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7.4%是快是慢?上半年中国经济数据出炉后,很难看到纠结于快与慢的分析.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直言:“因为和我们的预期都基本一致,所以它没有什么更多的值得分析的.重要的还是对于它内在的结构和变化做一个分析解读,比如一季度7.4%,二季度7.5%,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中国经济处于稳中有进的趋势,把握这个状态很重要.”实现“五稳”,中国经济仍是全球亮点毫无疑问,上半年的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一个亮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最近在对欧美经济复苏情况表示失望的同时,却对中国经济表示了乐观:“看看崛起中的亚洲国家,尤其是中国,我们感到放心,因为它没有出现大幅下滑,而是稍微放缓增长.中国经济今年可取得7%至7.5%的增长.”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济增长的理论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不是一位研究中国经济的专家。对中国经济未来几年及长期发展的前景我提出一些不十分确定的看法,这些看法是基于这样的想法提出的,一个理论学家可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可以用来解释经济现象或者用来探讨经济理论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从“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到《纽约时报》专栏作家保罗·克鲁格曼,再到麻省大学教授莱斯特·瑟罗……二十年来,一直有欧美的智库精英以唱衰中国经济为己任,孜孜不倦地“预言”中国经济何时何地就要负面增长.同样,有以世界银行和美国著名金融学家弗格森为代表的一批人和组织,也是长期术有专攻地吹捧中国经济.他们认为“中国模式”可以让中国在21世纪成功超越美国.冷嘲热讽和无事殷勤之间,勾勒着西方国家对于中国经济五味杂陈的面孔.这些西方精英为什么要唱衰中国经济,难道仅仅是为自己名下的畅销书增添点噱头,还是应景地契合自己国家的意识形态?其实这些都不是主要的.塞拉斯特说过“野心使许多人变得虚伪,嘴上说的是一套话,心灵深处却隐藏着另一种思想.”污名化中国经济,这本身就隐藏着“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相似文献   

4.
张宁 《河北企业》2009,(7):56-56
过去的一年,无论对中国经济,还是对世界经济来说,都是惊险而艰难的一年。美国次贷危机仿佛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在很短时间内就牵引出了一系列经济问题:众多金融机构纷纷倒闭,连大型银行都自身难保:传统制造业陷入困境.连汽车业巨头也风光不再:各国纷纷拿出救世政策,却发现问题丛生,无从下手。这一年对于中国的服装加工企业而言.更是痛苦的一年:众多中小企业纷纷破产、倒闭;残留下来的企业多数也是勉强度H:以往信誉好的欧美客户纷纷出现信用问题。欠款现象非常普遍:而经济环境的低迷使得订单大大缩减:本币的升值.使得纺织业的利润空间日益缩减;而越南、缅甸、印度、孟加托等国更低廉的成本.增加了订单的流失。从目前的情况推断,未来的一段时期内,世界经济将持续走低,经济环境仍会恶化。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服装加工企业探索出一条生存、发展的新道路.是实际而紧迫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未来20年,将会是一个全球资本和经济资源涌流到中国的历史阶段。但中国企业要走向基业常青,还山高路远转型经济:结构变迁比盈利水平对企业更致命认识中国经济大势,最重要的一个关键词是“转型经济”。在欧美发达国家,大多数产业经历了长期淘洗的过程,都已经形成了寡头垄断格局,形  相似文献   

6.
对于我国的政府来说,经济全球化的出现让其经济职能面临了窘境,这些窘境来自多个方面,包括经济管理体制、经济发展政策、政府经济管理方式、法律和政府体系这几方面的内容。从目前相关文献比较权威的观点来看,这些观点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结构主义观点、新古典学派观点、市场失灵派观点、层次分析派观点等等。这些不同分析派的观念针对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提出了发展的目标,同时还针对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问题以及相关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
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建设对于经济管理类的学院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其不仅能够提高学院的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够为我国社会培养大量优秀的经济人才.但是从目前来看,大多数的经济管理实验室建设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仔细的分析与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了提出了相应的创新性的建设意见.  相似文献   

8.
低碳经济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长期以来,中国出口商品多以高污染、高耗能性商品为主,因此对于中国来说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已经势在必行,而发展低碳经济对于中国来说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发展低碳经济将会对中国的出口贸易结构产生一定影响,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和出口方式结构还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及其应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中外贸易摩擦的加剧,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日益成为我国对外经贸发展的一大障碍。本文从市场经济地位的缘起、欧美等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标准、非市场经济地位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并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今欧债危机发酵、美国经济恢复乏力、日本经济持续下滑背景下,世界与中国合作解决目前各种问题才是上策,但欧美科技发达国家却频频对中国企业和产品发起"双反"调查,而其自身企业和产品却鲜被中国政府进行"双反"调查。本文试图通过对比中国与欧美科技发达国家研发税收激励政策,找出中国研发税收激励政策设计中存在的缺陷,并主张"西学",希望通过税收激励政策的变革促进我国"自主创新"国策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辽宁经济统计》2009,(2):36-36
中国经济信息网2009年2月3日载左小蕾的文章,提出世界各国面对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谁会率先走出经济危机”的问题。作者认为,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有三方面的理由支持中国先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实现经济复苏:  相似文献   

