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地流转是"三农"研究的核心问题,涉及到土地供求、资源配置、参与主体等多因素的复杂运行过程。本研究引入"人地系统—农地流转"的分析框架,运用利益博弈模型,尝试从生存到发展演化的逻辑思路全景阐释我国农地流转的生成逻辑与运行轨迹,明确农地流转面临人口迁移不完整、土地功能缺失与非正式制度作用的现实困境,分析当前土地资源利用和资产分配过程中的矛盾和缺陷,促进从人地分离、矛盾走向和谐共生的系统变化,以期为深化农村改革提供创造性的治理之道。  相似文献   

2.
农村养老在农村社会发展中发挥着稳定器的作用。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我国农村社会化养老失灵的内在机理分析发现,政府、企业、农村老年人、社会组织、农村社区、家庭子女等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利益诉求和行为导向造成了目前农村社会化养老的现实困境。研究结论表明:只有对各利益相关者进行明确定位,才能克服其相互冲突和博弈状态。在此基础之上,利用协同治理理论使各利益相关者达成利益均衡共识,共同致力于社会化养老的善治之道。  相似文献   

3.
征地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集体和农民作为利益相关者,都面临着地权变化中的各种选择和利益重新分配,而选择权和利益的重新分配却是与农地的初始产权安排紧密相关的。经过长期演化而来的现存土地制度对农村土地做了.复杂的产权安排,事实上造成了征地过程中利益分配中的矛盾和地权交易成本的上升。  相似文献   

4.
国土空间重构能够有效提升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文章在分析苏南地区乡村工业用地的演变特征和乡村工业用地空间重构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基础上,明晰苏南乡村工业用地空间重构存在的困境,理顺其空间重构基本框架与产权融合机制,诠释了产权融合视阈下乡村工业用地空间重构的实施路径。总体看,苏南地区乡村工业发展已进入转型优化期,但产业规模小而散、土地权属杂而混乱、土地产出低而有限。政府投入收益倒挂、土地权属协调困难和破碎土地整合路径不畅等问题仍然存在,严重阻碍了乡村存量工业用地空间重构与价值提升。未来应当引入产权融合治理机制,理顺不同产权结构和主体之间利益博弈,通过归宗整合、用地置换和连片自改等路径实现空间重构,以提升乡村工业空间价值。  相似文献   

5.
基于学科比较的农村地权冲突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了解已有农村地权冲突研究的主要观点、论证逻辑及对策主张,加强对当前农村地权冲突的认识。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研究结果:经济学、法学、政治社会学与人类学分别运用了不同的分析视角、论证逻辑来研究农村地权冲突,这些研究最后得出的观点与结论存在较大差异。研究结论:经济学认为土地产权的清晰界定是减少地权冲突的关键,法学主张通过修订土地产权性质的法律表述、增进法律条文之间的内在衔接来减少地权冲突,政治社会学研究了社会转型期土地利益群体分化、土地规则不确定性等对于地权冲突的影响,人类学则主要关注地权观念紊乱对于农村地权冲突的冲击。总体来看,经济学与法学的研究具有较大的相似性,主要运用了“侵权—反抗”的分析框架;政治社会学与人类学的研究则可以归类为“转型—失范”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是必然的历史过程,但也是漫长的、复杂的利益博弈过程,城市化进程所涉及的农地产权改革、农村户籍改革和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无不体现着这种漫长而复杂的利益博弈.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发现,由于当前土地和户籍制度负载过多,社会保障功能不足,再加上保障失地农民参与、表达和自主选择权利的各项制度安排缺位,导致失地农民权益受损、公共利益边缘化和城市化过程的交易成本升高,城市化进程中的"卷入式"负博弈困境就因此而产生,并且带来失地农民转型和城市进程的双重挑战,对此本文提出了建构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参与、合作、发展、共赢的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有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与传统社会下乡村的封闭治理不同,目前我国的乡村治理更多意义上是一种内外多主体交融的治理。文章在分析各主体参与乡村治理时触发的原生与次生性风险基础上,提出利益博弈是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治理风险形成的天然基点,为平衡各方利益,应坚持多元利益观,构建以党为中心的多元治理风险防范模式,具体而言,就是以党为中心、政府重点参与、村民自治组织为中坚、村民为主体、社会其他力量为辅助的多元治理体系。在乡村治理中乡贤主德治、政府主法治、村民主自治,党委全面领导的协同治理机制,巩固党在基层的领导地位、发掘乡村自身潜力、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归纳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实践中的困境,研究土地整治项目协同治理的理论框架和典型案例,为土地整治提供理论指引和案例参考。研究方法:田野调查、访谈、问卷调查、演绎归纳法。研究结果:(1)土地整治项目实施中存在"管理困境"和"放权忧虑"两个困境,是土地整治项目协同治理分析框架的逻辑起点;(2)土地整治项目协同治理分析框架既包括内部的项目管理,也包括外部的项目治理,并且是项目管理与项目治理的内外有机系统;(3)案例研究表明在项目管理与项目治理两者协同作用下,土地整治项目能够有效实施和运作。研究结论:(1)土地整治项目协同治理的理论框架是对土地整治项目管理中的困境有效回应;(2)理论框架与案例研究表明土地整治项目协同治理能有效提高项目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9.
目前,国家针对乡村治理制定了相关的政策,但是政策的具体实施却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影响了乡村治理的改进,不利于整个乡村的发展。主要原因在于乡村治理中各个利益主体为了各自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的博弈策略选择,忽视了乡村整体利益的最大化。本文从经济学博弈论的角度分析了对乡村治理具有最重要影响的利益主体——村民内部之间利益主体的博弈。以经典的"智猪博弈"为模型分析精英村民和普通村民的博弈选择,分析二者为了追求各自利益的最大化而展开博弈策略选择的结果,从共同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提出了解决方法,使之达到博弈均衡。  相似文献   

