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用遥感方法调查研究土地利用现状及其动态变化,为编制城镇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立合理的土地信息系统提供科学和必要的依据;航空影像可以快速的获取小范围地区的详细信息资料;以曲阜市为例探讨了利用高分辨率CCD航空影像进行城市用地类型提取的技术路线,分析了用ARCVIEWGIS提取的精度。 相似文献
2.
草地畜牧业:武陵山区经济开发的产业选择冯静兰,张红宇,宋乃振位于川黔湘鄂四省边区的武陵山区,在解决了大多数农民的温饱问题以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巩固政府反贫困努力的效果,选择何种产业作为经济开发的契机这是各级政府上下求索的新问题。在实地考察中,我... 相似文献
3.
喀斯特地区复杂地表形态导致地面调查可深入性差、精度不高,遥感则作为该区有效监测与研究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LUCC)方式与利用程度影响的主要手段。文章利用ALOS多光谱数据与Terra SARX的数据进行融合,讨论了HH极化微波后向散射数据用于改善多光谱遥感数据LUCC分类的精度,并比较了不同融合方法对地物识别。结果表明:2种数据之间的融合充分利用了多光谱的光谱信息与HH极化数据丰富的结构与纹理的特征,增强了不同地物之间的光谱差异,提高地物可分性;PC法融合、IHS法融合分类精度较单独使用ALOS多光谱数据分类精度分别提高了8%与13%,而且由于HH极化对植被含水量的敏感性,提高了\"插花\"分布的旱地与草地、林地等由植被覆盖的土地利用类型的区分精度。通过该研究探讨了HH极化数据与多光谱数据融合在地表信息提取中的应用,拓展了遥感数据在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领域应用的范围。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依据农村居民点及其“三生”功能空间分布特征,科学划分农村居民点不同整治类型区,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与振兴提供依据。研究方法:从生活功能、生产功能、生态功能3个维度构建农村居民点整治类型划分指标体系,借助核密度分析、Moran’s I指数、热点分析厘清农村居民点及其“三生”功能空间分布特征,运用SOFM神经网络方法实现农村居民点整治类型划分。研究结果:(1)七星关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异特征显著,总体呈“大散居、小聚居”特征;(2)七星关区农村居民点生活功能、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空间集聚特征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空间分异分别呈现“圈层式”、“阶梯式”和“分散+连片不规则”特征;(3)七星关区农村居民点划分为城镇融合型、城郊引导型、功能强化型、功能转化型4个整治类型,并依据功能导向提出不同整治策略。研究结论:乡村整治应综合考虑农村居民点的生活、生产、生态功能特征,分类促进喀斯特山区乡村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吴国钧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97,18(3):58-61
介绍了在喀斯特山区家庭农场进行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生产沼气等生态农业的试验结果,总结了家庭农场生态农业建设所取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从而提出发展与推广应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张家界市永定区为例,利用其土地利用现状及变更调查数据,历年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分析了1996~2005年湘西北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与特点,并定量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十年间,研究区耕地、其他农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逐渐减少,园地、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有所增加;土地利用程度较高,但整体综合指数不稳定,正处于土地利用的调整时期.人口增长、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是影响湘西北喀斯特山区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7.
水稻种植面积监测是当前农业土地变化科学的热点问题,但运用遥感技术对水稻种植面积精确实施监测一直是难点。中分辨率遥感影像能够满足我国大面积水稻作物监测,成为业务化运行的主要数据源。为此,该研究尝试以中分辨率 TM影像为数据源,结合神经网络和面向对象 (SVM)两种算法对对黑龙江省富锦市2010年两期不同时相影像分别进行水稻分类提取,并对分类结果进行滤波处理及混淆矩阵精度评定。结果表明:(1)在高纬度单季稻生长区,面向对象分类算法的精度显著高于神经网络的分类精度,水稻用户精度和生产者精度在6月份分别高0.55%、1.37%,在8月份分别高0.62%、2.34%;(2)对神经网络分类的结果进行 Majority滤波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水稻分类的精度,水稻用户精度和生产者精度在6月份分别提高0.14%、0.5%,在8月份分别提高1.56%、1.43%;(3)选取关键水稻物候期的遥感影像获取水稻种植面积的精度更高,返青期水稻提取精度要高于乳熟期,其中神经网络算法的水稻用户精度及生产者精度分别提高 2.67%、3.45%;面向对象算法的水稻用户精度及生产者精度分别提高 2.6%、2.48%。未来需要重点考虑建立全国水稻物候历信息、面向对象算法中自动化最优尺度分割方法来提高水稻分类的精度。 相似文献
8.
