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宏观金融调控对房地产业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2004年起,国家开始实施宏观经济调控,把钢铁、水泥、电解铝、房地产和汽车作为五大重点调控行业。金融调控和土地调控是国家调控房地产业的两大主要手段,本文试图对其中的房地产金融调控进行一些剖析。  相似文献   

2.
目前,房地产调控已进入深水区,在一系列金融、税收政策的组合出击下,近来又配合限购、限贷、问责等颇具行政色彩的措施,房地产调控初见成效。但依旧高企的房价,以及保障性住房在推行中面临的困难,为未来的调控平添了一丝愁云。时下,各界对房地产调控的方向和措施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调控手段很难再有创新、高房价很难得以抑制;也有人认为现行调控政策势必能够挤出房地产泡沫,只是时间的问题。笔者以为,当下房地产市场正处于调控后的平稳期,有必要对现行调控政策作一总结、归纳,同时也为未来的调控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3.
在“住房是商品”的片面认识导引下,“一次房改”后住房体制陷入“商保失调”的另一个极端状态,导致房困问题难以破解并影响宏观经济可持续发展。针对于此,“国字号”住房调控政策密集出台,但由于未从“住房两板块”结构出发分类加以调控,某些层面的调控效果不尽人意,也由此受到质疑。本文对此进行解读并给出有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财务机制与财政机制、信贷机制和价格机制等,共同构成市场经济调控的杠杆体系。财务机制对市场经济的调控作用,是通过一系列科学的调控环节与方式来进行的。一、财务调控的主要环节财务调控的基本环节,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并形成一个有序的工作系统:1.确定财务...  相似文献   

5.
目前的调控方向正确,拐弯急了一些也只是因为拐弯拐得太晚了,所以是非常可以理解的。然而,真正的制度创新仍然是最为关键和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金融调控权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融调控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法律一般赋予中央银行金融调控的权力,我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也明确规定了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行使金融调控权,但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经济职权,一旦被不当行使,将会对国家和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害,因此,有必要对金融调控权给予重视。《中国人民银行法》及其相关条例对于规范权力的行使以及体现金融调控这一活动的重要性还存在诸多不足,因此建议:适当吸收商业银行负责人进入决策层;货币政策委员会每月召开一次会议并信息公开。金融调控领域要在同一法律中既授权又要控权还要强化责任,特别是从程序规范上强调责任。  相似文献   

7.
发端于2003年的房地产调控,以商品房特别是商品住宅的市场价格为主要调控目标,动用政府各种资源,前后历经十年时间,其中不乏起起伏伏。房价何时能够达到调控的预期,回归到的“合理区间”?对一个产业坚持十年调控而始终未见成功和结束,这在我国经济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此事也将成为经济学教科书上的经典案例。值得行业界人士和经济界学者认真学习和总结。  相似文献   

8.
10月中旬,温家宝总理在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指出:“房地产调控初见成效,但依然不稳定,必须坚持调控政策不动摇。调控手段,从长期讲还需要逐步完善,更加注重市场和法制手段。”在此后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又要求,“抓紧研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系统配套、科学有效、稳定可预期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体系。”温总理两次讲话的侧重点不同,前次强调调控手段需要进一步完善,后次要求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体系,目的都是为了促进房地产业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庄小凡 《中外企业家》2013,(10):96-96,100
房地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近年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针对房地产业采取的各种调控政策备受关注。这些调控政策的出台有利也有弊,一方面使房地产业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社会各界对调控政策的出台争议不断,而且政策本身也存在漏洞。本文作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以及对策房地产调控政策的长期研究,深入探讨房地产调控效果的影响因素及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在确定年度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时,要在本地区内听取社会的意见,使各地调控目标的制定科学合理,并取得社会的认同和支持。已经公布本地区年度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的城市,也要以适当的方式听取社会的意见,并根据听取意见的情况,酌情调整已发布的调控目标。对于这样的权威强调,确实挺暖民心,挺有必要。但问题是,房价调控不是件简单事,“听民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真得有难度。  相似文献   

