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要从根本上解决粮食供给,首要的是靠增加对农业的投入。目前,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国有基建总投资2.5%(1994年),每亩耕地仅3元(199年),每人不足4元。这样的投资强度,建设13—16亿人口赖以生存的粮食基础,显然是太低了。笔者预算到,到本世纪末实现一万亿斤粮食目标所需的基本条件是:提高单产的增产作用占87%以上;复种指数达到160-165%;粮食播种面积17亿亩左右;化肥施用量增加  相似文献   

2.
山东省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安全是事关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山东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粮食安全度比较高,但也存在着人口增长对粮食需求的压力较大,耕地不断减少、退化,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粮食生产的软环境恶化等问题。确保山东的粮食安全必须严格保护耕地,稳定粮食面积,建设节水农业,治理环境污染,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大力发展农业科技。  相似文献   

3.
农业、农村、农民是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落实好“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着眼于建设长效机制,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好势头。一、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我省已连续两年实现了粮食增产,但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发展,粮食生产依然不能掉以轻心。2005年,要依法实施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坚持全省确保基本农田800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1亿亩、粮食总产700亿斤的粮食生产“三条…  相似文献   

4.
“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育着世界22%的人口,粮食生产有特殊的重要性。2000年粮食总产量要保证达到4900亿公斤。我国粮食增产潜力很大,能够立足国内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李鹏总理八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报告中的这段话,是有国内粮食生产的事实根据的。一个时期以来,谈及我国到本世纪末能否实现粮食增产目标,曾出现过一些悲观论调,最著名的要属美国世界环境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先生的文章:“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中国粮食今后可否保证自给,是个举世瞩目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临川县地处江西省东部,耕地79万亩.6 4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60万;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始终坚持把加强农业,发展粮食生产作为经济建设的基础来抓。我们在贯彻中央制订的“改革、开放、搞活”的战略方针中,从实际出发,提出“坚持改革,抓农促粮,兴工扶商,富民富县”的奋斗  相似文献   

6.
<正>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产品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关系到我国十几亿人口温饱问题的解决,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在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都高度重视农业发展问题。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粮食是国家的战略物质,是人民的生活必需品,要把发展农业放在一切经济工作的首位。切实保护我国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能力,既是粮食安全问题,也是国家经济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7.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吃饭问题不仅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历来是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有13亿多人.粮食问题始终是我国政府工作的头等大事。2008年以来.粮食危机席卷全球.尽管我国粮食供求相对较为安全。但从长远来看面临挑战。文章分析了我国粮食生产现状及未来对粮食的需求、影响粮食生产的因素及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构建浙江粮食安全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五届五次会议指出:"人口增加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将对农业生产提出更高的要求。要高度重视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安全体系,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虽然浙江粮食生产水平较高,但自80年代中期以后,粮食生产长期处于下降或徘徊局面,粮食供给对外部的依赖性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9.
“民以食为天”,我国粮食产量自1998年以来连续多年呈现下滑态势,这一历史上少有的现象,引发参加“两会”的不少代表委员关注粮食安全问题。他们表示,当前务必要把增加粮食生产当成大事来抓。随着近几年来农业生产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我国的粮食生产、供给、库存  相似文献   

10.
李小林 《老区建设》2008,(11):29-31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中农村人口占近60%。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近几年,党和政府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惠农政策,有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激活了农村经济,农业连年丰产,农民持续增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蓬勃开展,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必须看到,  相似文献   

11.
朱镕基总理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计划建议的说明》中,用了一大段文字讲粮食问题。他指出:"对于我们这个有12亿多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来说,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粮食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在目前粮食总量阶段性供过于求的形势下,尤其不能忽视和放松农业。今年粮食较大幅度减产的情况再次提醒我们,我国农业的基础还很脆弱,抗灾能力不强。要高度重视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稳定的商品粮基地,确保粮食安全。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减缓,中西部一些地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甚至出现负增长。这种情况不改变,农民的积极性势必受到严重损害,农业这个基础就有动摇的危险,不仅会影响农业和农  相似文献   