代佳佳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2,43(8):140-148
[目的]卫星影像已经被广泛用于小麦、玉米、水稻等种植范围较广的粮食农作物空间分布信息提取和面积估算。但是,利用遥感影像研究苹果园光谱与纹理特征,获取苹果园地面积与分布的应用研究较少。以往的研究已经指出高分纹理特征有利于苹果园地分类,但是中分影像的数据保障性会更强,可提供时序的光谱特征,因此,文章提出了一种综合利用非最佳观测期获得的高分辨率影像纹理信息和多时相中分辨率影像光谱信息提取苹果园地的方法。[方法]该方法以GF-2号卫星及哨兵卫星数据为数据源,首先利用灰度共生矩阵(GLCM)提取GF-2的纹理特征,然后将提取的GF-2的纹理特征和光谱特征与5期不同时期的哨兵影像相结合,形成5组GF-2纹理和光谱特征与某一期哨兵影像的组合特征(记录为GF-2+单时相哨兵),1组GF-2纹理和光谱特征与所有哨兵影像的组合特征(记录为GF-2+多时相哨兵),以7组不同的组合特征(GF-2纹理和光谱特征、5组GF-2+单相哨兵和1组GF-2+多时相哨兵)为输入,使用3种不同的分类方法 (C4.5、CART和Random Forest)提取苹果园地的分布,比较分析不同特征组合对苹果园分类精度的影响以及3种...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加快推动贵州省\"互联网+\"林业建设,打破贵州喀斯特高原山区遥感监测瓶颈,选取了空间分辨率8m的Radarsat-2全极化SAR数据与空间分辨率6m的SPOT 6多光谱影像作为数据源,探究微波与光学遥感结合在喀斯特山区农村地区的林地提取技术。[方法]首先采用ENVI SARscape与NEST软件对SAR图像预处理。将Radarsat-2全极化数据与SPOT 6标准假彩色影像进行HSV融合。计算融合图像的平均梯度、信息熵、标准差与均值,评价出最优融合效果的极化方式。基于K均值(K-means)与最大期望(EM聚类)聚类算法分割图像,选择合适的算法,基于聚类分割的阈值进行面向对象的林地分类。最后,基于像素的混淆矩阵精度评价,结合贵州省林业厅调查数据、野外样方和航拍图,建立参考样本评价分类结果。[结果](1)融合之后,目视解译出林地边缘明显但较粗糙;对于在林地中小面积建筑物、农田中的较分散的林地小图斑能够识别,但边缘粗糙;有林地和灌木林地在色调上区分明显;在融合后的明度图中的灌木林地有明度较大的像元,此类像元为石旮旯地。(2)通过定量分析,融合之后的影像较SAR和光学数据信息量大。同极化平均梯度大于交叉极化,HH极化方式下各指标最大。图像EM聚类分割比K-means聚类更加细化。EM聚类图像的特征区分明显;(3)研究分类出了有林地、灌木林地和其他林地。面向对象的林地分类总体分类精度达到85.71%。[结论]研究将微波与光学遥感结合,为喀斯特山区中农村地区的林地提取提供新思路,与传统的林地监测相比,数据获取快捷,提高工作效率,精度准确。有助于通过遥感的手段解决地块破碎区域的林地提取问题,为提高多源遥感技术在喀斯特农村地区中的林地智能监测的能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180户山区农户调查表明,山区农民近7年采用的创新数目少,户均只有4.21件。农民采用创新的数量与户主的年龄、文化有关,也与家庭劳动力和人均耕地面积有关。山区农民采用的创新以种植业为主,尤其是种植业中的品种最多,占采用创新总数的61.7%。从不同类型创新的采用效果来看,化肥、农药和农机具都反映比较好;养殖业的饲料、饲养技术、品种和种植业的品种反映好的都在50%以上;种植业的栽培技术反映较差 相似文献
11.
