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7 毫秒
1.
劳动生产率是衡量服务业增长质量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本文使用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1978~2006年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异现状,并采用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方法考察了其收敛性。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呈稳定上升趋势,东部地区的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水平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则基本无差异,且东部与中西部地区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2)在分别考虑了截距项、时间趋势、时间特殊效应、省份特殊效应、省份时间效应与序列相关等因素的影响后,我国各省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异以及东中西部地区内部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均存在条件性β收敛。  相似文献   

2.
为检验"成本病"假说,文中在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基础上,对1992-2008年期间我国东部地区及各省市服务业增长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显示东部地区服务业已显露出"成本病"问题,具体体现为:相对于第二产业,东部地区服务业生产率增长滞后3%;在两部门实际产出比例不变情形下,服务业就业份额快速增长,表明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从进步部门转移到滞后部门,被服务业吸纳;服务产品价格年均增长速度快于商品价格增长速度,其上涨幅度与服务业生产率滞后程度大致相当;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与经济增长速度呈负相关关系,表明服务业比重提升不利于整体经济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对服务业发展进行改革,以解决"成本病"问题.  相似文献   

3.
张建升  谭伟 《生产力研究》2011,(12):202-203
文章利用中国1978—2009年的相关数据,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对"鲍穆尔-富克斯假说"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相对滞后对就业的影响是动态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即在短期内,具有正向影响;而从长期看,则具有微弱的负向影响,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滞后不利于就业的增长。  相似文献   

4.
本文使用指数分解方法说明了非农就业发展的结构效应是劳动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动力,利用该方法的分解结果显示,非农就业发展的结构效应在整个改革时期呈“U”型发展轨迹,在上世纪90年代末跌入谷底,进入20世纪后高速反弹,而且地区间不同的结构效应可能是影响区域劳动生产率增长差异的原因。本文还就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检验,发现非农就业发展是促进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服务业就业增长和服务业就业发展的新趋势这三个方面概述了服务业就业理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分析,服务业对就业有较大贡献的结论都得到了进一步证实。我们针对我国的国情及服务业就业现状,对我国未来服务业就业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中国地区差距、生产率的分解及其收敛成因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分解为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和资本深化的增长,并分析了我国劳动生产率的变异系数和劳动生产率及其成分的变动。在此基础上以1993为分界点,对我国各省区1982-2005年劳动生产率分成两个阶段进行了收敛检验,分析了各个成分在各阶段对其条件β收敛的作用,并进一步探讨了就业的增长、人力资本、市场化程度、对外开放程度、储蓄率等对地区劳动生产率增长影响。结论表明第一阶段技术效率是我国区域劳动生产率收敛的原因,第二阶段资本深化部分造成了我国区域劳动生产率的收敛。1993年之后,只有东部和中部存在劳动生产率的条件收敛。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奥肯定律模型分析经济增长总量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拉动作用,结果表明高速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增加中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奥肯定律“失灵”;通过比较劳动生产率和就业弹性指标分析各行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吸纳能力,结果表明,农林牧渔业、建筑业、工业、流通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和社会服务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吸纳能力依次增强,且不同学历层次的高校毕业生在各行业的分布结构差异较大,其中社会服务业中高校毕业生的学历层次普遍高于其他行业。  相似文献   

8.
王婉  张凯 《经济师》2008,(8):70-71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在经济发展,就业增长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实证分析表明,服务贸易对服务业就业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虽然目前我国服务贸易已经进入世界贸易大国行列,但是与世界水平相比,我国服务贸易比重仍然偏低,服务贸易发展速度仍然偏缓。所以,要提升服务业的经济和就业增长效应,就要大力发展服务业,提升服务贸易水平。  相似文献   

9.
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静 《经济与管理》2005,19(5):12-16,21
据统计资料显示,中国目前服务业比重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服务业有着极高的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在中国就业压力严重的情况下,有些地区的政府片面追求服务业的发展。但是中国目前还处于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中,按照西方的理论,在此阶段制造业应该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因为制造业的技术更新能力明显高于服务业。本文从发达国家工业化期间的历史数据入手,首先横向比较了我们的产业结构比重,然后又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进行了多维的比较与探索,提出了工业化进程中服务业的适当地位与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0.
文章根据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实际相关数据,利用增加值及相对比重、从业人数及相对比重、比较劳动生产率和产业就业系数等指标分析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潜力和国际竞争力水平。研究发现,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小、发展水平较低,但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较高、发展潜力巨大,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1.
将东部100个城市分为三个层级,分别测算各层级城市2003—2008年生产性服务业相对于制造业的集聚程度,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逐渐向少数核心城市集聚,而制造业向外围城市扩散。基于Duranton-Puga模型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总部服务的传递成本或生产部门运输成本较高时,厂商选择空间一体化;反之,当总部服务传递成本较低并且生产部门运输成本也较低时,厂商选择空间非一体化;大量厂商生产组织方式的选择进一步影响城市的就业格局及经济结构,不同类型城市经济表现出按功能集聚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examines integrated effects of firm heterogeneity and communication network services on international trade. Patterns and effects of trade are analyzed in a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where firms with different productivity levels share among them the cost of network services and compete in a monopolistically competitive market for a differentiated good. The paper reveals that the more efficient country in the production of the differentiated good is not always the net exporter of the good. The less efficient country also has the chance to expand the industry and then to become the net exporter in this intra‐industry trade due to the combination of the efficiency effect induced by firm heterogeneity and the cost‐sharing effect by the existence of the network service industry.  相似文献   