12.
俗话说,“无农不稳,无粮则乱”。我国是人口大国,12亿人的吃饭问题必须靠自己解决。一位外国专家说得好:“粮食关系到中国的安定。中国一旦粮食歉收,谁也帮不了。”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始终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围绕扶持农业生产、保护农民利益和调动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中央有关政策和措施,并结合本地区实际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土地的数量、质量及其承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问题是个国策问题。本系统揭示了我国土地分布特点和土地数量、质量的现状。根据联合国为保证温饱提出的人均耕地的警戒线和我国曾经实行的粮食定量供应的经验,提出了人均占有粮食和耕地的标准。经过对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粮食总产及人口发展对粮食总需求的分析,认为:只要依靠政策,加大科技投入,我国耕地的最大承载力,能满足13亿人(2030年以16亿人计)的吃饭问题。  相似文献   

14.
何丽芬 《发展》2003,(8):66-68
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而我国的国情是,尚有6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他们的生活水平明显低于城市居民,且差距在拉大。如果不加快发展农村经济,中国“全面小康”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增加农民收入不仅关系到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5.
合理的投入是得到令人满意的产出的前提和基础。然而,在投入结构中,什么最重要、什么次重要,何者摆第一、何者摆第二,这是每一个经济管理工作者应当回答、必须回答却至今没有很好回答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试图从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出发,对此作一些初步探讨。一、经济发展中的很多重大问题往往靠科技解决1、农业:我国农业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占世界7%的土地上,基本上解决了占世界22%的人口温饱问题。但目前人口增加趋势不可逆转,耕地减少趋势不可逆转。为了使人均占有粮食不至下降,“九五”期间我国粮食总产必须再新增1000亿斤。但如何增产1000亿斤呢?国际权威预测表明:生物技术的发展将对农业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全球产品增加量5/6将依靠科技进步,只有1/6依靠扩大耕地面积。既然我国耕地逐年减少已成为一个不可逆  相似文献   

16.
我国数千年来,以农立国,而粮食在农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众所周知,目前的中国农业在全球7%的耕地上养活了世界人口22.4%。我国的粮食播种面积仅有16.8亿亩,只有美国的70%,但必须供养比美国多三、四倍的人口。这是了不起的成就。然而,我国只靠什么力量提高粮食产量供养不断增长的人口呢?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从1400年到20世纪中期,中国人口数量增长了7~9倍,人均粮食消费则长期稳定中略有增加;同期耕地总数增长4倍。粮食总产量增产的主要途经是扩大耕地和提  相似文献   

17.
张高平  王立朝 《发展》2011,(1):23-25
三、“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基本思路 (一)目标任务 根据中央提出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要求,“十二五”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粮食总产达到1100万吨(110亿公斤),人均占有量达到400公斤以上;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显著进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总额达到60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  相似文献   

18.
进入1996年,来自世界各地的农业消息并不让人鼓舞:1990年以来,世界粮食产量一直持平,而人口则增加了4.4亿人;1995年的粮食产量比上一年下降3%,仅18.91亿吨;世界粮食储备降到最低水平。 面对世界农业的严峻形势,农业能否如同80年代那样,农产品(主要是粮食)持续增长?以美国华盛顿世界观察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农业粮食生产得到了大幅度的快速发展,1988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不足4亿吨,而1989年以来,粮食生产连上4.5亿吨、5亿吨两个台阶;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粮食供求实现了由短缺向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国家粮食储备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然而,近几年来,因各种社会、自然、经济、政治以及国际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粮食产量上升的趋势明显减弱,甚至同比减产,几经努力,也是作了点恢复性增产。中央及有关专家向全国敲响了“农民收入增幅及粮食增产不容乐观”的警钟,粮食问题多痤被列入中央最高决策层的议题和专家们的热门话题。我们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努力,基本解决了10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这是我们引以自豪的事实,但根据国家有关权威部门公布的数据,并综合多方面的资料分析研究,我们粮食安全系数是不高的,不容乐观。原因如下。一、耕地问题  相似文献   

20.
资讯点击     
《发展》2004,(9)
我国化解“三农”难题初见成效从近前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召开的全国“三农”问题研讨会上获悉,随着今年中央支农政策的逐步落实到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形势喜人,粮食连年减产的颓势得到扭转,农民收入增幅显著,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化解“三农”难题取得初步成效。为了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中央在全国28个省份安排良种补贴资金16亿多元,其中中央财政补贴13个粮食主产省12.4亿元;减免农业税、取消特产税,减轻农民负担233亿元。如今,随着这些政策和措施的逐步落实到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领域发生了一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