10.
田园综合体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提出的创新举措,国家已将其列入中央一号文件。从田园综合体内涵出发,论文分析了各个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明确共生冲突的表现形式,从而构建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田园综合体核心利益相关者共生机制,以促进田园综合体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基于西方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设,运用演化博弈理论模型,本文阐述了"新乡贤"在现代乡村治理中的意义与作用,通过构建乡村治理中的乡镇政府、村"两委"和乡贤理事会为博弈双方的演化博弈模型,探讨双方在乡村社会外生权威缺乏,内生权威式微的治理局面下,采取的策略及稳定性问题。本文借助仿真工具,将博弈参与者的动态演化过程,以及参数调整对于双方策略选择的影响过程进行展示。通过研究发现博弈双方的策略稳定性与双方合作的协同收益、收益分配比例在一定范围内正相关,与双方的投入成本成反比,存在使双方合作策略处于长期稳定性的合理利益分配组合。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从加强博弈双方合作和乡贤理事会对乡村治理的深度科学参与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基于空间治理视域,系统检视乡村地区空间规划实践困境,厘清新时期规划转型逻辑与理性、效率、公平协同的治理思路,进而提出乡村地区国土空间详细规划的策略构想,为丰富国土空间管控底层逻辑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乡村地区国土空间详细规划服务于新时期空间治理需求,是重塑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时代要求,也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2)多规并行背景下乡村地区各类规划存在治理逻辑混沌、规划与实践脱节等问题,不利于乡村空间的全域全要素统筹;(3)“多规合一”要求下,乡村地区国土空间详细规划在角色定位、价值目标、规划思路和管控视域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需要促进空间治理理性化、资源配置高效化与主体权益公平化。研究结论:乡村地区国土空间详细规划应注重实现规划理性与实践理性的互动融合、全域综合管控与单元精细化治理相结合、完善多规合一与双向结合的规划传导体系、实现规划体系与土地产权关系相衔接、构建多元主体公平参与机制,助力乡村空间精细化治理和乡村格局优化重构。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G村为例,结合乡村现实场域,从利益相关者视角,分析了包括县级政府、乡镇政府、村干部、村民等在内的利益相关者在贫困治理中的多重摩擦和调适。研究表明,第一,在精准扶贫的基层实践中,县、乡之间存在着财权管理者与事权承担者的摩擦,县、村之间表现出资源分配者与资源竞取者的摩擦,政府与村民之间有着政策制定者与政策接受者的摩擦,同时作为政府代理人与村庄当家人的村干部则需协调双重行动逻辑。第二,为推进贫困治理工作,这些主要利益相关者运用各自的策略在部分摩擦方面实现了调适:在贫困治理政策宣传中,通过基层政府正式传达与村干部非正式沟通的结合,实现了政策动员;在贫困治理政策落实中,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村干部通过"跑项目"与整合使用项目资金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压力型体制"下通过"灵活变通"来推动产业扶贫实践;在扶贫检查中,自查中的"合谋"与抽查中的数字化评估削减了相关利益主体间的摩擦。因此,在贫困治理实践中,应注重回应各相关利益主体的需要,并构建和完善相关协调机制,从而降低摩擦成本,实现各自调适行动的效率最大化。  相似文献   