针对有色金属矿山投资开发过程中的决策问题展开研究,本文对定量决策方法的特点及适用问题对象进行总结,并用决策树将决策问题形象表示,最后将决策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汇总.实践表明,针对重要程度不同的决策问题采用不同的决策方法不仅缩短决策的时间,而且可以节约决策的成本. 相似文献
12.
以广东省重要水源地新丰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技术和GIS技术,利用LandsatTM和ALOS卫星影像数据获取1988年、1998年和2008年3个时相的土地利用数据,对比分析研究时间内流域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年来,流域的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面积均有增大,但建设用地的增幅较大,河流和水库的面积先增加后略减少,林地的面积持续减少;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是侵占了农用地,农用地的增加主要是侵占了林地,农用地面积虽然增加,但是质量降低了,河流和水库面积的变化是受到流域降水和水库水量调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人工饲草的种植规模和生产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畜牧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及时准确地获取人工饲草种植面积,分析人工饲草生产的长期变化趋势,为饲草产业的发展和管理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方法 文章以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为例,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和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依据玉米、苜蓿、燕麦3种饲草作物的生长特性和物候差异,使用机器学习算法对2000—2020年3种饲草作物的种植面积进行了逐年提取。在此基础上,结合入户调查数据,分析了3种人工饲草的种植面积、产量、价格在2015—2020年的变化趋势。结果 2000—2020年3种饲草作物的种植面积均显著增加,增加的区域位于研究区西部、南部的退化草地和沙地,以及河谷等水资源丰富的区域。在3种人工饲草中,苜蓿种植发展最为迅速,在2010年后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快速增长;燕麦的种植起步较晚并且种植面积最小;青贮玉米的产量虽然在稳步增加,但是青贮玉米种植面积占全旗玉米总种植面积的比例并没有增加。结论 阿鲁科尔沁旗人工饲草的种植在2010年开始快速发展,在2015年形成规模化种植,进入平稳发展阶段。人工饲草的种植能够改良退化草地和沙地,但是受水资源分布的影响。苜蓿和燕麦的产量增长是因为种植面积的扩大,青贮玉米产量的增长是因为单产的增长。人工饲草的种植虽然快速增加,但是饲草缺口仍然不能得到满足。 相似文献
14.
针对农村小型水厂设计中水厂工艺系统投资所占投资比重较大的现状,结合平川水厂工艺系统设计,提出采用决策树法进行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耕地是粮食安全的重要前提与保障,通过对MODIS时间序列数据的特征分析和提取,讨论了在大尺度条件下的耕地面积提取的可行方法,以期为当地合理利用耕地资源进行农业生产规划与布局提供参考。[方法]文章以呼伦贝尔市为研究区域,选择MOD13Q1为数据源,采用Savizky-Golay滤波方法对MODIS-NDVI时间序列进行滤波处理,并分析各地物间的时间变化特征,最后结合纹理特征信息进行CART决策树分类的结果比较。[结果](1) MODIS-NDVI时间序列能较好的区分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2) Savizky-Golay滤波降噪能够明显提高分类精度;(3)纹理特征的加入进一步反映地物间差异性;(4)该方法的总体分类精度为83. 72%,Kappa系数为0. 789,其中耕地的提取准确度为86. 33%。[结论]纹理特征使数据像元间的灰度相关性更加丰富,并通过提高像元之间的差异改善结果的精度。