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现代海上作战需求出发,综合分析了舰载相控阵雷达的优越性,深入研究并预测了舰载相控阵雷达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宋广 《民营科技》2008,(3):10-10
以测量雷达为例,详细阐述了对雷达低中频数据进行采集的实现方案,并结合对数据进行采集时所用硬件的选择,深入研究了一套实现雷达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3.
多传感器系统中各传感器工作是异步的,本文从同步融合算法入手,推导出一种优化的异步融合算法。在该异步融合算法基础上对多部雷达异步仿真数据进行融合,证实了该异步融合算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钟华星 《财会月刊》2020,(10):74-80
针对金融借贷数据存在的较严重的类别不平衡问题,构建基于RUSBoost算法的违约风险预测模型.作为一种集成学习方法,RUSBoost算法利用欠采样实现了训练集的类别均衡,同时又通过对基学习器的独立采样有效克服了因欠采样而造成的信息丢失问题,从而实现了对类别不平衡数据的较强适应能力.基于某网络借贷平台的金融大数据,首次将RUSBoost算法应用于违约风险预测,同时也将随机森林、决策树以及支持向量机等数据挖掘方法分别应用于违约风险预测问题,并与传统的Logistic回归方法和最小二乘模型进行对比分析.从实验结果来看,绝大部分数据挖掘模型的预测性能要明显优于传统模型,而基于RUSBoost算法的违约风险预测模型又明显优于其他数据挖掘模型.  相似文献   

5.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要素已成为基础性资源和关键生产要素。探讨数据作为新生产要素的实现机理,揭示数据要素驱动企业价值创造的微观机制,有助于企业树立数字经济时代的竞争优势。本文基于数据生产要素的经济特征,从集聚化、能力化、融合化、价值化四个维度揭示数据要素化的实现机理,并构建多主体参与、数据要素驱动、全要素共同作用的数据要素价值创造机制,提出集聚、融合、协同的数据要素价值创造实现方式。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管理启示:设计“业务—数字”双驱动发展战略,实现业务与数字化协同发展;提升企业“数实融合”能力,形成以数据驱动的数字化经营模式;培育多元参与、网络化协同的数字平台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6.
提出采用基于自选定区域颜色的阈值分割方法,实现对目标色彩的分割,并提出基于颜色和边缘融合的方法实现目标定位的策略,解决跳变现象.通过实验表明了此种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三种测风方法的原理及其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工程》2017,(9):209-211
高空测风业务是气象观测的基础业务之一,其数据广泛应于天气预报、气候研究、航空航天器等领域。L波段二次测风雷达、GPS测风和风廓线雷达是目前气象业务中最为广泛使用的三种测风方法。本文扼要介绍了这三种测风方法的原理,并基于观测数据对三种测风方法的结果进行了比对。比对结果表明:三种测风方法测得的水平风向误差在10度以内,水平风速误差小于1m/s,都能满足目前的业务要求,其中L波段二次测风雷达和风廓线雷达测风的结果更为接近。  相似文献   

8.
陈平玭 《价值工程》2021,40(27):178-180
复杂电子产品的研制过程是状态频繁迭代,知识高度密集,过程数据庞杂的系统工程.研究复杂电子产品的质量保证模型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本文根据复杂电子产品的研制特点及质量管理现状,提出了一种面向复杂电子产品研制阶段的质量保证模型.通过建立结构化质量策划、基于业务场景的知识推送服务和基于过程数据的质量风险识别"三位一体"质量保证模型,实现质量策划与项目计划深度融合,知识渗透,数据驱动事前预防的质量理念,并从三个层析对模型的框架及功能进行研究和设计.  相似文献   

9.
严志华 《财会通讯》2021,(2):123-127,166
文章为了从整体上计量企业资源配置状况,基于雷达图构建新的计量模型;为了检验模型的可行性,以格力电器为例,从防御法、对标法和理想法三个方向对格力电器的资源效用值与海尔集团、美的集团以及理想法标准下的资源效用值进行对比,检验模型计量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吴超  单奇 《企业导报》2014,(11):142-143
感知雷达是下一代雷达的发展方向之一,感知雷达任务规划对雷达适应变化的环境和多样的作战任务,发挥自身效能和特长起到关键作用。本文讨论了感知雷达的任务规划方法,该方法是基于规则的推理与基于案例的推理相结合,介绍了通过基于HLA的仿真系统对任务规划进行评估的过程。这种雷达任务规划方法具备实时、精确、可重构、智能化等诸多特点。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业财融合放在大数据背景下进行了研究和思考,认为业财融合是在大数据背景下实现的终极融合,大数据背景下业务融合呈现业务属性、会计属性、数据属性和价值属性的特征.文章创新性地提出了战略决策循环和运营支持循环双循环理念,尝试性地分析了大数据背景下业财融合内在机理,提出了机制融合、数据融合和工具应用融合三因素驱动模型;文章对大数据背景下业财融合价值创造内在机理进行了探讨,首次提出了三个融合是核心、两个循环是加持、资源耗用是驱动的价值创造机理模型.  相似文献   