13.
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模块论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世纪以来,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困扰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在资源和环境的硬约束条件下,发展服务经济是摆脱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我国而言,同样面临着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的严峻挑战。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国际经验表明,运用模块将极大地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模块论进行了研究,并在我国现代服务业现状和发展目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多重模块加快发展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penness to trade and wages at the industry level (15 manufacturing and 6 service industries) in 25 EU countries over the period from 1995 to 2005. By applying a cross-country and industry-specific approach, it is possible to control for unobserved heterogeneity at both country and industry levels. We also differentiate between intra and inter-industry trade and we try to assess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foreign wages versus domestic productivity developments in an open environment. We find that trade is not an important driver of wages, since the wage response to trade is small. Moreover, in line with the Stolper-Samuelson reasoning, the overall wage impact is always positive if significant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while in western Europe we often observe a negative response, particularly in resource-based industries. Nevertheless, increased trade reinforces the productivity-wage link and weakens the co-movement of wages in eastern Europe, while there is less evidence of a similar wage-disciplining effect of trade in the west.  相似文献   

15.
服务业FDI对我国服务业增长效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本文运用协整分析和面板数据分析对服务业利用FDI对我国服务业总体和各主要行业增长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协整分析结果表明,服务业FDI和我国服务业总体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服务业FDI促进了我国服务业总体增长。面板数据变系数模型结果表明,不同服务行业利FDI对行业增长效应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调整我国服务业FDI的行业流向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中国2000-2011年26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两步系统GMM方法,实证分析了服务业集聚的动态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服务业集聚显著促进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而滞后一期的服务业集聚与服务业生产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服务业集聚的“拥塞效应”和“集聚效应”会在不同时期达到不同均衡状态。第二,服务业集聚与人均GDP之间交叉相乘项不利于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该结果表明,服务业集聚对生产率影响的积极效应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第三,制造业集聚、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均有利于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提升。另外,本文分区域研究了东、中、西部城市服务业集聚的动态效应,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测度了我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性,分析了两业互动对碳生产率的影响,并以能源要素消费、独立资本投入、劳动力流动等为变量构建偏最小二乘回归的可拓展随机环境影响预测模型。结果显示:我国各地区存在两业互动在中间品投入和行业及全消耗系数的碳生产率差异,且东部地区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依赖性相对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两业互动对碳生产率的改善存在显著结构性偏失,其现期效应以制造业劳动力的生产性服务业流动增加为前提,预测显示经劳动力流动和独立资本的两业互动投资可增加其碳生产率的改进。  相似文献   

18.
利用东部地区地级及以上城市间的高铁班次数据作为高铁客流联系,以高铁客流联系网络的结构特征表征城市间服务业联系的可达性和干扰机会,以服务业相对规模反映城市服务业对外联系与发展的需求和引力,来综合考察东部城市基于高铁联系的服务业发展潜力等级体系和联系结构。结果表明:①基于高铁联系的东部城市服务业发展潜力存在显著分异,是由南京、上海、杭州、北京等少数全局性节点和广州、深圳等局域控制性节点主导的等级体系,在空间分布上呈多中心圈层结构和集群化联系特征;②尽管高铁联系对服务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服务业相对规模较大的城市中,但并不是服务业相对规模最大的城市获得了最高发展潜力,而是基于高铁网络的对外联系水平极大提高,且邻近服务业相对规模最大城市的次级节点,如南京、杭州;③虽然一定时期内,东部城市基于高铁联系的服务业发展潜力格局仍将被锁定在既有城市群结构和城市等级体系中,但随着高铁网络日益织密,未来东部地区的服务业联系和发展轴带将进一步隆起。  相似文献   

19.
再生资源产业集聚与区域环境污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生资源产业具有“双重”环境外部性特点,且在我国已经基本形成集聚发展业态,再生资源产业集聚与区域环境污染的关系备受关注。以产业集聚的环境外部性为切入点,利用我国25个省份再生资源产业面板数据,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GLS)实证分析我国总体以及东、中、西部3个区域再生资源产业集聚与区域环境污染的关系。研究表明:我国再生资源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总体呈现“非标准倒U型”关系,再生资源产业集聚化发展总体上加剧环境污染;我国东、中、西部再生资源产业处于不同产业集聚发展阶段,产生差异性环境污染效应。在此基础上,从差异化配套政策、环境规制、市场环境和回收体系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再生资源产业生态化集聚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0.
马广程  许坚 《技术经济》2020,39(12):9-15
为考察消费升级影响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程度及空间相关特征,本文基于中国1997—2017年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半参数OP法测度了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引入空间权重矩阵,建立空间杜宾模型,测算了消费升级影响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结果表明,消费升级与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效应,并且地区间消费升级会促进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消费升级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对服务业效率的促进作用总效应大于对工业的影响。进一步探究空间效应的差异发现,就时间变化而言,消费升级对工业效率的促进作用是显著增强,对服务业的影响随服务业发展而逐渐减弱;就地理位置而言,中西部地区对产业效率提升的直接效应大于东部地区,而对服务业的间接效应却呈现出由东向西逐渐递减的趋势。在更换空间权重矩阵后,以上结论依然稳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