该文结果为进一步利用MODIS数据进行土地利用信息与农业资源调查提取提出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在建立健全草原风险管理体系,保障草原生态安全和稳定草原畜牧业生产的背景下,草原保险的作用更加凸显。草原风险评估和区划作为草原保险设计的前提和基础,其准确性直接决定着草原保险条款的合理性及科学性。方法 文章利用半定量化因果关系矩阵法、HP滤波模型、多种聚类分析法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法。结果 可将锡林郭勒草原分为低、中、高和极高4个风险区,各风险区间的差异显著,其中,低风险区呈现出致灾因子危险性低、承灾体脆弱性低和防灾减灾能力强的显著特点;中风险区呈现出承灾体暴露性水平高,但致灾因子危险性处于中等水平的显著特点;高风险区呈现出致灾因子危险性高,防灾减灾能力处于中等水平的典型特征;极高风险区呈现出承灾体脆弱性水平高,防灾减灾能力弱的典型特征。结论 在厘定草原保险费率时,应考虑多种风险间的交互作用,构建合理的草原风险区划图。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对湖北省县级单位农地城市流转效率模式进行识别,为差别化土地管理提供参考。研究方法:SBMUndesirable模型,决策树算法。研究结果:湖北省农地城市流转效率模式有\"土地投入限制\"、\"综合配比调整\"、\"资本投入缩减\"三种,且与区域条件、城市化发展战略规划较吻合。研究结论:(1)识别出的农地城市流转效率模式与区域条件、城市化发展战略规划较吻合,因此识别不同的效率模式具有可行性,同时体现了差别化管理内涵;(2)可依据决策者的需要在不同尺度上识别效率模式,层层分解农地城市流转规划指标以服务决策;(3)每种流转模式均包括效率提升方式,为对应模式下的区域提供优化农地城市流转效率的方案。 相似文献
18.
以济宁市任城区为研究对象,获取研究区域2001年、2006年和2011年三期Landsat ETM与TM影像,通过ENVI遥感影像处理软件分析了研究区影像的光谱特征以及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建筑归一化指数(NDBI)以及水体归一化指数(NDWI),利用决策树算法确定各地类的综合阈值,建立决策树模型,得到了土地利用覆盖分类结果并取得了良好的分类精度。同时通过对研究区2001至2011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度及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的分析得出研究区在研究期内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特征,最终得出结论:(1)利用决策树分类能够获得较高的分类精度;(2)任城区城镇化发展迅速,城镇化在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过程中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探讨多源中等分辨率数据在冬小麦种植时空分布上的应用。[方法]利用2017年冬小麦关键生育期的Landsat8 OLI(抽穗期)和时间序列的GF-1 WFV(2016—2017生育期)数据,在分析各个行政分区的地表覆盖状况、作物结构和地块破碎度差别的基础上,将行政区划分为3种类型不同的提取单元并建立了适合于各自分区的提取模型:(1)利用关键生育期的OLI数据,采用监督分类—神经网络方法提取结构单一、地块齐整的怀远县种植区;(2)基于WFV数据构建五河县及城区种植区的冬小麦全生育期NDVI时间序列曲线,根据NDVI的时间特征构建冬小麦提取的决策树分类模型提取结构较复杂、混合像元明显的五河县及城区种植区;(3)在对关键生育期OLI-NDVI数据合理分割的基础上,采用最大似然的面向对象分类法获取种植密集、地块破碎的固镇县种植区。[结果]提取结果采用混淆矩阵和当年度统计数据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精度评价,结果表明:(1)怀远县提取出的冬小麦提取总体精度为97.91%,五河县及城区提取出的精度为97.62%,固镇县的精度为97.42%;(2)全区域冬小麦提取的总体精度为86.82%,Kappa系数为0.84。与当年度统计数据对比的结果表明:2017年蚌埠市的准确提取面积精度可达97.91%,提取面积数据小于蚌埠市统计年鉴提供的统计数据,与调查的实际种植地块基本一致。[结论]采用不同方法提取不同空间分布特征的冬小麦种植面积具有较好的精度,该方法可以为市域冬小麦面积提取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