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关于中印贸易合作的分析 (一)中印贸易现状中印同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且又毗邻而居。2005年,双方签订《中印全面经贸合作五年规划》,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两国立场一致进一步促进了中印友好关系,2010年又恰逢是中印建交60周年,中印两国领导人均表示要深化经贸合作。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印两国高层间的互访,近几年中国企业对印度这个未被开发的潜在市场予以了重视,部分企业已率先“走出去”,凭借着中国产品在技术方面,尤其是价格方面的优势,打开并且逐步占领该市场。前不久印度总理瓦杰帕依成功对我国进行了访问,中印经贸关系也随之再上新高。据统计,2003年前5个月,中印贸易总额达到29亿美元。中国政府非常重视与印度发展更深层次的经济往来,促进双边的经济发展并计划在2005年实现100亿美元的贸易总额。  相似文献   

3.
虽然近年中印双边贸易发展迅速,但是,同中印两国的贸易规模相比,中印双边贸易额在各自外贸总额中的比重仍显过小,仍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印度总理瓦杰帕伊6月份访问中国时带来了一支庞大的经贸队伍,两国领导人确定了2005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00亿美元的发展目标,从而使中印经贸关系再上了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4.
景昭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9):101-102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发展中国家。近二三十年以来,两国相继走上了经济发展的高速路。这个现象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实际上,中印两国走的是截然不同的两条发展道路,经济发展模式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又同时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从两国经济发展的特点着眼,探讨中印两国在应对金融危机时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5.
中国和印度纺织业竞争力比较与合作建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巍 《国际贸易》2006,(8):13-17
纺织品配额取消后,国际舆论普遍认为中国和印度是最大的受益者.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一项研究认为,印度是世界上第二大服装和纺织产品生产国,是唯一一个有能力与中国在纺织、服装工业进行竞争的国家.中印两国纺织业各具竞争优势与不足,相互间既有竞争又有互补需求.加强中印纺织业的互补合作,将为两国带来广泛的收益.  相似文献   

6.
中国与南亚的大国印度是近邻,又都是文明古国和世界上人口最多、市场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印度还是与我国建交最早的国家之一,两国发展经贸合作的潜力巨大.但是中印建交52年来,由于两国政治关系的发展一直不很稳定,所以两国经济贸易往来多年来也一直在低水平上徘徊,直到进入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两国关系的逐步改善,两国经济贸易发展的步伐才有所加快.  相似文献   

7.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最具FDI吸引力的发展中国家,本文通过分析中印两国在利用外资时显著的结构性差异,得出两国在总体引资环境、经济发展战略侧重点不同的原因和在利用外资时存在的缺陷,以便更好的借鉴对方的经验,促进自身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印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尽管近来经济发展出现了些许的不顺,两国却都是充满活力的经济体。他们的举动对近中期的全球政治都可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数十年来,中印两国的关系一直在"冲突"、"竞争"和"合作"间摇摆不定。用经济术语表达,中印两国要么表现为激烈的竞争者,要么表现为温和的合作伙伴。近来,世界的关注点聚焦于一方为中国、另一方为美日间的实力展示。这种实力展示围绕中日两国因东中国海上的几个小岛而发生的冲突渐次展开。但中国的海军活动也可能把他带进与印度的冲突中。然而,如果中印能够把相互间脆弱而不稳定的关系转变为一种更具合作性的关系的话,这可能会对两国及全球政治产生巨大而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印度服务外包发展现状及我国的比较与借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服务外包产业的快速发展反映了服务业的全球转移趋势.印度的服务外包产业已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在世界服务外包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印两国同为发展中国家.印度的成功经验,值得我国借鉴.文章从产值结构、就业结构、离岸外包市场、离岸外包行业分布四个方面综述印度服务外包发展的状况,比较中印两国服务外包发展的差异,并为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郑磊 《中国市场》2010,(50):84-95
世界经济中心和重心由欧洲转移到美国,然后继续向西-亚太地区移动,这是经济史角度的观察和判断。而在未来新的经济中心构造过程中,中国和印度成为最有潜力的两极,对于中印谁将领先的讨论日渐激烈。印度是公认的继中国之后又一个经济改革成功的例子。本文尝试对中印两国的改革开放过程加以对比,对两国未来的发展做出预测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时间聚焦在2014年9月19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发表了题为《携手追寻民族复兴之梦》的演讲,将全球的关注吸引到印度这个南亚大国。中印分别是东亚和南亚大国,又互为重要的邻居,推动中印共同发展,既是历史上双方领袖的重要期许,又是创立真正"亚洲世纪"的必要前提。在中印领导人共识的基础上,建立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实现"龙象共舞",需要以双边、区域和多边视角,处理好两国的竞合关系。  相似文献   