11.
《上海房地》2014,(4):1-1
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后,房地产调控的方式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以2013年3月颁布的新“国五条”及其实施细则为界线,其后的调控政策不仅没有接踵而来,而且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中央对楼市调控问题“不吭声”、“不言语”,这种主观上淡化调控的背后,实质是对宏观经济形势和房地产市场态势的冷静观察、客观分析和利弊权衡。  相似文献   

12.
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任内最后一次在全国两会上接受中外记者集体采访时表示,房地产调控不能放松。作为保障民生的重点工程,房地产调控同样成为全国人大代表们在今年两会上讨论的热点话题。连日商讨国是,他们无一例外地峰持,尽管其路犹长,其行也艰,但房地产调控进一步深化不能动摇。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两大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两大节点 2003年以来,我国从银行信贷、土地供给、政府责任、住房供给、被动需求、市场监控、住房保障、统计披露等方面进行了三轮的房地产市场调控。但是,调控效果并不理想,房价仍在上涨,供求矛盾仍然突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第一,住房制度改革过于仓促,迅速地实行市场化,将住房问题简单地推给居民自行解决,产生大量市场需求,忽略政府责任,没有对政府应当承担的住房保障责任予以足够的重视并认真解决。第二,没有在城市规划中科学规定各类住房尤其是中低价位住房所占比例,并认真加以监督实施。第三,招拍挂制度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导致土地价格不断上升,推动了房价的迅速上涨。第四,贷款利率政策缺乏针对性,没有对自住房与投资房、首套住房与非首套住房进行明确的区分并通过利率杠杆加以引导,既缺乏保障作用,又无法有效抑制投机。第五,平均房价统计指标忽视了同质性比较,不够科学,未能为市场监控提供足够科学合理的决策依据。就中央的调控政策来讲,尽管存在着一些缺陷,但其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决心是明显的,力度也是足够强大的。之所以没有起到预期的调控效果,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没有很好地把握住地方政府和银行这两大节点,调控政策无法到位。  相似文献   

14.
房地产市场是否能够健康运行关系到我国的国民经济的发展,房地产调控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在不同时期针对房地产市场进行的八次宏观调控原因各有差异,调控的重点有所不同,调控措施也不尽相同。前四次实施的调控都是紧缩性的调控,分别是针对1978年、1984年、1987至1988年,以及1993年上半年的经济过热。后四次调控对房地市场影响较大,下面分别做以分析。  相似文献   

15.
给房价调控政策号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价高企、涨幅过大,是本轮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主因,调控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实现商品住宅价格的基本稳定。从近两年的实际情况看,调控确实已取得初步成效,全国房价已从两位数增幅降至一位数,个别地区甚至绝对下降。但多数城市的房价仍在高位运行,调控效果不甚理想。这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调控政策究竟有哪些不足之处,下一步应当怎么办?  相似文献   

16.
林业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郅分,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稳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内部调控机制作为林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内在机制,在企业治理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内部调控机制建设,不仅是企业发展的基本要求,而且是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医疗服务客观存在市场,但它是一个不完善的高,只有在政府的有效调控下,才能形成一个完善的医疗服务市场。目前,政府对医疗服务调控运用的指标很多,本对此进行分析研究,力图从中找出最有产的调控指标。  相似文献   

18.
在发达国家中,加拿大房价调控得很好,从2000年以来,加拿大10年来房价一直保持较低水平,房价每年仅上涨1%,低于其物价年均涨幅2个百分点,其独特而针对性极强的调控政策,是长期保持房价稳定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所谓调控,本身就是一个短期行为。调控往往不是针对某一具体行业,而是宏观经济的总量平衡。房地产业以其在我国宏观经济和产业经济中的特殊地位,政府也经常针对这一行业采取调控手段。然而,从经济学原理上说,对于某个行业或者产业所制定的政策叫做产业政策,它的着眼点应该是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所以产业政策应当是长期的。  相似文献   

20.
第一点看法是,从房地产周期的理论看,这一轮调控或称调整,是必然要到来的。最近几个月来,上海也好,全国也好,对这一轮房地产调控的必要性或发展趋势,有很多的议论。这种议论、这种形势,使我们业内的朋友有一种迷惑。我的观点是,这一轮调整是迟早要到来的。最近一直想,很多的争论、很多的议论,到底用一种什么理论来解释。我想到了一个歌星——那英,她唱过一首很名的歌“借我一双慧眼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