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现代经济学从诞生起就开始关注和研究经济增长原因。主流经济增长理论先后经历了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系统地概述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内容,基本模型、以及各自的优缺点等,反映了经济增长理论的演变过程,并这两种经济理论进行了比较,认为新经济增长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新古典增长理论的缺陷,它将知识和技术内生化,把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引入经济增长模型,来说明经济实现长期持续增长的关键问题是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投资,对我们如何发展经济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历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建福 《经济师》2001,(10):32-33
经济增长理论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历程 ,从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到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再到新经济增长理论。文章通过分析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历程 ,揭示各个阶段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些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4.
与新古典增长模型相比,新增长理论的成功在于通过引入新的影响经济增长动态因素,并且假设该因素在积累过程中相对特殊的技术特征,使模型无须假设外生的技术进步和人口增长,也能产生正的稳态增长率。但是新增长理论的重要意义不在于将经济长期增长率"内生化",而在于深化了对经济增长动态中复杂性和多样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京津沪资本存量估算与经济增长因素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肖红叶 《现代财经》2004,24(7):3-7,25
利用1952年~2002年的年度统计数据,本文估算了京、津、沪三地历年的物质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存量,在此基础上通过总量生产函数对各要素的产出弹性进行估计。着重考察了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对京、津、沪的要素贡献率比重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6.
可持续增长是对现实中经济增长的挑战,这表明经济增长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对某地区增长模型的分析佐证了这一认识。经济结构升级换代是区域可持续增长的关键。新古典理论通过外生的技术进步来解释可持续增长;内生增长理论认为,内生的技术进步使资本边际收益不变,从而投资导致经济长期增长。两种理论都认为,技术进步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7.
技术进步对深圳经济增长作用的测算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和索洛增长速度方程测算和分析深圳各经济发展阶段中的技术进步率和技术贡献份额变化情况,指出技术进步已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认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是发挥技术进步作用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30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这是人类历史上主要经济体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在30多年增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始终伴随着投资的高速增长,资本形成率较高。但这与新古典增长理论是相违背的,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投资率的提高仅仅只能提高人均稳态产出水平,不具有  相似文献   

9.
周小云 《经济论坛》2006,(16):15-17
改革开放25年来,深圳以年均28%的增长速度,累计创造了超过2万亿元的GD P,累计向中央上缴了4000多亿元的税收,创造了每平方公里土地产生1.75亿元GD P、6000万元税收的效益水平。深圳经济增长的巨大成就引发了一系列的讨论,其中之一就是深圳经济高速增长的驱动力是什么,在深圳经济特区制度的背景前提下是劳动力、资本还是技术的有效配置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在深圳经济高速增长的路径选择中,除了经济制度因素所带来的推动力外,劳动力、资本和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权重表现如何。本文就针对这些问题,借助现代经济计量学工具进行分析以…  相似文献   

10.
谈经济增长理论的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经济增长对人类福祉的重要性,对经济增长理论的演化过程进行了梳理.从古典的经济增长理论入手,引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主题,按照理论发展的时间脉络依次介绍了新古典的增长理论模型及内生增长理论,并对各种理论进行了评析.在介绍理论脉络的基础上,总结有关经济增长经验研究的成果,重点考察了收敛问题的经验研究.  相似文献   

11.
周军兴 《经济师》2002,(5):43-44
当前 ,在我国经济增长与发展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增长与发展。文章认为 ,其主要症结在于内部机制建设的不完善性以及经济外耗 (一种非经济行为的损耗 )。  相似文献   

12.
叶艳艳 《技术经济》2006,25(5):127-128122
经济学界的关于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众说纷纭,其中包括资源的积累、资源存量的使用效率、技术进步、劳动力、知识、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等。文章认为在世界经济的视角下,和平的环境、知识、开放的经济条件、结构性增长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并试从这四个因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正确把握经济走势实现平稳快速增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存在有局部过热的特点。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宏观调控中遇到的第一个重要关口。局部过热会引起局部的、结构性物价上涨。而若发展到全局过热,仍会引起全面的通货膨胀。因此,要适时适度地进行宏观调控,保持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地增长;在微观层面上,企业要有应对市场的安全应急机制。  相似文献   

14.
1990年以来 ,特别是 2 0世纪 90年代中后期 ,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调整 :基础设施的投入奠定了城市化的基础 ,工业化在消费和出口的拉动下逐步升级。中国经济增长开始由工业化单引擎发展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双引擎。由低价工业化到高价城市化的转化以及与之相应的资金流程与资本形成方式的变化 ,一方面引起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也对未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形成挑战。通过政府体制、金融体系和财税体制的进一步改革 ,完善资源配置方式 ,将是应对挑战、保持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保证。  相似文献   

15.
张焕明 《财经研究》2005,31(6):16-27
文章在分析传统的积累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边干边学、受教育水平、技术水平、后发能力等非价格因素的变量,提出了一个扩展的积累增长模型的分析方法,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地区性、趋同性及路径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结论为: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内部各省份的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趋同性,而全国各省份也存在趋同性;三个地区与全国各省份的经济增长趋同路径的相似之处在于,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而不同之处在于,实际产出的积累、进出口价格指数、居民收入等因素的作用方向与程度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经济增长因素的数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以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经济发展的历史数据为例,在传统的研究经济增长只考察资本因素和劳动力因素的基础上,增加了制度因素、产业结构因素和所有制结构因素来考察河南省的经济增长。通过计量研究分析,揭示出河南省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生产要素,尤其是资本要素的大量投入来取得的、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有着正向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力不断趋弱、国有企业改革带来宏观效率的损失等现象。  相似文献   

17.
资本、劳动的投入和技术进步的推广应用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运用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对云南省1978~2007年经济增长中的资本、劳动投入与技术进步贡献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资本投入的增加是近3O年来云南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源泉,而劳动力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小,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明显不足。表明目前云南经济增长方式仍以粗放型为主。最后,提出了加快云南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小龙虾本属无人问津之物,但近年来随着人为开发力度的增加,小小的龙虾给农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效应。文章主要围绕小龙虾产业带动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以帮助人们走出思想误区,使小龙虾为农业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效应。  相似文献   

19.
The sustained improvement in the underlying conditions for growth for more than two decades has resulted in lifting the Indian economy from the bottom of the growth heap to one of the fastest growing economies in the world.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factors that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growth acceleration in India over the past 25 years and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growth process in the years ahead. The inadequate and poor quality of infrastructure, particularly electricity, the emerging scarcity of skilled labor, and a lagging agricultural sector pose serious medium‐term challenges to the sustainability of high growth, while management of the macroeconomic environment poses more immediate challenges in view of the proliferation of unsustainable and sometimes invisible subsidies, sharp increases in the world prices of food and fuel, and pressure on the exchange rate executed by strong capital inflow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