12.
采用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的数据,基于产品附加值测算了中印间竞争互补性和贸易紧密程度。结果显示:中印间贸易虽然互补性远大于竞争性,但是印度所受到中国的贸易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低产品附加值增速最大,印度对中国产品贸易结合度日益松散。因此还进一步比较了中印两国在世界市场的出口表现,中国在英国和德国市场上出口增速和竞争力提升优于印度,但在两国最大出口市场美国市场上,印度表现优于中国,未来两国贸易可能面临持续的冲突。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与印度两个发展中大国的迅速崛起,中印两国双边贸易增长迅速,双边相互投资逐步上升,但同时存在贸易保护主义、低水平贸易、非经济因素等一系列制约因素。为促进中印经贸持续健康发展,两国应继续增强政治互信,建立"金砖四国"经济战略对话机制,优化贸易结构,扩大产业内贸易,采取措施减少贸易摩擦及其损失,进一步加强能源合作,建立中印自由贸易区。  相似文献   

14.
2005年4月5日起,温家宝总理开始南亚四国之旅。国际舆论认为,此次中国政府领导人对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和印度的正式访问意义重大。其中,尤以温总理访印最受关注。道理显而易见——正如印度媒体援引总理辛格的话说:印中两国人口之和占全球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两国建立“密切关系”影响将超出地区范围。中印经贸关系进入新阶段意味着商机浮现,即使在双边政治关系改善的进程中,到2004年底,中国和印度的贸易额也从10年前的约1亿美元猛增到超过100亿美元,这本身是两国经济具有互补性的证明。印度是世界上又是一个穷人占多数,最多样化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是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两个发展中国家,是有很长历史渊源的邻近之邦。近年来,中印两国经贸关系不断发展,并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6.
中印两国毗邻而居,是世界上最大和发展最快的两个新兴经济体。利用显示性和解释性两个框架对中印的国家竞争力进行比较后发现:近年来,印度竞争力不断提升,中国竞争力提升迅速。当前中国国家竞争力总体强于印度,但印度在部分领域领先中国,印度未来潜力巨大。因此,本文建议,未来中国可以借鉴印度的若干成功经验,在保持好国内主体素质、供给水平优势,保持制造业领先地位的同时,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人才培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把握竞争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17.
中国和印度是当前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随着多年来的不断发展进步,两国的经济地位和综合实力日益提高。在亚洲乃至全世界的经济体系当中,中印两国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中国加入到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印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在近年来的中印贸易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和制约了两国之间的贸易发展。对此,本文结合中印贸易的现状及问题,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王欣宁 《中国海关》2014,(11):60-61
中印两国同处亚洲,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以及重要的新兴经济体,两国经贸合作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和全球性影响。自1995年确立建设“面向21世纪建设性伙伴关系”、2005年进一步提升为“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中印两国关系整体朝着积极的方向不断迈进,双边经贸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近20年来,中印双边贸易额增长超过百倍,年均增速高达26.2%。目前,虽然中国是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印度也成为中国在南亚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但全球金融危机却为中印经贸往来蒙上了一层阴影。对此,两国只有进一步巩固政治互信、深化投资贸易、促进互联互通、不断寻求合作,才能在互利共赢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相似文献   

19.
中印建立FTA不只是追随时代潮流,也是两个文明古国谋求共同快速发展,达到"双赢"的理性选择。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中印建立FTA既有助于两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也有利于中印政治关系的改善和两国和平崛起,促进南亚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相似文献   

20.
编者按:中国与印度是近年来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两个经济体.当前,中印两国的经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整体发展趋势并未发生根本改变,仍在逆境中奋力前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