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赵晓 《宁波经济》2014,(5):34-34
如何使进城务工农民顺利转化为市民,推进"人"的城镇化,一直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话题。当下,一种主张很有市场:让农民"带地进城"。根据这种主张,农民落户小城镇,既可在城里买房、工作、生活,又享有留在农村的土地及各种收益。这被概括为"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增人不增股,减人不减股"。如此,农民乐意进城,人口红利持续释放。  相似文献   

2.
林凌 《湖南经济》2003,(10):12-13
他们被称为打工仔打工妹。因为不甘贫穷,因为渴望美好,他们离乡别土,外出闯荡。在乡亲们看来,他们已是城里人;而在城里人眼里,他们却始终是充满泥土味的乡下人。当年,一部《外来妹》的电视剧,曾引发无数人对他们生活和命运的深情关注。如今,他们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他们创造了中国经济的一个独特现象,一道亮丽风景——劳务经济。  相似文献   

3.
沈国斐 《浙江经济》2005,(14):59-60
自1999年起,我国开始推行“春节”、“五一”、“十一”三个七日长假,随之而来的是新一轮旅游热潮,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经济现象——假日旅游经济。假日旅游经济的兴起,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今年的“五一”黄金周,浙江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850.7万人次,旅游收入68.22亿元。但是,经过几年的发展,假日旅游经济也面临许多困难,如果不加以积极引导,有可能逐渐走向衰退。  相似文献   

4.
“人口红利”一经提出,就质疑声不断,作者认为不能用简单的人口总抚养比来解释复杂的人口与经济关系,人口红利不是影响经济产出的主要变量,其无法论述人口对经济影响细节,无法解释我国经济的涨落和突变,在中国无具体的人或单位收获人口红利。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改革开放政策的重要成果,同时也是我国对于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多年探索和研究的重要结果,而由计划生育政策所造成人口总抚养比的下降本身也是改革开放政策的重要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5.
假日旅游的外部不经济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假日旅游经济繁荣发展的背后是假日旅游的外部不经济,包括旅游生产的外部不经济和旅游消费的外部不经济。改善假日旅游的外部不经济,必须依靠政府的干预,如休假制度的创新、旅游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实施、旅游信息系统和监督机制的完善等,同时还必须依靠社会的矫正和市场的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6.
《中国城市经济》2010,(4):46-46
城镇化的过程本质就是农民变市民的过程,不管你吹得天花乱坠,最后还是要看农民是不是减少了。我国城镇化目前总体上处于初级水平。城市化一定要为农民进城创造机会和条件。现阶段中等城市户籍制度改革要重点研究。一些地方为了经济增长,把房子和工厂都“种”到农村去了。卫星都能上天,农村一点事都解决不了,这怎么行?而城镇化的本质是农民变市民,城镇化一定要为农民进城创造机会和条件。大城市人口多,农民进入太多肯定受不了。  相似文献   