12.
陈平玭 《价值工程》2021,40(27):178-180
复杂电子产品的研制过程是状态频繁迭代,知识高度密集,过程数据庞杂的系统工程.研究复杂电子产品的质量保证模型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本文根据复杂电子产品的研制特点及质量管理现状,提出了一种面向复杂电子产品研制阶段的质量保证模型.通过建立结构化质量策划、基于业务场景的知识推送服务和基于过程数据的质量风险识别"三位一体"质量保证模型,实现质量策划与项目计划深度融合,知识渗透,数据驱动事前预防的质量理念,并从三个层析对模型的框架及功能进行研究和设计.  相似文献   

13.
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领域的高度融合,有助于企业提升业务过程管控和成本控制能力,实现一体化高效管理。目前,对油田企业进行业财融合的研究较少,基于财务管理视角,研究油田企业业财融合转型升级所遇到的问题,其系统数据衔接不畅、部门协同作用较弱、人员技能水平较低、信息化水平不足等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业财融合的开展,应加快数据高度融合、强化结构制度创新、推动管理人才转型、提升信息技术水平,以同频时代发展趋势,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陈双  吴鹏  胥松 《价值工程》2021,40(23):186-189
随着智慧交通的发展,对交通信息化统筹建设、对交通数据的统一管理和深度挖掘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对当前高速公路数据传输、存储、分析应用三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设计了基于混合云架构的交通行业大数据云控平台,并对新的融合传输方法、混合云架构数据存储方法和基于中台架构的数据分析应用平台进行了分析.平台对我省智慧交通发展、集团公司数字化的转型有极大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5.
《企业技术开发》2016,(14):57-60
随着现代化军事系统现代化需求的不断提高,迫切需要采用新的技术方法来提高目前舰载管理系统平台的信息化水平。物联网技术的引用将会给舰载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带来新的突破。物联网的相关技术将会改变目前的装备物资管理信息流程,极大地促进舰载装备物资信息管理的准确率和工作效率,提高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水平,实现未来网络作战体系需求下的各项业务环节的信息统一与协调促进。  相似文献   

16.
为有效应对越发严峻的内外部环境挑战,全面提升公司管理水平,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基于业财融合理念,实施设备多维精益管理.通过制定设备成本分摊规则,梳理系统实现逻辑以及贯通业财系统,实现了成本在设备层面的智能精准核算,为公司设备采购和设备检修决策提供翔实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7.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业财融合的持续推进,财务管理不能只局限于使用经过筛选加工的会计数据,而应尽快实现与业务数据的融合,即将财会数据与组织前端、中端、后端的整体管理互联互通、共享融合,将财会数据与人员数据、业务数据、监管数据、行业数据等融合,以做出更为精准、有价值的判断.  相似文献   

18.
要想实现对雷达产品的快速研制,提出并建立雷达典型结构件库是一项有效的措施,基于雷达零部件结构的相似性对雷达典型结构件进行有效的归纳总结,对实现典型结构件库的知识表示、参数化模型及数据库的构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以三层设计模式为目标,开发基于UG雷达典型构建库软件系统,能够在雷达结构快速设计中起到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张昕 《财会通讯》2021,(16):106-109
文章针对勘察设计企业经营过程中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缺乏有效衔接的问题,提出了实现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整合的"三流合一"模型,通过应用元数据模型技术提高业务层的可扩展性、应用数字信封技术实现业务流向资金流转换等方法,并基于模型进行业财融合管控平台的架构设计和实现,解决了"三流合一"过程中遇到的业务连接、数据贯通等问题,经实际工程验证,可以有效满足勘察设计企业的管理需要.  相似文献   

20.
浦东机场现有场面监视雷达于1999年5月开始安装,8月进入调试阶段,10月投入使用。随着场面监视雷达功能的发展和完善,外部信号的引接和融合越发重要。文章主要介绍了浦东机场场监系统从欧洲猫系统获取飞行计划数据的接口,并对接口的配置定义,数据字节结构稍作分析,最后提出总结及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