作为经济活动的微观单位——企业,应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循环经济思想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循环经济模式,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选模式。对于循环经济思想,理论界普遍认为是美国经济学家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实际上,马克思提出这一思想要比美国经济学家早半个多世纪。马克思的经济思想,对我们正确处理人类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经济开发即针对一定的开发主体或开发空间,在一切可以利用的范围内对经济、技术、文化、社会和自然等各种资源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的前提下,实现区域经济的高效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经济开发,并在全球范围利用资源、寻找空间。尤以日本20世纪60年代之后对经济资源长达30年的持续开发,在二战  相似文献   

18.
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必然带来资源、环境、生态和人类生存与经济增长的日益尖锐的矛盾,于是,理智的时代引入了循环经济的模式,那就是从现在开始,就必须保护环境,适度索取,发展清洁生产和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是十分必要的,这就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观念.  相似文献   

19.
当今社会,全球性的资源和环境危机,其实质不是单纯的经济和技术问题,也是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问题。我国仍是一个资源相对贫乏,生态环境脆弱的发展中国家,旧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现象日益严重。为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当务之急,循环经济在可持续发展的每一个方面,都表现出其积极特殊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20.
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伟大成就。但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资源不足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出现了一系列影响人类生活和日益突现的环境问题。传统发展观单纯的追求经济效率的最大化,而很少考虑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的问题,其结果是人民福利水平下降,经济发展难以继续维持。面对经济发展中的高消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