7.
徐勇  零旻 《特区经济》2012,(6):101-103
人口红利是指人口转变中的某一阶段出现充足供给劳动力和高储蓄率给经济带来的正面影响。人口红利之后将面临高老年人口比所导致的人口负债。本文在理论层面讨论人口转变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人口红利期劳动力增长和高储蓄率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人口红利期之后必须通过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源开发,才能保持可持续增长。研究了中国充分挖掘人口转变潜在贡献的现实困境,给出后人口红利时代的理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常宁市目前正处于城镇产业结构调整及功能转型过程中.本文以常宁市为例,通过统计描述、定性分析,系统地考察了人口城镇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调整与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等,并提出了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9.
张俊忠 《魅力中国》2013,(19):41-41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更加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本文拟从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存在问题出发。积极探索推进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科学路径,加强全国重点镇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0.
在经历20年的改革与发展之后,中国社会已从过去的商品短缺到今天商品的相对过剩,这种变化标志着中国社会正从旧体制下的短缺经济走出来。从短缺到相对过剩,商品和服务市场上的供求双方,其地位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传统体制下的卖方市场已经不在,买方市场正在形成。这种格局的改变说明,制约中国消费者获得消费效用的因素与以往不同,短缺时代,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受到商品、服务数量的约束,商品、服务的获得性(数量)成为了消费效用的一个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即消费者的第一意愿是获得更多的消费品,关于商品或服务的品质,显然不是引起消费者消费效应的消费品,关于商品或服务的品质,显然不是引起消费者消费效应的重要变数,当消费者面临的市场有不断增多的消费品出现,并且每一种消费品的数量又如此之多时,消费者所能获得的商品数量对消费者满足程度的影响力迅速减弱,消费者开始产生对商品质商品产生消费偏好,商品品质的改善与消费者的这种偏好发生变化之后(从以前的数量到后来的品质),质量就成为制约消费者效用的一个重要因素。此时,商品的质量与数量一起成为消费者效用高 的两个变量,质量问题由此就产生了。在中国,一组相对的现象使得质量成为一个重要问题而引起高度重视:80年代初期开始大量进口商品在中国市场出现,优良的质量表现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确定了重要地位;随之而来,不断发生的假冒伪劣产品给消费者带来深重的损失,甚至是生命和财产损失,使商品质量在消费者心中大打折扣,甚至产生消费的恐惧。  相似文献   

11.
关于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制度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加速时期。随着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一部分农民失去了土地。由于失去赖以生存和保障的土地,失地农民面临着诸多风险,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养老保障,这已引起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2.
13.
蒋群  黄振伟 《老区建设》2008,(21):45-46
江西省大余县是一个位于赣南的山区小县,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经济欠发达。如何使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脱贫致富,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问题,我们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使农民进城务工,狠抓劳务经济,狠抓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以达到促使农民彻底脱贫致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河北省迁西县坚持把劳务输出工作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大事来抓,通过抓联谊拓市场、抓培训提素质、抓网络建机制等措施,使劳务输出产业不断壮大。今年以来,先后向北京、天津等地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2500多人,全县长年在外务工农民已达2万多人,年增加收入2亿元。2004年,该县被评为全省农村就业示范县。  相似文献   

15.
杨文光 《老区建设》2007,(10):23-25
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边远山区人口向交通便利的大村庄集中,是我国现阶段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划建设大村庄是农村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17.
18.
近来学术界就我国经济持续增长能力问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讨论.一些学者认为我国经济在未来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都会保持快速增长能力;但也有人认为中国经济在08年奥运会或者10年世博会之后就会陷入衰退,其主要依据是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暴露出了很多问题.本文拟从制度层面来分析和探讨我国经济的现状和持续增长能力因素问题,并最终回答怎样才能保持中国经济在未来持续稳定的增长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江屹 《中国西部》2014,(14):56-59
<正>随着西部经济的快速发展,即使在西部最贫困的区域,许多农民、尤其是富裕起来的农民也有着迫切的城镇化需求,西部贫困地区的城镇化建设也正在进入一个快速提升的阶段。长期以来,中国西部的许多省份都是劳务输出的重要地区。然而,近年来,这一孔雀东南飞的状况正在悄然改变,越来越多的西部农民工开始选择返乡就业,形成了城归大军。外出打工不如在家创业今年是黄永鸿、刘登坤夫妇返回四川泸县创业的第5个年头。他们承包的葡萄园去年产量达50吨,收入近30万元。  相似文献   

20.
柳博隽 《浙江经济》2014,(12):60-60
提高农民工的幸福指数,根本出路是推进市民化。当务之急是要完善农村宅基地产权制度近日,华中师大农村研究院发布《中国农民状况发展报告》,通过经济收入、健康、生活、社会、环境、幸福信心等方面30项指标,测算我国的"农民幸福指数",得出农民的幸福指数为0.5578。其中,务工农民的幸福指数为0.5563,低于务农农民0.5590的水平。对于这一结果,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