12.
祁艳 《物流时代》2012,(3):70-71
今天的世界已经迈入新经济时代(信息化时代)、世界经济跨越国界越来越趋向全球化融合,同时在经济高速运行的同时越来越注重地球自然的生态环境。在这样的新经济时代背景下,源于中国自身的驱动力的影响,对于中国“从田间到餐桌”的冷链食品产业的最终目标,其实现路径必然不同于欧美、目韩等任何一个发达国家。  相似文献   

13.
早在2003年,发达国家的经济就普遍衰退,但是我国的经济却还维持着世界上少有的繁荣。在那一年,我国的经济被称作世界经济中的“一枝独秀”。而这个词语在当今运用到金融危机中的德国经济上也再合适不过,在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冲击下,欧美大部分国家都不得不承受着严峻的考验,而德国经济却在2010年实现了3.6%的增长率,所以在金融危机中,德国经济可以称得上是欧盟经济中的“一枝独秀”。本文在对金融危机中德国经济表现作出简述的基础上,对德国能够展现出“一枝独秀”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4.
“保障房”一直是中国社会和经济领域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可是,保障房却一直面临着资金短缺、质量问题。不少地方还爆出经济适用房被弃购的新闻。如何才能让保障房更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王建 《经济界》2012,(1):7-14
未来三年经济增长速度将逐步下滑。中国实行社会王史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中由于分配矛盾导致生产过剩,这是经济下滑的制度性原因。欧美经济走势会导致中国外需的持续萎缩,这可能会压迫中国经济在未来两年内以1-2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6.
正信心比黄金还宝贵,信心和信用是市场经济的灵魂,不要把魂丢了,再大的困难我们都可以战胜。最近一段时间,一些同志对于当前经济形势不乐观,信心不强,忧虑比较多,在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这个氛围不好。再加上国内外一些媒体和经济学家们这段时间对中国的"噪音"比较多,比如说中国房地产泡沫破灭,中国的银行资产一塌糊涂,中国经济硬着陆等等,这些错误的观点应该受到批评,不能允许他们动摇人心。  相似文献   

17.
县是我国最基本的行政区划单位。它上接省市,下连乡村,对于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提高我国国民经济增长有着最直接的作用。古县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对于它的经济研究有助于对于山西其他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帮助。在分析后发现,该县的经济发展方针为工业、农副产品、旅游资源三位一体,互相带动。但同时还有一些缺陷和制约因素。对于这些现在还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理论性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刘纪鹏 《英才》2013,(5):29-29
中国股市持续低迷,不仅让股民丧失信心,而且成为中国实现经济腾飞的阻碍因素。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和第一大出口国,经济增长率在全球名列前茅。然而,中国股市却持续低迷,不仅让股民丧失信心,而且成为中国实现经济腾飞的阻碍因素。如何提振股民信心,凝聚股市正能量,做多中国?资本市场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状况最集中的表现。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美实力明显下滑,在未来世界经济格局的变迁过程中,全球的资源和财富将被重新分配,各国将会面  相似文献   

19.
声音     
《中国企业家》2012,(18):35
"美国现在处于沟底,欧洲沿着沟壁向下滑,滑到了中间,中国经济则在沟沿上,正开始往下滑。"——著名经济学家、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许小年近日在一个论坛上描述了他眼中的中国和国际经济形势。他认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包括过度储蓄、过度投资导致产能过剩、欧美等外部需求急剧减少等  相似文献   

20.
现在对于世界经济何时复苏还没有定论。悲观论者认为衰退会达到5年以上,甚至像日本“失去的十年”一样漫长。乐观论者认为世界经济2010年即会复苏。而对于不同经济体,显然复苏的时间也会有所差异。中国2009年保持了8%以上的增长,而有些欧洲国家却几近破产。也正因为如此,强调中国率先走出危机的呼声很高。那么,这种说法有理由吗?决定中国经济复苏的主要因素到底有哪些?总的来讲,一个经济体的复苏取决于其初始条件、发展阶段以及经济体的弹性。以下将从国际比较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在这几个方面所具备的优势或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