14.
文章首先界定了我国近海捕捞业中的三个利益相关者——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捕捞者;其次对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分别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存在委托代理关系,它们的博弈形式是有限次重复博弈,地方政府与捕捞者之间的博弈是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并存在混合战略纳什均衡,而捕捞者之间博弈则类似于"公地悲剧";最后,基于利益协调思想对各个利益相关者分别提出了近海渔业资源保护的相应措施,为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制度的完善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资本下乡”背景下的乡村治理公共性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基层政府推动与资本逐利的双重驱动下,工商资本下乡大规模转入农地。通过对基层政府推动"资本下乡"的背后逻辑和"资本下乡"的运作机制进行分析,本文发现,基层政府、工商资本结成"权力—资本"利益共同体,共同应对土地流转中分散孤立的农户;村级组织成为下乡的工商资本管理分散农户的代理人;基层政府联合下乡的工商资本共同获取涉农项目利益和土地增值利润,其自主利益越来越独立于公众利益,"资本下乡"背景下乡村治理缺乏公共性:治理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违背农民公共利益,治理方式在民主参与方面有待完善,治理资源利用趋向内卷化,治理结果不利于农村发展,这些都导致基层政权的民意基础遭到削弱。为了建构乡村治理公共性,需要从改善基层政府治理机制、完善地方政府治理体制、发展农村社会力量三个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以往社区利益相关者博弈研究的基础上,对乡村旅游社区利益相关者重新进行了界定,并以此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三元演化博弈模型,从动态的视角探讨了不同条件下各均衡点的稳定性以及不同利益主体的策略演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不同的限制条件下各博弈主体策略的演化稳定格局不同;第二,乡村旅游社区利益相关者都是序贯理性的;第三,各利益主体的策略演化趋势受自身对其他博弈主体行动倾向的先验信念的影响;第四,旅游地新居民是否愿意前往一个旅游社区从事商业行为,主要受投资商策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方礼刚 《农业经济》2022,(5):140-141
本文因循“候鸟式”养老背景下乡村旅游养老模式现状——乡村旅游养老模式主要困境——乡村旅游养老模式优化设计的逻辑,从乡村旅游养老的动因和现存乡村旅游养老模式等角度对乡村旅游养老模式现状进行分析,基于乡村旅游养老模式在与传统观念融合、住宿条件、配套设施、精神生活满足、专业服务等方面存在的典型性困境问题,提出了“候鸟式”养老背景下乡村旅游养老模式的优化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18.
共生治理包括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界面与共生模式四大要素,从共生治理的理论框架解释新中国城乡关系70年的演进逻辑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发现,新中国城乡治理主要经历了三次重要转型:1949-1978年的"寄生型"治理、1978-2002年的"偏利共生型"治理、2002-2017年的"非对称互惠共生型"治理、2017年之后城乡"对称互惠共生治理"理念的提出。本质上看,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结构关系折射的是中国社会的整体性变迁,城乡共生型治理遵循的是一种渐进主义的改革方案,反映的是国家政权建设中国家与农民关系的重构,最终目标是为了在对称互惠共生治理中实现城乡社区的空间正义。  相似文献   

19.
地权意识对基层治理的影响成为近年来社会各界讨论的热点。本文以“地权意识与意向性”为分析框架,探索地权意识与基层治理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城郊农民群体形成的是物权观的地权意识。受该地权意识的驱动,城郊农民群体围绕“维权式”争利的目标,衍生出分裂状态的争利社会,并造成村级自治能力弱化。之后,伴随土地开发预期的影响,“挤占式”争利成为农民的意向活动客体,促使争利社会进一步强化以及基层政权悬浮。鉴于此,土地政策调整方向应以治理化为优先,树立现行集体土地和征地制度的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20.
以褐色土地再利用过程中污染企业、地方政府、开发商和社区居民四类主要利益相关者的"理性"策略选择为依据,运用博弈论经典模型对褐色土地再利用冲突进行解析,剖析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冲突形成的现实原因,提出解决冲突的对策措施。即建立褐色土地鉴定识别统一标准、制定污染治理责任认定法律法规、形成褐色土地污染信息管理机制、支持褐色土地污染治理技术创新以及创建褐色土地污染治理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